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府何处是:徽州更名始末

[复制链接]

48

主题

48

帖子

144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0:39: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徽州更名已经28年,新一代的人几乎已经习惯了黄山的名号了。当年的更名,可以说让徽州文化一夜倾塌,从此故府再不可寻。徽州的更名事件背后,有着浓烈的时代特色,但又有诸多纠葛,本文在这里为您一一解析。

——追本溯源——

宣徽界山

黄山是宣徽界山,位于徽州歙县、休宁县和宣州太平县之间,但是黄山的精华部分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黄山风景区则是歙县和太平县共有的,歙县约占7/9,太平县约占2/9。

宋代《黄山图经》:“黄山,旧名黟山,见《水经注》,盘踞宣歙二郡之境,广五百里,东南歙州歙县属,西南休宁属,各百二十里,东北宣州太平属,八十里。”明《徽州府志》:“黄山三十六峰,唯翠微、仙人、望仙属太平,余俱属歙郡”。歙县从南宋始,历元明清三代,共设黄山巡检司主官47任,太平没有任命一个,连民国的黄山建设委员会也在歙县境内。而太平从未设立黄山管理机构,而且与黄山景区交界处还有三处关隘,歙县与黄山交界处一关也没有。并非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说的“黄山自古属于太平”。


明《徽州府志》中关于黄山归属的描述

清嘉庆《太平县志》明确记载“县南三十里曰黄山”,而非“县中三十里”或“县内三十里”。

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岩洞》就说“其最号奇秀,莫如池之九华,歙之黄山,栝之仙都,温之雁荡,夔之巫峡。”说得很清楚,黄山属徽州管辖(时徽州名歙州)。《蕉轩随录》里说“吾皖据江之上游,丛山峻岭,山名同者最夥。今特表出之:安庆府(今安徽安庆)西有黄山,潜山县北亦有黄山(以黄鲁直得名)。太平府(今安徽马鞍山)西北亦有黄山,庐州府(今安徽合肥)东亦有黄山,而池州府(今安徽池州)西南黄山,其上三十六垣,实与歙之黄山三十六峰相峙。按:歙之黄山本名黟山,唐改今名,高三千七百余丈,盘亘三百里。人之谭黄山者,歙之外不知仍有五黄山也。”《江南通志》里也同样如此描述西黄山,也就是现在的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山有三十六垣,与歙之黄山相峙,其最高者古牛岗可望匡庐。”也说了黄山属歙县管辖。明代赵梧在《飞升台记》中记载其游玩现江西省铅山县葛仙山时就称赞葛仙山“与池之九华、歙之黄山、括之仙都、温之雁荡、夔之巫峡皆同,谓天下所珍重者。”古今许多史料都可证明黄山主体属徽。

徽色黄山

黄山虽然是宣徽界山,但黄山行政上一直属徽州管辖。南宋时,歙县曾设黄山巡检司。据民国《歙县志·营建志》记载:“黄山巡检司,宋建炎(1127——1130)中置”,驻歙县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柘木岭”。“明嘉靖四十三年(1584)裁。清初复设。因廨宇被水冲毁,乾隆十三年(1748)改驻潜口(今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距城三十里。”巡检司设在“关津要害处”,职掌“缉捕道贼,盘结奸伪”,主管称巡检。自宋建炎至清宣统二年(1910)的880多年中,旧志记载黄山巡检司的主官巡检47任。其中,元代1任,明代20任、清代26任。黄山巡检司,一直设在黄山风景区外,风景区内的活动,自唐至清,基本上均由寺院主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南京开始筹备黄山建设委员会。民国二十三年(1934)元月该会正式成立,6月在黄山设立办事处,建天都小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办事处改为黄山管理局筹备处。民国二十七年(1938),筹备处改为难民事务所。民国二十八年 (1939),又改为工赈办事处,直属中央赈济委员会领导。民国三十二年(1943),撤销工赈办事处,成立黄山管理局,下设总务、工程、农林等科。民国二十五年(1936)黄山始设警察局,有局长、局员、巡员及武装警察三个班计39人。警察局设在紫云保和九甲,将同期迁入茅蓬的工人家属正式立户。管理局、警察局经费,分别由安徽省民政厅和警保处拨给。

