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绩溪:徽州之源

[复制链接]

53

主题

53

帖子

15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3 11:02: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地缘政治角度讲,绩溪位于徽州地区的核心地带。从历史渊源上看,徽州文化的孕育发展离不开绩溪,徽州文化中充满了众多的“绩溪元素”。走进绩溪,如入“百里花园”。河道纵横如织,村落阡巷古风习习,马头墙下岁月悠悠。恢宏的古祠旁,捏一把黑土能溢出千年文化;残存的古屋上,剥一层墙灰能闻出百载史香;幽幽的古巷里,踏一块青石板能溅起亘古的历史记忆。

绩溪历史久远,是“徽州文化圈”的一段重要弧线。在绩溪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这是古人类为远古三苗部族的一支。在商周,绩溪属吴越之地。秦时以绩溪境内鄣山设鄣郡,并置歙、黟两县。汉为歙县地,属丹阳郡。晋属新安郡。近人陈去病在《五石脂》中记载,“汪芒氏入歙,当在斯时,故时号山越。及秦立鄣郡,彼土日辟,汪芒益有所逼迫,而不得不西窜于歙,居今绩溪境内”。“不纳王租”的“汪芒氏”逐渐成为当地土著山民,并创造了古朴蛮荒的山越文化,从此有了独立意义的山越文化单元。同时,大量北方移民的涌入,使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文化逐渐融合,进一步促进了徽州文化的成熟。

史上绩溪地域的首次建县是在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析歙之华阳镇建良安县,治所在今绩溪县城大屏山下后外村。唐武德七年(624年)撤良安县,仍为歙之华阳镇。《新唐书·地理志》载:“永徽五年(654年),析歙县地置圵野县,治所在歙东乡五合山(今竦口村)。”这是绩溪历史上的第二次建县。《太平寰宇记》对此记载:“府北三十五里有圵野废县,唐永徽五年,析歙县地置。大历二年(1995年版《歙县志》认为是大历五年(770年))省。新、旧《唐书》云:‘圵野,即绩溪也’。”唐永泰二年(766年)由圵野县改置绩溪县,属江南道,后归属歙州或徽州,县名县域遂稳定,成为“一府六县”格局的一部分。后至宋属徽州,元属徽州路,明清属徽州府,1987年12月,划属宣城地区。绩溪建县迄今已有1460多年的历史。据当地族志家谱记载,最早从中原迁徙到徽州的程、汪、方三大姓,其子孙都先后卜居绩溪,并在绩溪繁衍成大族。其中地方神汪华的后裔,以绩溪登源汪村为主要繁衍源,散布到整个徽州,形成“十姓九汪”的局面。这对徽州宗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绩溪县名的由来说法有三:其一,绩溪境内山溪交错萦流,以此地理特征而名县。清乾隆《徽州府志》云:“盖郡境存徽岭、徽溪,扬之水出焉,说者以为取诸此。”《读史方舆纪要·正文·卷二十八·南直十》载:“绩溪在城东。其源亦来自扬溪,下流二十余里,乳溪水东注之。又五里,徽溪水南注之,至临溪,会县南诸水,入歙县界。离而复合,交流如绩,县因以名。”《太平寰宇记》载:“县界内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回转屈曲并流,离而复合,谓之绩溪,县因名焉。”《元和郡县志》载:乳、徽两溪“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其二,《清史稿·地理志》载:“绩溪县城东有溪名为‘绩溪’,源出扬溪,与徽水交流如绩,县名昉此。”其三,《太平寰宇记》又载:绩溪县“有临溪石,在县北三里临溪岸,方圆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内妇女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于石上绩而守之。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有从而会绩焉。县名亦兼取绩之义。”道光版《徽州府志》记载:“绩溪,宋建隆元年(960年)始建土城,县城周围五里。乾德五年(967年)(一说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以旧城基重建县城,周长5里。立3门:南名新安,北名拱极,西名眉山。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更定乡里名,全县置10乡26里。明初城毁,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重建,城周856丈,建四门:东玉鄣门,西望翚门,南华阳门,北屏镇门。立有三小门:东宾阳门,西通济门,北阜成门。又有两水门:东曰清河门,西曰水关门。”1949年后,县城不断扩展,城门及城墙先后遭人为破坏。

