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遗传承“张一帖” 誉满民间“赶定潭”

[复制链接]

67

主题

67

帖子

20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9 16:0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安医学是我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一帖”世医是新安医学影响最大的世医家族之一。明代嘉靖年间,新安名医张守仁独创的“十八罗汉末药”由十八味中药制成,治疗急性热病、劳力伤寒、腰肌劳损等内科疑难杂症,往往是一帖药而起沉疴,故得“张一帖”之美名。2010年,“张一帖内科疗法”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歙县定潭“世传张一帖诊所”所长李梃,1963年生。父亲是我国首批国医大师、新安医学研究奠基人李济仁,母亲是定潭新安世医“张一帖”第十四代传承人张舜华。李、张二老德艺双馨,名扬四海,如今五个子女,个个学有所成,有“兄弟三博导、两代七教授”之赞誉。
李梃是李、张二老五个子女中唯一仍留在歙县定潭“世传张一帖诊所”的新安世医“张一帖”第十五代衣钵传承人。
李梃自幼有悟性,小时候常随母亲上山采药,从而识别了很多草药,掌握了一些药材的用途及其功效,同时又在父、母亲的指导下学习了一些经典医籍和家传医技。李梃17岁那年高中刚毕业,母亲随父亲调往芜湖弋矶山医院工作,带走了两个年纪尚小的弟弟,大哥和姐姐又已经在城市里工作。父母为了不让家乡失去“张一帖”这个宝贵的名号,能够让“张一帖”在老家后继有人,决定留下一人继承家传医学,这重担自然也就落在了李梃的肩上。为传承“张一帖”祖业,为了皖、浙、赣数省民众病患对“张一帖”的信仰,李梃放弃了进城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留在老家。他上完中学,报考了中国农业银行安庆电大的金融专业,1989年毕业后安排在离家较近的歙县深渡农业支行工作。李梃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中医药典和“张一帖”内科诊法,同时还报考了安徽中医学院函大中医专业,于1997年毕业,取得了行医资格证。他利用空闲时间为患者治病,尤其在治疗久咳不愈及顽固性皮肤病方面,颇具疗效。到上世纪末,前来找李梃就诊的病号逐渐多了起来。2001年底,李梃辞去了农行工作,回到了定潭,专门从事研药开方,撑起了祖上相传400多年的百年老字号牌子“张一帖”。
李梃在歙县定潭创办了“世传张一帖诊所”,并担任所长。他靠着自己的聪明和才智,立足乡村,以其纯真的心灵和宽厚的双肩,继承着祖辈几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
定潭“世传张一帖诊所”自备药材、医技精湛、诊费低廉、声名远播,应诊者遍布全国。多年来,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李梃越来越认识到百年老字号的分量。李梃每天都特别忙碌,行医特别认真,问得也十分仔细。上了年纪的老人前来看病,李梃一律不收诊费,不少患者都是慕名从外地而来。李梃除了门诊之外,还要为远方的患者函诊,也就是用书信、电话等形式为患者治病,而且诊费分文不取。他并不因为没有效益而对患者稍有怠慢,而是在电话里不厌其烦地应答各地患者的咨询。即就是现在,当地一些外出务工者患了病,还要打电话询问李梃,再让李梃帮他们把药配好通过快递公司邮寄过去,可见乡亲百姓对他的信任。
新安名医张守仁独创的“十八罗汉末药”,针对中国南方地域气候湿润、脾胃易伤的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调理后天之本的角度,采集新安地区地道药材,精心处方研制。后来新安世医“张一帖”第十三代传承人张根桂对末药加以完善,创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了疗效,扩大了适用范围。以前“十八罗汉末药”是粉末状的,服用不方便。李梃承继家学,发展祖业,将祖传末药改制成丸剂,还编写了服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以便患者服用,更为广泛地为百姓服务。然而制丸药的过程既枯燥又费力,李梃因为身体原因,自己做不了药丸,只能由爱人来制作。看着爱人手工制作药丸太过辛苦,他便购买了一台制丸机。不过,机器制作药丸的过程中,需要添加大量的面筋和蜜糖才能将药粉制作成药丸。父母得知此事后,立刻予以了“叫停”。李老责备儿子说,如此随意添加成分,药效将无法保证,一定要坚持手工制作。于是,这台刚刚买来的制丸机,仅用了一个星期左右就被废弃了,药丸制作,还要靠爱人每天手工。