1949年4月27日,黄山解放。7月,皖南行署派吕士华、田照、胡连生等5人接管黄山;成立黄山管理处,科级建制。下设文教课、林业课和温泉招待所。1951年,歙县教育科在黄山设黄山小学。1952年10月14日,管理处升级为县级建制。同时建立党支部,并设公安工作队。


歙与太平以诸关隘为界,东有乌泥关(在汤口与谭家桥中间的乌泥岭上,驿道关隘在修歙县太平公路时毁,但乌泥关地名仍在)、西有汤岭关(从温泉到焦村的汤岭上,今石板完好,关隘安然)、北有芙蓉关(在松谷庵到辅村中间的芙蓉岭上,在建后山公路和索道时毁,芙蓉岭北坡部分石板埋入弃石,关隘被停车场削去一半,但从南坡看,石板路完好,关隘尤在),歙与太平之界为上述三关及三关所在的乌泥、芙蓉、汤岭之岭脊。此三关内说徽语歙县北乡话,关外说太平话,而从温泉到汤口皆无关,无遗址也无文字记载,故整个黄山风景区除北三峰外皆原属徽州歙县。

《太平县志》黄山“当徽宁二郡界,本三十六峰””峰之内属者八”即使按照太平单方面提出的主张,太平县志都承认黄山2/9属太平,7/9属徽州,黄山主体属徽州的事实一目了然。

领导谈话

邓小平同志当初是在徽州地委的领导陪同下上的黄山,他指示的“徽州要有点雄心壮志,要把黄山牌子打出去,把徽州建成全国最富的地方”是对徽州地委同志说地,而太平县在邓公1979年登黄山时(1974-1980年)属于池州地区。

邓朴方在纪念邓小平同志‘黄山谈话’三十周年大会上的书面讲话中说“黄山果然给了父亲许多新的思考。7月15日下午,父亲在黄山观瀑楼听取安徽省委和徽州地委负责人汇报后发表了重要谈话,即“黄山谈话”。他说: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你们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广开门路,增加收入。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你们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转瞬之间,30年过去了。父亲当年对徽州的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物产很丰富,这个地方将来会是全国最富的地方。”我不知道,今天,父亲对黄山人民的这个美好祝愿实现了没有?如果已经实现了,我替父亲祝贺你们!如果暂时还没有实现,就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更上一层,父亲的祝愿一定能够实现。”

徽太之争?

所谓的地名原因造成游客舟车劳顿基本是瞎扯,核心问题在于徽州地区掌握了上山的通道的主动权,这是几十年斗争之后最关键胜利。民国的黄山旅游广告,那时的宣城还曾作为旅游的中转地之一。徽州多山,五六十年代国家领导人能过来视察都得益于1958年兴建的屯溪机场。而交通优势也使得屯溪、汤口在黄山旅游中转中最终获胜。太平最纠结的问题不在于黄山归谁管,从实际利益上说,山上的直接旅游收入只不过几亿。而由于作为通道和中转地的获益显然几倍甚至十几倍于此。更不用说凭借黄山获得的其他政策利益。

黄山问题,是徽州和太平的利益纠葛。将两地的利益之争解读为是非问题,偏离了这个争端的实质。在明智的人看来,太平人在争夺黄山问题夹缠不清,其实削弱了自己的合理性,毕竟太平也有黄山2/9的所有权。

——徽州?黄山?——

变迁

1984年1月省辖县级黄山市成立,原属徽州地区的太平县撤销建制,太平县的行政区域和歙县黄山公社、石台县广阳公社及黄山管理局的辖区为黄山市的行政区域俗称“小黄山市”。

1986年黄山管理局改由省和徽州地区双重领导,小黄山市由徽州地区代管。

1987年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省辖地级黄山市,俗称“大黄山市”,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则分别改为屯溪区和黄山区。黄山管理局更名为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近年来徽州文化不断挖掘、提升,“成立徽州市”的呼声又渐抬头,民政部答复称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论证,广泛征询民意,待时机成熟时,由安徽省、江西省人民政府按程序上报审批。