绩溪横跨黄山与天目山系,是新安江、长江两水系的分水岭和源头之一。其境内奇松怪石,鸣泉飞瀑,既具江南秀色,又得黄山白岳之神。绩溪山水,“据浙江之上游水云深处,处新安之最高鸟道萦纤”,素来有“山有一丘皆种木,野无寸土不成田”之说。中部有徽岭横跨,把绩溪县境分割成岭南和岭北。徽(亦作翚)岭,又名大尖山,在县城西北,东北走向,是县域境内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主要分水岭,也是极为重要的古商道。徽水河出其北,汇入青弋江,再注入长江;徽溪河出其南,在县城与扬之水汇合,流经歙县,进入新安江、钱塘江。

歙州改为徽州,古往今来关于其地名众说纷纭。其中涉地理因素而改名的有两种:一缘于山水之名,二缘于地方之名。“山水之名说”认为因绩溪县境内有徽岭与徽溪,故得名徽州。自南宋歙人罗愿《新安志》起,后世元、明、清的历代志书都沿用这一传统说法,如清乾隆《徽州府志》云:“盖郡境存徽岭、徽溪,扬之水出焉,说者以为取诸此。”民国《歙县志》载:“徽州以绩溪有徽岭徽溪而名。”“地方之名说”则以绩溪县境内有“大徽村”,徽州由此得名。《太平广记》及《徽州府志》里就持此说法。《徽州府志》云:“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系以绩溪境内有徽岭、徽溪、大徽村而得名”。

上述两种说法均与绩溪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绩溪古邑在徽州文化发展进程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唐宋时,徽溪河畔确有大徽村存在。《新安志》中已记载“大徽村在绩溪县西北五里”。这里原是一个汪姓聚居的古村落,村民乃汪华的后裔,一度人口有千丁万灶,唐代出了武则天女儿开明公主的夫婿汪朂将军。宋代后,大徽村还出了几位杰出名士:汪覃、汪深、汪晫和汪梦斗。大徽村在元代后突然消失,留下一片空白,几乎没找到任何历史记载。1979年,绩溪县地名办公室组织人员勘查,确认现今高迁村附近包括上店村、汪庄村和麒麟街及高迁小学一带约2平方公里为大徽村遗址。据记载,民国末期,绩溪县县城古城墙内,总面积只有0.7平方千米。可见,大徽村之“大”名不虚传,以此作为州名之源也就不足为奇了。
绩溪“邑小士多”,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一方水土,人文荟萃,藏龙卧虎,人杰地灵。
地灵何在?小九华的灵性,清凉峰的雄奇,鄣山谷的毓秀,龙须山的气势,大会山的碧野,无一不是通灵之野。最著名的是“古华阳十景”,“绝胜”为云岭风光,“惊险”当推江南第一关。

人杰何来?正如汪藻所言:“新安之属,以县名者六,而邑小士多,绩溪为最。”(《江南通志》)据不完全统计,小小的绩溪县内,仅宋元明清就有文武举人222人,进士119人。其中,状元1人(陈于泰,绩溪蜀马人,寄藉江苏宜兴),武进士22人。“古徽州第一伟人”汪华,隋末统制六州,保境安民,加速了徽州土著居民与中原移民间的相互融合,使州民得以休养生息。胡仔隐居浙北苕溪20余年,著成诗话集《苕溪渔隐丛话》100卷,后被收入《四库全书》。明代胡松、胡富、胡宗宪三尚书,政绩卓著,青史留名。清代乾嘉年间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祖孙三代并攻“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经学史上自成一派,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三胡礼学”。新文化运动主将胡适,提倡白话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在中国近代掀起了一场文化革命,并新开一代文风。他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敲响了近代中国文学革命的钟声。汪原放,首创中国古典小说标点,给后来大众文化发展扫清了障碍。“湖畔诗派”代表诗人汪静之,点燃了近代“文艺与道德”论战的导火索,其爱情诗集《惠的风》“如彩虹照耀了一时国内文坛”。被医学界称为“中国西医之父”的绩溪余川人汪惕予,在上海首创中国西医高等学府———中国自新医学院,开创了我国西医教育的先河。如此人才,使人不禁感叹“绩溪为最”!

