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渐行渐远徽州传说之徐霞客

[复制链接]

38

主题

38

帖子

114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2 19:43: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是徽州人,超越徽州人,首推徐霞客。
徐霞客就是古代一个超级驴友。能做超级驴友是有底气的,亲人支持,朋友同行,自己能吃苦,身体好。天当被子地当床。渴饮山泉水,饥食百家粮。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迟,吃的闭猪差,随遇而安。一些地方经常去、反复去、就是不厌烦。据《徐霞客传》记载:“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繇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颺去。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东南佳山水,如东西洞庭、阳羡、京口、金陵、吴兴、武林、浙西径山、天目、浙东五洩、四明、天台、雁宕、南海落迦,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仗、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巖这床席,以溪涧为饮沐,以山魅、木客、王孙、貜父为伴侣,儚儚粥粥,口不能道。”

1616年,徐霞客第一次来到徽州。这一年,明朝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去世。就宣传黄山来说,汤显祖可以说是第一人,不记得是哪年,有朋友吴序看他生活困顿,约他来徽州游玩,没来成,于是赋诗一首“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诗不是在宣传徽州,而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迹,流露出他对金钱富贵的轻蔑。但也不排除有点吃不到葡萄葡萄酸的味道。
徐霞客这次来到徽州,首先是到了齐云山,然后再去了黄山。第一次去了黄山,结果天都峰没去成,觉得非常遗憾,2年后的1618年,他再次来到黄山,这次不顾他人劝阻,执意要登天都峰,终于登顶成功。
这么平铺直叙实在无聊,也看不出徐霞客的过人之处。那么试问一句,《徐霞客游记》是什么时候写的?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徐霞客完全是个徒步旅行者,徒步旅行一定是不能带很多行李的。在那个时代,徐霞客一定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IPAID,也不会有充电器,他背的包功能一定也而不防水,也不可能背很多旅行食品,即便如此,他却是有一样东西必须带的,那就是笔墨纸张。这笔墨不是自来水笔,是砚台和毛笔。砚台是石头的,墨也是硬邦邦的,这纸张也是一张不能丢的,带多少,写多少,带来多少,带回去多少,要尽可能写满。

480多年前的中国,没有电灯,甚至没有油灯,晚上的照明即便不是囊萤映雪,也难免凿壁偷光,主要是用松明照明。写字需要准备的时间不短,要砚墨,要铺纸,然后一起呵成,没有橡皮,即便有橡皮也不能修改。昏暗的光线下,写上几百上千字,就是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问题还在于,他白天的运动量有多大。
举例来说,他在《游白岳山日记》里就这么记载的,1816年正月20到休宁县城,第二天,过西街,经川湖,二十里至南渡,再过十里至岩下,再登山五里到一个庙,再过二里,经过象鼻洞(也叫天门)又1里许,入榔梅庵(应当是现在的月华街)。至少20多公里,第二天,他从榔梅庵出发,一路经舍身崖,西天门而下十里,过双溪街,又八里,越一山。再二里,至石桥岩(就是现在的云岩湖),还饭于外岩。路棘雪迷,行甚艰难。行二里到“龙井池”,又三里,崖绝涧穷,行山脊二里,到棋盘石,石旁有文珠庵,转东而南二里,越岭二重,山半到观音岩。晚上返回榔梅庵。这一路走来,可真不是一般的运动量,所谓的毅行者也自叹弗如,换了现在,定是洗个热水澡开始FB,但徐霞客不行,当天不记下来,以后就记不下来了。
这就是旅行家和驴友的区别。旅行家带着心灵去旅游,驴友带着身体去旅游。旅行家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驴友身体在路上,灵魂在家里,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带着心灵和思想去旅游的徐霞客见到了他人眼里没有的景色,到处是美景。在他眼里,一个普通的瀑布是“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于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潭前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竹树扶疏,掩映一壑,两崖飞瀑交注,如玉龙乱舞,皆雨师山灵合而竞幻者也”,“泉从崖东飘坠,飞珠捲雪,为此中绝胜……声影俱异。霁色忽开,日采丽崖光水,徘徊不能去。”“如隔雾牵绡,其前树影花枝,俱飞魂濯魄,极罨映之妙。”一个青苔石崖,亦是“若绚彩铺绒,翠色欲滴,此又化工之夹染,非石非岚,另成幻想者也。”。一片湖水,尽是“云影山光,以一泓印之,不觉潭影空心。”,“夕阳已坠,皓魄继辉,万籁尽收,一碧如洗,真是濯骨玉壶,觉我倆人形骨俱异。”把自己的全身心都融进了眼前的自然中去体会和感受的。这样的文字,几乎俯拾即是。
在漫长的游历考察生涯中,徐霞客也时常有不满与反思。“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其中崆峒,僧悉以游骑填驻其中,不可拦入,深为怅恨。”“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等,表达出一种深深的遗憾,对那些采石、开矿、挖煤、造纸而造成当地山体损坏、溪水污染、环境破坏现象,愤慨不已。
徐霞客坚持认为大自然“不出岁月”而“自成岁月”,“但见其静而有常”,有其自身规律,可以被认知,“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他用全部人生实践,表达出他“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人天互动、互惠互利”的旅行境界,“此身乃山川之身也,可了藏舟委蜕之缘”,人就是自然界普通一员。
在徐霞客晚年的时候,他的好友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一代江南文宗钱谦益问他:“游历四海山川,何处最奇?”徐霞客回答,“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清著名方志学者闵麟嗣编著的《黄山志定本》中曾如是记载。上世纪初歙县人汪鞠卣据此归纳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至此开始通今达古,影响中外。
思想和灵魂,永远走在身体前面,这样的旅行家,才是一位充满着人地和谐理想意趣的伟大先行者,才能为他所到之处带来福音和希望。这就是徐霞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5 04:54 , Processed in 0.07513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