1979年7月15日,75岁高龄的邓小平徒步攀登黄山,留下了著名的“黄山谈话”。他说,“你们这个地方将是全国最富的地方,黄山就是你们发财的地方。”30年后,邓小平“黄山谈话”被认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之纲,对新时期旅游事业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而黄山也被赋予了“开创中国现代旅游业先河”的意义。

然而,随着黄山游客增多,桂冠满顶,作为城市的黄山却屡经变迁,至今争议不断。尽管山还是那座山,但今日的黄山市却不是当年的黄山市。

封闭的山

一项统计显示,1956年至1978年22年间,黄山风景区平均每天仅接待30余人参观。

黄山风景区管理机构始于民国年间。1934年成立的黄山建设委员会奉命与周围诸县划定山界,首次确定黄山风景区范围。1949年4月27日,黄山解放;6月,皖南行署派员接管黄山,随后成立黄山管理处。

新中国成立初期,黄山虽有一定规划建设,但由于经济困难及政治运动而陷于停顿。这一时期,黄山管理处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上级审批的项目维修道路、房屋,保护山林资源与文物古迹,同时完成上级交办的接待任务,接待对象以省部级以上领导、科学家、艺术家和劳动模范为主。一项统计显示,1956年至1978年22年间,黄山风景区平均每天仅接待30余人参观。

从1953年起在徽州地委工作的胡云龙,直到1984年才第一次游览黄山,不是不想游,而是不敢游。因为“文革”中,游黄山被视为“游山玩水”,是一种“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在黄山风景区生活了50多年的戴畂耕记得,粉碎“四人帮”后,自发游览黄山的人越来越多,1979年6月,黄山开始有了收取门票的历史,最初的票价为每人0.5元。

在1979年邓小平到来前后的黄山,道路交通、接待设施、管理水平都相当落后。对外只有屯溪到黄山、芜湖到黄山两条等级较低的山区公路,行车速度很慢。风景区内的登山道路也只有两条石板路;在接待游客住宿方面,只有山下的黄山宾馆和山上的北海宾馆,这两个宾馆都是上世纪50年代为接待中央领导来开会而建,总共不过百拾张床位。玉屏楼是游人必到之处,但仅有十几间条件简陋的房间。

“黄山谈话”

1979年7月12日至15日,75岁的邓小平脚穿圆口黑布鞋、手拄登山拐杖,徒步攀登黄山。这一路,他领略黄山雄伟壮美,也观察着这里的落后———在小平下榻的玉屏楼三楼东面的一间客房里,只有一个脸盆、两张床、一张桌子、一个灯泡,连张沙发都没有。时值旅游旺季,玉屏楼宾馆一楼、二楼包括走道都住满了游客,邓小平特意问黄山管理处负责人:“这么多的游客,晚上住的、吃的都解决了吗?”当听到“都解决好了”的回答后,他还是不放心,又让身边工作人员下去了解情况,在得知没住上客房的游客都住进广场上的帐篷后,这才放下心来。

7月15日下午3时,邓小平在观瀑楼会客厅召开座谈会,听取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徽州地委书记魏心一等省、地有关领导的汇报,就如何开发黄山旅游资源、发展黄山旅游业和山区经济等问题作出重要指示。

今年7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在纪念邓小平“黄山谈话”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回顾了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关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思考和决策的历史过程。他指出,“黄山谈话”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的一篇重要文献,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关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思想。

“你们这个地方将是全国最富的地方,黄山就是你们发财的地方。”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给安徽省委和徽州地委的负责人注入极大的信心,并鼓励他们“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邓小平还谆谆告诫:“对黄山的工作要好好整顿,主要是要搞好服务态度、清洁卫生,房间内设备要搞好,床单、枕巾要每天换。要搞好道路、交通、住宿、设备。”“省里要有个规划”、“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广开门路,增加收入”。

小平的谈话,成了黄山的重要转折点。黄山的牌子如何打出去?从上到下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小平走后连续一周,安徽省委书记顾卓新在观瀑楼主持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当时万里陪同小平赴京)。1979年10月8日,原属安徽省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局管辖的黄山管理处撤销,成立了厅级黄山管理局,隶属安徽省政府。从此,黄山正式对外开放,并由原来的服务接待转型为旅游经济性质。这是安徽省落实小平指示迈出的第一步。

