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州的一位悲情文人

[复制链接]

67

主题

66

帖子

198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7 11:48:5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他是一个可怜又可爱的黟县老头——他家藏万卷,却穷困潦倒;他满腹才华,却怀才不遇;他两考进士,却名落孙山;他著书颇丰,却不能署名。这就是清朝著名的经学家、考据家俞正燮。
他是一个平民学者,一个悲情文人,却值得后人为他树碑立传。
俞正燮(1775—1840年),字理初,安徽黟县人,年轻时父亲早逝,除了留下成堆不能当饭吃的书卷,并无其它遗产。身为长子,他自二十七岁起就担负起侍养母亲及抚育五个弟弟的家庭重任。二十九岁的俞正燮无奈地写诗自叹:“纷纷债务如尘积,今年明年朝复夕。心烦口吃无一言,出门泥途深几尺。艰难此事仗友生,贫交无计又空行。劳劳都为钱刀贵,几时买地事躬耕?”


家无田地,力不能耕,这样的穷知识分子如何生存?俞正燮迫于生活压力,只得背着行李书袋,走遍大半个中国,以替人“佣书”以及授徒讲学所得酬劳养家糊口,勉强度日。
佣者,受人雇用之卖力者,古代有佣工、佣耕、女佣之称,这都是卖体力的。而俞正燮的佣书则是为他人写书编校,卖的是智力。“手成官私巨书”,却是“借刻他人姓氏”,连知识产权也是别人的,这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他的好友许瀚曾感叹说“有晋人风度,而不以书名,亦奇事也”!
俞正燮一生到底为他人编写多少书,有些已无从知晓。现仅能考见的,据于石《俞正燮编纂与批校书目考》一文介绍,主要有:为大学士彭元瑞、编修刘凤浩撰辑《五代史记补注》;为时任会典馆总纂的户部给事中叶继雯编修《大清会典》;为湖南提督、果勇侯杨芳校正《六壬书》;为黟县知县吴甸华编纂《黟县志》;为户部侍郎程恩泽等校订《钦定春秋左传》;为南河总督张井编纂《续行水金鉴》;为礼部侍郎陈用光校订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时任两湖总督的林则徐编纂《两湖通志》,并校订林氏先人的书稿;为时任吏部侍郎的祁离藻校订《影宋本说文系传》、《三古六朝文目》;先后为时任山东督粮道的孙星衍编撰《古天文说》二十卷,并辑校纬书。
此外,还有《宋会要辑本》五卷,《校补海国记闻》二卷,编纂《说文》、《部纬》各一卷,以及批校《书集传》、《文选》、《礼记集说》,等等,总共有近二十种之多。这其中,绝大多数并不注明佣书者的名字,纯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俞正燮一生佣书为业,成就了他清代著名思想家、考据学一代宗师的学术地位。
有人可能要问,俞正燮这样有才华,为何不去博取功名呢?
俞正燮的性格特立独行,不合流俗,对功名利禄比较淡泊,“不乐仕进”,但“为生计所迫更为科举时代大环境所裹挟”,他人到中年后还是不得不去奔竞科场,一生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这三次考试,喜少悲多,窥见清朝科举制度的冰山一角。
第一次,道光元年(1821年),时年四十七岁的俞正燮参加了乡试,由附监生中式第一百十五名举人。但中举并不注定能当官安排工作。因此,要想拿到“铁官碗”,还得参加会试考进士。
第二次,道光二年,俞正燮赴京参加会试,大家以为凭他的才学,一定能考上,谁知命运偏偏和他开了个玩笑,竟榜上无名。什么原因呢?可能出于一个误会。原来,这个考试的监考官非常器重俞正燮的才学,怕埋没人才,故嘱副主考“细阅此卷”。谁知引起副主考的误会,以为监考官得到“徽商”的好处,竟不阅此卷。事后,这位副主考才知俞正燮并非什么有钱的徽商,乃是一个人才,感到非常后悔。
最后一次是道光十三年,年已五十九岁俞正燮又一次参加会试。当时是大学士曹振镛为会试正考官,协办大学士云贵总督阮元、兵部尚书那清安、工部左侍郎恩铭为副考官。”
可怜的俞正燮又一次失败,而原因是出于同乡曹振镛的偏见。
张穆《癸巳存稿序》是这样说的:
越年春(道光十三年),仪征太傅主会试,命下,诸巨公辄相与贺曰:“理初入毂矣!”……榜发,竞报罢。已知其卷在通州王寂原礼部房,礼部固力荐之,而新安相国深嫉迂诞之学,捆束置高阁……。
姚永朴《旧闻随笔》是这样说的:
黟县俞理初先生正燮应礼部试,总裁为曹文正、阮文达两公。文达夙慕先生名,必欲得之,每遇三场五策详赡者,必以为理初也。及榜发不见名,遍搜落卷亦不得,甚讶之。文正徐取一卷出,曰:“此殆君所谓佳士乎?吾平生最恶此琐琐者,已摈之矣!”验之,果然。
阮元此次会试力荐俞正燮未能如愿,究其原因,是由于他和曹振镛在取士用人标准上大相径庭。曹振镛深恶“迂诞之学”、“恶此琐琐者”,其根本原因是除了不喜欢考据文章之外,还有二个重要原因:
一是俞正燮不与俗谐、特立独行,不受世俗牢笼的束缚,为当时的封建体制不容。
二是可能和俞正燮的答题内容有关,他的《节妇说》、《贞女说》、《妒非女子恶德论》等文,分别对传统的“节烈观”、“七出”的道德戒律以及纳妾、强迫妇女裹足等罪恶的制度和习俗作了激烈的批判,这种反封建的一贯观点,势必在答卷中有所体现,而这种反潮流的观点是封建卫道士所不能容忍的。
俞正燮怀才不遇,是时代的悲剧,令许多公正人士打抱不平。不仅时任房考王藻百感交集,认为“询以皖省知名士,则首举理初”;就是十年之后的阮元,与人谈起此事,“犹扼腕太息,有余恨。……所惜者,国家失此宏通淹雅之材耳。”甚至《剑桥中国晚清史》作者也认为:“曹振镛的学究气据说曾在会试的程式规格中占统治地位,结果是创造性让位于庸腐,有新义的文章被奚落。”并在注释中进一步指出:“据说,曹振镛应对著名的举子俞正燮在1833年会试中的落选负责。”
埋没的金子总会闪光。俞正燮作为一位“很了不起的可以被称之为人杰”的佣书布衣(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一位“有名的思想家”(《李敖清华大学演讲》),一位著名的经学家、考据家,是徽州无数未求得科举功名却有功于社会大众的平民学者代表,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9 18:17 , Processed in 0.81639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