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州文化形象的独立是保全安徽文化繁荣的前提

[复制链接]

33

主题

33

帖子

9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14:20: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今地方志书不作实或者七分实三分虚常有之,好比民谚“说话不算话”或者“造谣生事”。
先说一段历史:清江南省原为明南直隶省,省府位于江宁府,江南省的范围即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两省一市。江南省是当时全国最发达的省份,其江宁、苏州、扬州、松江、芜湖、徽州、宣州、安庆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由于江南省的发达程度很高,于是公元1661年顺治分江南省为江苏省(含上海)和安徽省。江苏取源江宁、苏州,安徽取源安庆、徽州。
南直隶省和江南省的整体繁荣是徽商繁盛和特别是以新安画派、徽州士人为代表徽州文化群体迅速成长的历史地理背景,形成了徽州-扬州-松江三角路线,例如董其昌与徽州人交流,新安画派-扬州画派[江南八怪]-海上画派[重点是虚谷的路径]等。
太平天国战争以后,徽州商人较多转向安徽省内的沿江地区,铜陵大通、芜湖瀂港、贵池梅龙镇、东至尧渡[祁红诞生地]就是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并驰沿江南岸,例如黟县盐商李宗眉(金榜)在铜陵大通,例如黟县人余干臣由福建罢官回藉,在至德尧渡街设立茶庄,利用当地优质叶源,依照福建方法试制红茶,获得成功。次年他在祁门设茶庄,扩大红茶生产,以后又扩展到石台、贵池、黟县,所制红茶统以“祁门红茶”称之,简称“祁红”。对于这些,我们只能说是“徽州人的历史事迹”或者“徽商现象”,时下流行称为“泛徽文化”。
徽商事迹为“泛徽文化”爱好者提供了大量数据,徽文化有今天的显赫,离不开这些。徽商事迹随可赞叹,但人的品性不一而足,所以古人有个成语叫“棺盖定论”,不能依据一时之见对某人某事件多圈义,纵然是东南邹鲁、程朱阙里,也毕竟是在世俗之间。早年鼓吹徽州文化者,可能也没有想到徽文化会成为意识形态宣传的牺牲品,“全省徽菜”就是一个例子,所以,现在屯街老街某茶馆也可以听到黄梅戏了,因为“唱响黄梅戏、做好徽文章”嘛,晦涩的徽剧不如婉转清亮的黄梅调是肯定的,很多宏伟蓝图策划的潜台词就是优胜劣汰,纵然如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者们又能如何?这就是现实的火辣。就像很多人不喜欢也不理解安徽的简称是“皖”一样。
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吴兆民先生曾写过一篇《科学处理地域文化关系推动安徽文化强省建设》的文章,该文对安徽三大地域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进行了梳理,我深以为然。过度的把安徽宣传成“徽文化”是一种伤害,只会降低徽州文化的形象,例如把绩溪当做宣州文化去宣传。同样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有发烧友把池州石台、宣州太平、旌德、泾县三县等靠近徽州的地方因个别村落文化近似而拟做徽州,就不严谨了,文化蚕食的结果就是作茧自缚。
区域文化的存在,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因素,就像一个家庭的兴旺和衰落都有各自的原因,如果徽州文化想要重回完整如昨,那首先的前提就是尊重自己的独立,并且保持高度的纯粹性和清明度。而徽州文化形象的完整独立不仅是保全徽州文化本身,也正是保全安徽文化繁荣的前提,特别是对提炼宣州文化、池州文化将功在千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2 22:23 , Processed in 0.56912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