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州访桥记

[复制链接]

72

主题

72

帖子

216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5:03: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调查,目前徽州存世的有名古桥尚有一千二百二十三座之多,这还是记载在文献中的数字。如果加上一些不知名的乡间石梁或木梁小桥,这一数字可能会更多。”此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卞利教授2002年发表于《读书》杂志的一篇文章。又过去14年了,徽州的老桥还有多少?是否安好?



▲渔梁坝




三年来,随着在徽州进行田野工作时间的持续增多,对徽州文化遗存调查的范围也在不断地延伸。矗立于徽州路旁村口的百余座各式牌坊和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残碑断铭,固然早已纳入我的调研计划之内,那横亘于大川溪流之上的上千座古桥却是第一次实实在在地进入我的研究视野。

走进徽州,无论是原徽州府城、县城宽阔的河面,还是乡村山间僻野湍急的溪流上,都飞架着一座座古老桥梁。这些古桥既是徽州人开展生产和生活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走出大山,通往外面世界的通道和纽带。正是通过这些桥梁,徽州人才开始逐步认识和接触了外面的世界。在徽州进行古桥调查与访问期间,面对长满青苔,巍然耸立在河面溪流之上座座造型别致的古桥,我常常会陡生感慨,深深地为徽州人的“徽骆驼”精神所折服。


▲祁门叶村


▲祁门叶村

“丹霞相对崛,幽涧小桥多。”是的,在古老的徽州,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不下一座甚至数十座的古桥。据调查所知,目前徽州存世的有名古桥尚有一千二百二十三座之多,这还是记载在文献中的数字。如果加上一些不知名的乡间石梁或木梁小桥,这一数字可能会更多。我们在并不显眼的歙县西溪南,竟然一下发现该村有二十六座古桥。而在素称“小桥流水人家”的婺源西乡龙山桃溪坑头古村,从进村的水口,到穿村而过的溪流,几乎每隔一段距离,有时是很短的距离,都建有一座桥梁,由于古桥数量颇多,该村甚至赢得了“三十六桥半”的美誉。至于如歙县唐模、休宁榆村、黟县屏山、祁门阳坑、绩溪冯村等村中,水街两岸,一座座或木板或石板架起的古桥,实在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计算。

徽州古桥不仅数量繁多,而且类型丰富。如果从建筑材料角度来划分,徽州的古桥大体上有石桥、木桥、砖桥和木石混筑等类型;若从桥梁造型上来划分,则又可有拱桥、梁桥或曲桥、平桥之分;而如果从桥面有无建筑设施来考察,徽州古桥似乎又可分为廊桥、亭桥和屋桥(徽州人更多的称呼是“桥屋”,有时也通称为“廊桥”)。

徽州的古桥多姿多彩,其中既有始建于宋、历经明清多次重修巍峨壮观多达十六孔的横亘在歙县西门外练江之上的石拱太平桥,也有乡间村野中的单孔小石桥或木板小桥。这些桥梁或不加点缀,朴素无华;或精雕细琢,风姿卓然。在桥面上加盖走廊房屋的风雨廊桥,尤堪称徽州一绝。建于歙县北岸棉溪河上的北岸廊桥,桥长三十三米,宽四点七米,高六米,其桥面建筑高约五米。在这座南北朝向的廊桥上,入口处南端的门额上镌刻有“乡贤里”三字,北端门楣上则刻有“谦庵旧址”,廊内被隔成十一个单间,东侧墙壁上辟出八个大方窗,西侧则对应开了八个风洞窗,北端西侧的“美人靠”则可供过桥者栖息。远远望去,这座廊桥简直就是一幅迷人的风景画。

徽州现存的廊桥还有许多,如唐模的高阳桥、歙县绍村的长生桥、资源的观音桥和婺源甲路的花桥等等。不过,最让人叫绝的还是婺源清华建于南宋时期的彩虹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长一百四十米、宽七米的桥身和桥上错落有致的十一座阁亭,使彩虹桥宛如彩练,横亘在婺江之上。这一壮观的廊桥还在桥上设有石桌、石墩,供南来北往的过桥人歇息。静坐其中,不仅可以使劳作的人们得以暂时解除疲劳,更可凭栏眺望远处的青山白云,倾听婺江的涛声。