绩溪古城以中正坊为中心,绿水绕城,俯瞰形似卧牛。明清古遗甚多,现保存完整的古迹有300余处。祠堂(1982年统计)160余幢(1947年统计为340幢),牌坊13座(建国初期为135座)。民居、考棚、学宫、庙宇、社屋,星罗棋布,尘封着厚重的史实。每一处自然与人文景致都是一段历史的沉淀,都能让人感怀不已。宋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苏辙任绩溪县令,任内曾在城西门外筑堤防水患,史称“苏公堤”。靖康元年(1126年)一代名将岳飞驻扎宜兴,是年秋冬来绩溪拜访赋闲家中的殿中侍御史胡舜陟,夜宿华阳镇东麓书院,留有《与咸公话别》(咸公是胡舜陟之父)诗一首。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驻兵绩溪城郊“快活林”,留下了“龙凤思永”的金匾。可见多少文人墨客,都留恋着徽山绩水。王安石、杨万里、范成大在绩溪均遗有诗篇。史载王安石任江东提刑时,从江西取道歙州去宣州,途中逗留绩溪访问葛方琳家宅,然后夜过翚岭,留有《过葛职方琳宅题壁》和《寄沈鄱阳》等诗篇。其名句“晓渡藤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至今仍为人传诵。胡适在上庄仅生活了9年,但是“故乡兰”却让他思恋了一辈子。一首借胡适的诗《希望》谱写的校园歌曲一时唱遍中华大地。当代美学家郭因的《故乡绿色的忆和绿色的梦》,令多少人对绩溪魂牵梦萦。

在“国宝”龙川胡氏宗祠旁,矗立着“奕世尚书”石牌坊。岁月流逝,雄伟的石牌坊依然记录着这个龙川尚书胡氏大家族过去的荣耀。龙川胡氏宗祠享堂西侧有一组非常出名的木雕裙板,图案为荷叶下的一对螃蟹组合,寓意为“和谐”,它是徽州和谐思想的最好解读。在县城的周家祠堂里,陈列着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三雕”。一刀一锤,都凝结着民间匠师的点滴心血。

漫步绩溪乡村,走近青山绿水,徽州文化的精神散见于老屋、古道、祠堂之中。岭南,有“一溪流水似长虹,十桥横亘如云梯”的古村磡头,有“徽派门楼砖雕大观”之誉的湖村,还有方姓聚落的浒里、程姓聚落的仁里;岭北,旺川古村留有太平天国的攻城壁画,石家村棋盘依旧,南山桥沐雨,“魁星阁”迎风,冯村有年代久远的进士坊、大夫坊、大树第、协政第、五马第……

绩溪县城虽小,却创造了“无绩不成街”的奇迹。绩溪人在艰难的创业历程中,创造了数不尽的辉煌。宋代绩商已颇具实力,经营徽墨、茶叶、菜馆、国药、土杂山货等,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明清时最为鼎盛。

