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梦在徽州

[复制链接]

71

主题

71

帖子

213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22:42:5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读绩溪师友、笔者拙书《才女曹诚英》赐序者方静先生一篇短文《阴柔的徽州》,从此记住一个短句“徽州的美是一种阴柔美”。礼赞徽州方先生的文章尚有进一步阐述,“写书的人,写诗的人,写徽州的月亮可能更好些,写雨写雾写半月可能更美,写个小桥流水,写个河边倒影,审美意境就更禅了!”从中可知徽州阴柔之美种种具体表现,之所以这样,“徽州人的幽静概念远比别人来得更阴柔更依恋更强烈。因为,这里的山水是幽静的温床。”

同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然我只是一位匆匆过客,哪怕前往历史上的徽州采风不下十余次,就算“半个徽州人”吧,还是少了方先生那种灵动和敏感,因而徽州的阴柔美无从阐述和表示。看来,并非不曾存在,而是缺少发现,说白了缺失对徽州灵山智水、圈点人物的“零距离”和亲切感!细细作想,徽州的阴柔美无所不显无处不在。只是笔者习惯了对徽州美的固有思维定式,侧重“文化徽州”、“魅力徽州”、“生态徽州”、“人文徽州”、“大美徽州”、“墨白徽州”等雅俗共赏说法,忽视抑或缺阙“阴柔徽州”、“美哉徽州”的新颖提法!以至徽人心中有而诗家笔下无,起码而言徽境山阴水柔,“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地杰人灵人才辈出。不仅内涵丰富如是,底蕴厚重亦如是。

徽州即今黄山市一带,“八分山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土地贫瘠,农耕生活不足以谋生,于是一代又一代徽州人离乡背井,肩背雨袋干粮载着满腹乡愁走出大山。漫漫人生路,长长创业史,走出了天下闻名的徽商,铸造出“无徽不成镇”的辉煌……在众多“徽骆驼”、“绩溪牛”身上,山水滋养故土眷恋,诚信经营饮誉八方。在外发了财,回家便显富,依山傍水盖起楼堂馆所,翻山越岭修筑道路桥梁,它们作为徽文化的载体大量古民居、古建筑拔地而起,一处处一地地散发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阴柔之美,既是区域性的又是独特性的。

徽州这方热土钟灵毓秀,秀乃山水之精英,灵为豪杰之挺出,徽人尤能以阴扶阳,以柔克刚,可谓特质,即便徽商妇的故事亦不例外。她们一方面深受传统文化儒教熏陶“相夫教子”,另一方面“不出门,三十里”,成天围着锅台转,辛勤劳作。须知徽商妇的勤俭贤淑是出了名的,岂少人性的阴柔之美;像徽州民间流传的“纪岁珠”、“抛铜钱”老少咸知故事,将徽商妇内心痛苦和煎熬深藏心底,将对外出创业丈夫的无尽思念埋进肺腑,阴柔之美人口相传。

在徽州大地上,阴柔之美犹如淡淡的云,薄薄的雾,笼罩氤氲之气,花儿半开之美……“像雾像雨又像风”。无怪乎汤显祖感慨系之“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进而引发、启迪一拔又一拔世人羁旅联想。顺理成章地寻梦在徽州,清梦在徽州!而提出“阴柔的徽州”这一审美命题,自是审美徽州重新进行定位并作深度开掘。毕竟徽州只是一个,毕竟阴柔之美构筑了徽人以及寻梦者旅游者共同的家园!

风从不同方向吹拂,最后吹进心灵的港湾;美从不同层面展示,阴柔之美尽收徽州。徽州史称“东南邹鲁”,民风淳厚,古韵悠悠,山野深谷幽芬四溢。古徽五千村,绵延不绝地静溢安宁地卧躺在九千八百多平方公里群山环抱之中;山荫蔽日,水柔澄净,阴柔之美山环水绕。起伏的丘陵是它的胸膛,交错的河流是它的血脉,而给人新奇、今人神往尚未被人充分认识和解读的阴柔之美好似潺潺流水,一路欢唱连缀村镇、涌进心田!

若言徽州别具风情的阴柔美最适合催人入梦,那么,不仅清梦的徽州,诗意盎然也在徽州!古徽熠熠生辉,放眼风光无限,阴柔之美纵情姿意犹如一股清新的风,一场轻盈的雨,一片出岫的云,一束柔曼的霞,搅动着人们心河涟漪,涤荡情怀。当然,展现这份感受体验这种情愫不可或缺激情和顿悟,包括包容和淡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6 16:47 , Processed in 0.08147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