▲唐模


▲唐模

桥是一种文化,在徽州,几乎每一座古桥,都有一段优美或伤感的传说故事。如现存安徽跨度最长、孔数最多的十六孔歙县太平桥,就有一个令人伤感的传说。据传,太平桥原本是一位徽商妇李氏出资建造的,一共费时五年。桥建成后,县官诬其建双孔桥是不守臣道,欺君犯上,被处以极刑。后因激起民愤,李氏方才免于一死。于是,本来称为“寡妇桥”的河西桥,被改称为“太平桥”。至于像祁门箬坑君正桥、华桥村双拱桥等,则更被与明朝正德皇帝和清朝的乾隆皇帝联系起来,这实在是民间传说富于想像力的创造——在徽州人的精神深处,双拱桥的桥孔被认为是象征着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皇帝的龙眼,建造双拱桥或多拱双数桥洞的桥梁总是要犯欺君之罪的,是万万造不得的,如果真的造了,也只好附会到皇帝头上,把它说成是经过皇帝钦定或默许的行为。

记载徽州古桥的文字,除了为数极少的桥志以外,大部分都来源于方志和文集中的建桥记与至今尚立桥头的石碑。这些干巴巴的古桥文字,记录的大多是一些为修桥捐资的事迹。至于徽州古桥所蕴涵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文字是绝对不会记也是记不了的。事实上,徽州古桥的人文内涵极其丰富。

从某种程度上说,徽州古桥是徽州人人生的折射。这里,我们且不说位于徽州府府治歙县练江之上的太平桥、万年桥和紫阳桥,以及位于婺源槎口的三关桥,是苏州新婚夫妇走三桥(或称“走三关”)习俗的克隆;就是许多为求早得贵子的人家所捐资建造的花桥、关桥,在徽州的歙县和婺源等地也是所在多有。在婺源的甲路镇调查期间,我们看到了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多次重修的花桥,这是聚居于此的张姓大族为求早生贵子所专门捐资修建的。不过,由于民族英雄岳飞曾经平叛至此,并题“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街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诗于桥亭,使得本来以求子为目的而建造的花桥渐失原意。而歙县大皮坑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的求子桥,则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那座桥纯粹是为着求子,才由居住于此的殷五桂堂出资建造的。


▲西溪南


▲西溪南

从徽州古桥还可透视出徽州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在徽州调查期间,时不时会接触到一些有关建桥还愿的传说或故事。从歙县北岸风雨廊桥上所供的神龛,到绩溪坑口杨尼姑桥,再到婺源胡济祥募化建清华彩虹桥而被后人立神位于桥上,所有这些,都透露出了徽州人积阴德、行善举的美好品德。正如我们在胡适故乡绩溪上庄古董店购买的一册劝善古书《文昌帝阴骘文直解》所云:“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是的,造路修桥本身就是诸多善行中一种最好不过的善举。该书在解释“造千万人来往之桥”一句时说:“凡千万人来往的桥,是必要修的。凡有水无桥之处,若不造桥,千万人就不能来往了,必造一桥,叫千万人好来往。或是有桥之处坏了,也必修好了。造桥之人叫千万人都方便,阴功最大,有为造桥成仙的。所以,桥不可不造。”是的,徽州人化缘要造桥,祝寿要造桥,发迹了要造桥,还愿了也要造桥,君不见歙县、休宁和祁门等地众多的观音桥,还有那歙县蕃村的草鞋桥。说起草鞋桥,还真有一段辛酸的故事呢!相传歙县有一鲍姓长者,以编卖草鞋为生,他将编卖草鞋的微薄收入积攒起来,用以建桥。然而,由于他积攒的资金太少,故而所买的建桥之石狭小,无法建桥。此翁情急之下,竟然伤心地抱石痛哭。老人的善举和哭声,惊动了仙人,于是,有仙人掷片石架之。这就是草鞋桥的来历,后人为纪念这位卖鞋老人的修桥壮举,还把草鞋桥称作“鲍老桥”。至于修桥还愿的事情,徽州各地更是不胜枚举。

据历史记载,徽州人宗教信仰淡薄,如清人江登云所云:徽州独无教门,亦缘族居之故,非惟乡村中难以错处,即城市诸大姓,亦各分段落。所谓天主之堂、礼拜之寺,无从建焉。故教门人间有贸易来徽者,无萃集之所,遂难久停焉。……徽俗不信佛、老之教,僧人道士,惟用之以事斋醮耳,无敬信崇奉者。所居不过施汤茗之寮,奉香火之庙。求其崇宏壮丽所谓浮屠老子之宫,绝无育焉。(转引自许承尧《歙事闲谭》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


