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山诚可贵,徽州价更高——觅渐行渐远的徽州

[复制链接]

62

主题

62

帖子

186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6 00:03: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徽州曾是安徽省文化经济等比较发达的地方,徽商闻名全国,古代有无徽不成镇即无镇没有徽商之说。
在中国,徽州已有2000多年历史,歙县是徽州首邑,婺源是徽州的美丽乡村,绩溪是徽州之源,休宁是徽州状元福地,祁门是徽州茶戏之乡,黟县是徽州桃源人家。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祥之地,是农耕社会的美丽天堂,是传统文明的经典缩影,是区域文化的历史呈现;如马头墙、贞节碑林、古村落、古民居等。
过去徽州人主要靠三个职业谋生:一是读书。二是做地师(风水先生)。三是经商。徽州是6山3水1分地的环境,人多地少,多数人靠去外地谋生,男孩到14岁就出门学做生意,随身带的是一个包、一把伞、一本书,徽州是儒商官商,离不开书;包里有草鞋、徽州饼、三根绳子,如果生意做大,就荣归故里,如果生意失败就永不回乡。如胡锦涛的家庭,从爷爷就开始出门做生意,后定居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今父亲仍然未回徽州,葬在泰州。徽州绩溪传唱着一首民谣:雨伞挑冷饭,背着甩溜鳅。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有生意就停留,没生意到苏州。转来转去到上海,寻亲寻友寻路头。徽州的女人最辛苦:男人出门后,妻子要承担起家庭责任,过去女人讲贞节、守妇道、从一而终,当徽商衣锦还乡时,徽商妇已是人老珠黄。

过去的徽州闻名天下,徽商名动全国,可惜今天徽州的景象不再,摊开最新版的中国地图,在山清水秀的皖南,很难找到“徽州”的名字。那个曾经出过朱熹、戴震、胡适、陶行知等先贤的徽州,那个曾经在中国文化史、中国商业史上浓墨重彩写下自己名字的徽州,已在世人的视野中渐行渐远。
1949年,朱熹的故乡、徽州婺源县被划归江西省管辖;
1987年,原徽州地区行政单位被新成立的地级黄山市所取代。
在这一行政区划变动中,徽文化发源地之一的绩溪县被划给了宣城地区管辖;
徽州的名称被安在了原歙县西乡头上,名为徽州区。徽州这个地市级的行政单位确确实实消失了。
回溯徽州更名黄山的历史公案,增强黄山旅游国内外影响力,是1987年徽州行政更名和区划调整的重要原因。
1979年,邓小平视察黄山,对徽州地委同志发出了“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号召。


其实,更名黄山市并非是打黄山牌最为理想的选择。按照同样的逻辑,发展西湖旅游,杭州岂不是该更名西湖市?发展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北京岂不是该更名中关村市?
在徽州与黄山的辩证关系上,学者认为:徽州文化辉煌灿烂、包罗万象;黄山是中国壮丽河山的一张响亮的名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双遗产”的称号名不虚传。
但从历史传统和文化根基而言,黄山是徽州山水文化的集大成者,以黄山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年徐霞客在壮游黄山后慨言:“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徐霞客生活在明朝末年,其时,安徽省尚未成立。
清朝康熙年间,江南省被拆分为江苏和安徽两省,安徽为取安庆府和徽州府各一字而得名。
徐霞客笔下的“徽之黄山”,只能是徽州之徽,而非安徽之徽。“徽之黄山”这四字正恰如其分地概括徽州与黄山的关系。

今天,作为风景区的黄山蜚声海内外,“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愿景也已成现实。国内外游客来黄山市旅游后,除了盛赞黄山壮丽的自然风光之外,往往对黄山所身处的古徽州文化赞不绝口,甚至有学者认为古徽州是目前江南文化保持得最为原生态的地域。
打黄山牌后,如何打好黄山牌,重新发掘黄山牌所隶属的徽州牌核心价值,是吾辈最该深思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征。

其实,缕清徽州与黄山的逻辑关系,打好“徽之黄山”牌,是盘活徽州与黄山这两大优质旅游文化品牌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说,为徽州正名,恢复地级徽州市建制正当其时。虽说在当今的徽州大地,出了两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婺源出了个江总书记,在绩溪出了个胡总书记,但皆没能行徽州复名之事,后为保护徽文化,由江西和安徽两省提供专项资金保障,以古徽州“一府六县”与相关的周边地带成立所谓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由此可见,复徽难,难于上青天;为徽州复名,任重而道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6 16:49 , Processed in 0.60801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