“黄山旅游业要在那样低的起点上,一下子提升到接待国外游客的水平,不给一点特殊政策是不可设想的。”参与黄山管理局筹备的崔之康回忆道,这次体制改革,不仅给黄山管理局更多的自主权,免得大小事都要向省里请示汇报,而且下发文件给有关地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对涉及黄山的事情要给予大力支持。省政府每年也从并不宽裕的财政中给予补助,此外还有一位副省长分管黄山的工作,有事直接向他汇报。

小黄山市

1984年1月,省辖县级黄山市成立,意味着黄山与徽州地区分而治之。黄山对外开放不久,游客量突飞猛进,接待能力却没有相应跟上。1980年10月30日、1981年7月18日的《人民日报》上刊载了黄山景区旺季时床位紧张、吃喝困难的报道。文中还援引游客戏谑的抱怨:“我看黄山很秀丽,黄山看我很狼狈!”

崔之康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源头,在于行政管理体制。当时黄山管理局虽有一定自主权,但管辖范围仅限于风景区内的154平方公里,山下大门以外就无权管理了,而黄山管理局又不属于当地政府管理范围。他形容,当时的黄山风景区像一座失去外援的“孤岛”。

比如,每年的旅游旺季,随时需要大量的季节性临时工,按规定用工要有计划,经过审批方可使用。在计划经济年代,游客的餐饮来说,粮、油、肉、蛋、豆制品以及燃料都要有计划,否则就没有供应。省政府为此曾多次召集省直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负责人开会,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会议只能解决一时,却不能解决长久。有些问题解决了,另外一些问题又冒出来。当时,黄山南大门汤口粮站的负责人曾调侃道,“别说黄山风景区升格归省里管,即使再升格归北京管,吃粮食还是要我供应,给他吃细粮粗粮、新粮陈粮我说了算。”

崔之康介绍,经过多方探讨,当时设想就在黄山现有范围内成立“黄山风景区人民政府”,或成立“黄山旅游特区”,这样既简当易行,便于操作,又不涉及大的体制变动。但是这些设想在法律里找不到根据,遭到民政部门否决。于是,安徽省政府召开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一个黄山市。

1983年12月1日,这一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原属徽州地区的太平县撤销建制,太平县的行政区域和歙县黄山公社、石台县广阳公社及黄山管理局的辖区为黄山市的行政区域。这个省辖县级黄山市,俗称“小黄山市”。

崔之康说,事实上,根据国务院规定,设立县级市必须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非农人口,二是工业产值。这两个条件小黄山市都没有达到,只是由于黄山的旅游资源,在全国风景区中的特殊地位而特批的。

小黄山市的出现,意味着黄山与徽州地区将分而治之。不过,1983年12月16日,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周道炯,召集徽州地区、黄山管理局、太平县、歙县、石台县的负责人,就设立小黄山市的有关问题进行多次商谈时还强调:小黄山市和徽州地区应在相互协作、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在各个方面紧密配合,正确处理相互关系。徽州地区在蔬菜和副食品供应,吸引去黄山游客等方面给小黄山市支持,小黄山市要考虑徽州地区旅游业收益。徽州地区提出,除黄山外,包括屯溪、歙县太白楼、新安江、休宁齐云山等20多个旅游点,都应统筹规划开发利用。

1984年1月,小黄山市正式成立,其定位是风景旅游和疗养城市。黄山管理局与小黄山市负责人实行交叉任职,时任黄山管理局局长的崔之康兼任县级黄山市市委副书记、市长。

“三国四方”管辖黄山“婆婆”太多,互相牵制,管理混乱,有人将黄山称为“变色的黄山”。

小黄山市的成立,并没有真正解决体制问题;相反,“三足鼎立”———黄山管理局、小黄山市、徽州地区,再加上徽州地区管辖的歙县形成“三国四方”,之间矛盾不断。1984年上任徽州地委书记的胡云龙回忆道,“各方面不协调,背靠背的事不少”。

黄山南大门汤口镇(原为歙县黄山公社)的脏、乱、差,因管理混乱,备受诟病。海外有报刊更是将黄山称为“变色的黄山”;1987年7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为“缪润生”的文章《黄山的遗憾》一针见血指出,由于管辖黄山的“婆婆”太多,而“婆婆们”又各有主意,互相牵制,因此,不仅黄山环境污染这个众人瞩目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连外国、外省也不大敢为开发黄山投资———在这多头领导当中,究竟该向谁家投资?