清代我国四大制墨名家,绩人占其二,素有“天下墨业在绩溪”之誉。清朝乾隆时期,绩溪人汪近圣所制徽墨最负盛名。乾隆六年(1742年),鉴古斋墨被指定为贡墨。其子汪维高又被选送入宫中制墨,蜚声京师,此后鉴古斋墨品享誉天下。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绩溪县人胡天注开设胡开文墨店,其“苍珮室”墨品扬名遐迩,使徽墨走向世界。其子胡余德所制之“地球墨”,1915年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绩溪,是徽菜这一古老菜系的发源地。北宋年间即有人在古都长安设馆开灶,以烹饪山珍野味而名闻海内。据统计,清末至民国时期绩溪人已在全国各地开办菜馆四百余家,创造了惊人的商业奇迹。徽菜也从此跻身于中国八大菜系之一。2005年,绩溪被授予“中国徽菜之乡”;2007年又被授予“中国徽厨之乡”。且自明代始,徽州即为全国三大蚕乡之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绩溪知县王锡藩引桑栽种,并开设敬业书院,讲授蚕桑之术。“遍地桑林,家习蚕业”,徽州每年朝贡丝绸万余匹,而徽绸主要产于绩溪,其“清水丝”深得宫廷嗜爱。此外,绩溪还是朝贡的“澄心堂纸”产地之一。唐宋时期,距绩溪县城10公里的临溪镇有个艺林寺,聚集了许多。既舞文弄墨,又研究造纸技术的文人雅士,文人们还摹刻书圣碑拓。澄心堂所拓之碑刻,乃天下至宝。据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澄心堂造纸方法是将原料“于长船中以浸之,于是以大薰笼周而焐之,不上于墙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南唐后主李煜视之为珍宝,专辟“澄心堂藏”之,而得盛名。宋代,绩溪官窑生产的“秘色瓷”、“黑釉瓷”出口日本,远销东南亚诸国。这些均是绩溪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绩溪经济总量不高,但从商人口比例却在全国名列前茅。县内“出贾既多,土地不重”,商人们行贾四方,有些甚至远涉东南亚欧美各国。至民国时,全县外出经商者占总人口的25%,最高年份达到30%以上。据统计,清末至民国末期全国22个省市中的百余个集镇,在徽墨、盐业、土杂百货、国药、茶庄、粮油酱酒、绸布、水碓加工等数十种行业中,共有1200家绩溪徽商老字号。其中胡雪岩的胡庆馀堂、胡天注的胡开文墨庄、汪近圣的鉴古斋墨店、胡立政的汪裕泰茶庄,周益昌、章鼎泰、胡俊记等老店以及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的徽馆业,都是绩溪历史上相当著名的实业品牌。出生在绩溪湖里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开钱庄,囤丝绸,设胡庆馀堂中药局,驰骋大江南北数十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拥有资金2000余万两白银,将徽商的实业推上了极至。

绩溪县内,临溪商业鼎盛时期,临溪镇商埠每日吞吐一两百吨货物,市面异常繁荣,其营业税额占全县营业税总额的60%以上,当时就流传“大大临溪镇,小小绩溪城”的说法。在“田畴不逮婺源,贸迁不逮歙休”的偏僻贫弱小县,绩溪人凭着踏踏实实的理念经营,最终使江南商埠有了“无绩不成街”之说,足见绩溪徽商之影响力。
如今,绩溪小黄牛,荆州黑猪,荆州山核桃、大鄣绿笋及金山时雨等高山优质农副产品闻名遐迩。此外,还有绩溪挞粿、冬瓜包、南瓜包、炒米粉等也名扬四方,被公认为知名小吃。

宋人孙岩在《兵后绩溪道中》一诗中,记录了绩溪旧风物场景:
古道缘流水,寒郊带断烟。
稀疏鸦种麦,羞涩女耕田。
人事休兵后,秋怀落木前。
小苏遗翰墨,今古一山川。
如今,偏僻、贫寒、荒凉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山明水秀的绩溪到处充满了人文魅力,又翻开了自信的崭新一页。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绩溪,人们坚信,“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将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绩溪徽州之源 (2).jpg (56.4 KB, 下载次数: 2)

绩溪徽州之源 (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4 17:05 , Processed in 0.72425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