▲呈坎


▲呈坎

徽州人聚族而居,“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一),这是千真万确的客观事实。但是,说徽州人不信宗教,那却是不敢苟同的。徽州人果真不信宗教吗?我们且不说位于休宁境内的齐云山为天下四大道教圣地之一,即使是距离徽州较远的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九华山,每逢地藏菩萨诞日,徽州人都要成群结队地前往烧香朝拜,其朝拜队伍的壮观场景,前人早有记述。再有,明清徽州僧徒与俗众大量民事乃至刑事纠纷现象的存在,民间宗教性结社作会的繁多,也就足以说明,在徽州,宗教信仰是十分发达的。而古桥等徽州文化遗存,则更能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至少在明清时期,徽州民间的宗教信仰之发达。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仅许多古桥是由包括佛教徒在内的宗教信徒们捐资建造的,而且不少古桥的桥名使用的都是宗教的名称和俗语。遍布歙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和黟县等地的普济桥、观音桥、万缘桥、石佛桥和杨尼姑桥等,无不反映了佛教信仰在徽州民间具有普遍性这一事实。至今仍供奉于歙县北岸棉溪风雨廊桥上的神龛以及婺源清华彩虹桥上的大禹神位,也是民间信仰存在的典型例证。北岸棉溪廊桥上神龛旁更有两幅反映佛教大彻大悟心态的楹联,该联的里联是:“紫竹林中观自在,莲花座上显金身”,外联为:“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无须我大慈大悲。”你能说这不是徽州人笃信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信仰的集中反映吗?


▲黄村


▲宏村

徽州古桥上的桥亭或桥屋主要是供南来北往的行人遮风避雨、歇息小憩的,因此,桥亭或桥屋内不仅有茶水供应,而且还有很多感悟人生的桥联。当然,这些桥联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部分已经毁坏不存了。这里,我们只好暂且借用与桥亭有着同样人文关怀意蕴的徽州路亭上的亭联,来解读桥亭或桥屋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了。在休宁某山道的茶亭中,有着这样一副对联,联云:
南南北北,总须历此关头,且望断铁门限,备夏水冬汤,应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上天下地;东东西西,那许瞒了脚跟,试竖起金刚拳,击晨钟暮鼓,唤醒眼耳鼻舌心意六道众生吃饭穿衣。(王之春:《椒生随笔》)

这一亭联反映的是徽州人人文关怀的暖暖温情,同时却也是徽州文化中渗透着的佛道之气的又一明证。

现存的徽州古桥,年代最为久远的是南唐时建造的位于祁门南部山区阳坑的将军桥。据传,这座古桥系由曾任南唐金吾大将军的谢诠的三子大山、乔山和安山共同集资兴建,为纪念父亲,故命名此桥为“将军桥”。这座单孔石桥,横亘在湍急的阳坑河上,整座古桥全以细石垒砌,无一丝泥灰钩缝的痕迹,至今看上去仍然十分壮观。至于建于两宋时期的古桥,徽州各地尚存的也还有如婺源李坑中书桥等不下三四座。当然,真正雄伟壮观、规模庞大者莫若歙县的太平桥、紫阳桥和万年桥,休宁的夹溪桥、蓝渡桥、龙湾桥和登封桥等。这些壮观雄伟的古桥,无论是新建,还是重修,大都是在富甲一方的徽商崛起之后。应当说,现存一千余座徽州古桥,其绝大部分建(修)于徽商崛起之后的明清时期,其中又以清代居多。


▲北岸


▲北岸
斗转星移,历史的沧桑巨变,使得徽州的古桥历经百千年的风雨侵蚀以及一些人为的破坏,有的已经轰然倒下,有的则被拆毁了。作为徽州“徽”字来源标志的绩溪徽溪桥数年前被拆掉了,虽然在拆桥时曾经引发过一些争论,但结果还是拆了,留下的是永远的遗憾。而去岁六月红顶商人胡雪岩故乡绩溪湖里的明代建筑——五孔中王石桥,在一场大洪水中轰然倒塌,又不知给喜爱徽州古桥的人带来几多伤感和愁绪。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登封桥以及竖立于桥栏上的禁碑。在通往道教圣地齐云山的休宁岩前登封桥上,至今仍矗立着清代徽州知府保护该桥的《徽州府正堂峻示碑》,碑文写道:
严禁推车晒打,毋许煨暴污秽;栏石不许磨刀,桥角禁止戳鱼。倘敢故违有犯,定行拿究不饶。


▲坑头


▲上庄
倘若,我们能够效法当年徽州知府的做法,真正把徽州古桥这一珍贵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起来,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8 20:17 , Processed in 0.56457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