而当时作为徽州地区的当家人,困扰胡云龙最大的问题是,徽州粮食不够吃,老百姓一年忙到头,还是得不到温饱,靠农业富不起来,工业省里没给项目。思来想去,只有搞旅游。提的口号是搞“旅工农”。1985年11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黄璜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徽州考察旅游景点,主持召开了开发皖南旅游区座谈会。1986年5月14日,安徽省人大领导郑锐、杜维佑等人至徽州,就发展皖南旅游业和黄山管理体制问题进行调查。

黄山回到徽州

小黄山市由徽州代管又引起争议,谷牧表态进一步改革黄山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仅过了十天,徽州地委、徽州行署就向省委、省政府发出书面请示报告,要求撤销徽州地区行署、设立徽州市,原由徽州地区管辖的行政区域以及由省管的黄山管理局和小黄山市都划归徽州市管辖。省里没有马上同意这个方案,而是让脱离28个月的黄山“回到”徽州地区:1986年6月4日,省委、省政府发出通知,黄山管理局改由省和徽州地区双重领导,业务上以省为主;小黄山市由徽州地区代管,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单列(由省戴帽下达徽州地区)。

小黄山市被代管后不久,1986年7月9日,《光明日报》刊登了胡子昂、钱昌照、周培源等50多位各界著名人士联名给党中央、国务院的建议:将(小)黄山市建成中国的世界公园。这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有著名人士还倡议“(小)黄山市应为省辖市,加强和提高小黄山市的政治地位及管理功能,以利于资金和人才的引进。”

黄山的管理体制问题震动了北京方面。1987年4月,国务院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吴象等人到徽州参观考察,就走“旅工农”路子的战略设想提出建议。

不到一个月后,5月15日-19日,国务委员、国务院旅游经济协调小组组长谷牧、国务院副秘书长王书明一行12人,在安徽省委副书记卢荣景、副省长孟富林陪同下至徽州。在相关各方的会议上,胡云龙提出撤地建市、即“大黄山市”的想法:黄山应该带动更多的地方。好比打牌,好牌集中一起当然好打,好牌差牌要搭配,社会主义就是共同发展致富,让大家都好起来。

谷牧表态,要把黄山作为全国旅游重点来抓,进一步改革黄山管理体制势在必行。改革的原则不能是别的考虑,职能是有利于黄山的保护和开发,有利于以黄山为中心、以皖南为重点的旅游经济的发展,这个事情既要慎重又要抓紧。他建议安徽省尽快成立旅游协调小组,拿出进一步改革方案,制订若干改善黄山管理的措施、条例和法规,以及整个旅游区的发展规划。

大黄山市

1987年省辖地级黄山市成立,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则分别改为屯溪区和黄山区。1987年6月9日,在胡云龙的主持下,中共徽州地委、徽州地区行署提交给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黄山管理体制设立徽州市的报告》。

报告中指出,现行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一是没有确定一个有实力的中等城市作黄山的依托,以动员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做好为黄山服务的工作;二是现行领导管理复杂,省委、省政府决定由小黄山市由徽州地区代管,小黄山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单列,而省里很多部门开会、发文件、举办活动仍然把小黄山市作地级市看待,使地区难以实行有效的领导;三是黄山管理局是事业单位,不能行使政府职能,不利于风景区的保护、开发和建设。再者,徽州、黄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黄山历来隶属徽州,解放以来30多年中,除“山市合一”的两年多时间脱离徽州外,都属省、地双重领导,黄山与徽州如同牡丹和绿叶,黄山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徽州经济的发展,徽州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依靠黄山,黄山的自然景观需要徽州的人文景观来衬托,徽州的旅游业离不开黄山这块牌子。

报告中称,根据小平、谷牧的指示精神,从徽州、黄山的实际出发,解决黄山管理体制问题,必须坚持徽州、黄山合而治之的指导思想。报告中建议,新成立的徽州市最好定名为黄山市,将小黄山市更名为太平市或太平县。把黄山这个名称放在更大范围内,符合大旅游的观点,这样可以把黄山和整个徽州更加紧密融为一体。

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省辖地级黄山市,这就是俗称的“大黄山市”,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则分别改为屯溪区和黄山区。

在徽州地委提交的报告中,原本提出属徽州地区的歙县、绩溪、旌德、石台、休宁、祁门、黟县这七县均归新成立的大黄山市管辖,但最终方案仅保留了四县。胡云龙解释说,将石台县划归给安庆地区,旌德、绩溪两县划给宣城地区,是因为有民政部门担心撤地改市后“摊子太大、带不动”;而小黄山市没有改回“太平”本名,则是为了照顾太平县人的情绪。



1987年12月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黄山管理局在级别与人员编制不变的基础上,更名为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1989年,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通过《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条例第4条规定:“黄山市人民政府建立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主任由市长兼任,管委会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主持风景区的管理工作。”至此,终于以法规形式明确黄山风景区的管理新体制。

黄山吃掉徽州?

徽州地区被撤销,人民日报刊载《可惜从此无徽州》报道,陶行知夫人呼吁恢复徽州。

但争议并没有随之尘埃落定。事实上,从1983年开始,围绕黄山管理体制改革,大、小黄山市的成立,就吸引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政领导、专家学者、普通民众、外地游客,乃至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参与大讨论。1988年《瞭望》海外版的一篇报道说:“仅记者翻阅的,见诸报刊的文章和印刷材料就有10多斤重。参与讨论者,都怀着一颗热爱黄山的心使讨论不断升温。”

当时争论焦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大小黄山市之争;二是山上山下分合之争;三是市府定址之争。如建立地级黄山市,市政府设在原屯溪市,这里交通方便,同时屯溪是一座初具规模的轻工旅游城、商品集散地;另一种意见则是,市府设在原小黄山市,这里处在九华山与黄山之间,将来发展前途大。

作为成立大黄山市的提议者和大黄山市的首任市委书记,如今已年过八旬的胡云龙清楚,有些人对小黄山市的撤销一直耿耿于怀,有的指责他是“害红眼病”、把“黄山”这块金字招牌夺走。对此,老人十分坦然。他说,大黄山市成立后,召开市两会,省里不同意他将自己放到太平县(即原来的小黄山市)去选,他没改决定,结果真的落选了,当地不仅广而告之,有人甚至放鞭炮庆祝。后来省里请示了全国人大,改放到徽州区选,还是选上了。

小黄山市时期,太平享受到计划单列市的各种优惠政策,在招生、就业等方面又能获得照顾,不管干部还是群众,自然希望小黄山市能保留下来,因此对小黄山市的撤销,难免有失落感。“要是我在太平,我也会那样想。”胡云龙坦言,但是站在整个徽州发展的立场,就必须通盘考虑。

上世纪90年代末,安徽省在“打好黄山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做好徽文章”。不久,《人民日报》刊载一篇《可惜从此无徽州》的报道,批评1987年将徽州地区易名为黄山市后,市中心搬至屯溪,导致“皖南处处皆黄山”,外地游客“到了黄山不见山”;而且,历史悠久的徽州被名山大川“吃掉”。这篇报道后,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夫人吴树琴作为徽州人,致信《人民日报》:呼吁恢复徽州,将设在屯溪的大黄山市更名为徽州市;并建议作为旅游地区的黄山市行政区域不宜过大,应以1983年国务院确定的科学范围为宜,考虑由省里直接管辖。

一时间,关于徽州、黄山的话题,又引发众声喧哗。1999年,黄山市委市政府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递交《关于稳定黄山现行体制问题的意见》的报告,国务院有关领导作出批示:黄山的现有体制是适应黄山实际的,没有变动的必要。要坚定地贯彻邓小平同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指示精神。


古徽州地图

近年来,徽州文化不断挖掘、提升,“成立徽州市”的呼声又渐抬头,对此,官方表现出谨慎态度。在2006年全国两会上,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恢复徽州一府六县建制、成立徽州地级市的提案。民政部答复表示,整合黄山市和绩溪县、婺源县,组建地级徽州市的行政区划调整,既涉及到现行黄山市行政区划体制的改变,又涉及地级宣城市和江西省行政区划的变动,既有历史渊源联系,又涉及现实利益格局的调整,牵涉面较大,情况比较复杂,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论证,广泛征询民意。待时机成熟时,可以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由安徽省、江西省人民政府按程序上报审批。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旅游胜地之一,黄山的牌子实实在在打出去了,褒扬同时也伴随着纷争。这个曾被小平预言“将来会是全国最富的地方”,现在的目标是打造“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而它作为中国现代旅游业的起点,所经历的改革与探索,无疑值得借鉴。

——结果——

然而,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撤销了198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科学合理,具有强大生命力,正在欣欣向荣迅猛发展的黄山市将其改为市辖区;将安徽省政府直属的黄山管理局改为市辖,为日后黄山出现大破坏埋下隐患;将黄山市政府驻地从黄山脚下的甘棠镇改到远离黄山79公里的屯溪;将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徽州治所、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一分为二,划出7个乡镇成立了县级徽州区;将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溪县划到宣城地区……这次徽州和黄山的行政区划大变动,被嘲笑为“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从此,徽州名牌消失,被黄山之名所取代,黄山和徽州地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徽州改为黄山市的文件下达后,安徽省及华东地区哗然,当地人民怨声载道,有一首民谣为证:“绩溪哭,歙县告,屯溪跳,旌德恼,山上叫,山下闹。”县级黄山市的迅猛发展使得原徽州地区的部分领导感到划出黄山市对地方利益而言是一种损失,因而向省里要求代管黄山市。1986年6月,安徽省决定将省辖黄山市交给徽州代管,实行交叉兼职的管理体制,徽州地委书记同时兼任省辖黄山管理局党委书记。

对此,一些有识之士和当地人民群众意见极大。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刘海粟、王朝闻、刘开渠、胡絮青等著名人士就这一问题联名提出提案,要求重点加强黄山的保护,取消徽州代管黄山市(其中王朝闻、刘开渠在1980年参加过建设部黄山总体规划的征询意见会议)。

1987年5月,国务院参事室12位参事在黄山、徽州调查20多天,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充分肯定了1983年设立的省辖黄山市,最后结论是:山上山下应重新合二为一,取消徽州代管黄山市;为了加强黄山市的政治地位和有利引进资金人才,建议不扩大行政区域。

此后不久,民政部、建设部组成联合调查组来黄山和徽州地区调查黄山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问题,在报告中指出:将徽州改为大黄山市将带来地名混乱等严重后果。中国地名委员会也写了报告坚决反对将徽州改为黄山市。同时,安徽省顾问委员会也一致反对撤销徽州改为大黄山市,指出只要加强县级黄山市的行政功能就行就行了。黄山市和徽州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更是反对撤销徽州改为大黄山市,甚至连屯溪市的领导和群众也反对将屯溪市改为屯溪区。



——影响——

徽州文化传承受影响

赫赫有名的徽州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徽州改名黄山,使徽州文化的地名载体消失,历史中断,徽州文化名牌也随之消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的损失,全国一切有识之士对此痛心疾首。1997年3月,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同志说:“徽州改为黄山是没有文化知识,没有历史知识的表现。”

原徽州府治歙县分裂

歙县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法律规定,必须保护和保持历史文化名城布局的完整性。然而1987年,有些人竟然把歙县一分为二,新成立一个(大)黄山市辖的不伦不类的县级徽州区。历史上徽州是一府六县的范围,形成了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而今却缩小为一个仅辖四镇三乡的小小县级区,这是对徽州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的嘲弄。

徽州重镇绩溪县脱离

绩溪县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徽州的名字就是来源于绩溪县的徽岭、徽水、徽村。绩溪的徽菜、徽墨、徽商、徽州民居、文化名人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屯溪仅57公里,而1987年却无视绩溪县18万人民的意愿,一夜之间划给了远离143公里的宣城地区,使得绩溪成为继婺源之后第二个分离出徽州本部的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8 06:11 , Processed in 0.08292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