李梃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常常上山去采集一些地道的新鲜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给患者使用,每每总是立竿见影,疗效显著,他对肝胆病、脾胃病、风湿病及皮肤病等疑难病症疗效独到精良,深受民众赞誉。2015年3月,李梃获得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歙县深渡镇定潭村是“张一帖内科”故里,张一帖医学家族根基于歙县定潭。2013年9月27日,黄山市文物局批复专为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及其新安医学家族设立“新安国医博物馆”。李梃是个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的人。他不仅在定潭当地传递着“张一帖”的医学薪火,而且还对徽派古建也很有研究。这“新安国医博物馆”也就由他负责营建和管理。
“新安国医博物馆”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现已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李梃夫妇俩几乎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同时也得到了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大力支持。李梃说,建设“新安国医博物馆”,就是为了积极抢救、征集、收藏、整理研究以“张一帖内科”为主的各类新安医学成果,面向公众普及新安医学知识,弘扬和发展新安医学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安国医博物馆”古朴典雅,呈徽派建筑风格,从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博物馆的全景。博物馆正中的三层主楼,色彩鲜艳,展品计划陈列主要是一些珍贵的药材和古老的药品加工器具,展品众多,精品迭出,显示了新安医学的文化特色。
主楼前面是鹅卵石铺就的大道,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平房,整个建筑群形成中轴对称。西侧的平房用作展览“张一帖世医家族”的历史传承,包括一些珍贵的照片、文物、图书。
东侧的平房规划作为养生馆,还正在建设当中,建成之后可以让人们真切体验中医药的养生文化。
博物馆的西北角是已经落成且极具徽派建筑特色的“济舜堂”。“济舜堂”地处高处,肥梁瘦柱,上横头照壁正中挂着一幅“张守仁深山采药遇异人图”,显得格外庄严肃穆,透析着深深的徽州文化遗风。“济舜堂”门前,李梃将大哥张其成亲自设计的无限奥妙的八卦图,用鹅卵石嵌砌在地面上。李梃又从远方请来一尊药师佛大石像安放在正前方,药师佛面相慈善,双耳垂肩,身穿佛衣,仪态庄严,双足跏趺于莲花宝座中央,给天下百姓、八方游客送来安康吉祥,佛像前面的香炉看似平常,却是乾隆年间所制。
李梃受父亲的熏陶,对文物古籍、名人字画也颇有研究。为了对新安医学更好地加以保护和利用,展示新安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计划将散落在民间的一些新安医学古籍孤本、传统医疗器具等收集起来,与“张一帖”家传的历史文物一起作为馆藏。作为展品的两棵硕大灵芝,一棵像“黄山迎客松”,一棵像“孔雀开屏”,尤其是馆内一只罕见的大玳瑁,价值与珍珠相当。李梃兴趣爱好广泛,接受能力很强,虽然生长在世医之家,可对农村的一些砖瓦、木工、雕刻一类的手艺活也是一看就会,做出来的活计也是像模像样。“新安国医博物馆”和“济舜堂”从设计到施工都离不开李梃,其中许多砖木雕刻也都是李梃亲历而为的。
2015年12月16日,经有关单位积极申报,专家组评审推荐,黄山市文化委员会决定命名“新安国医博物馆”为“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现在,“新安国医博物馆”装潢已经完工,并已初步进行布展。待养生馆全部建成之后,这里将会处处是景,成为新安医学文化的传播基地和中国地域医学文化上的一颗明珠。“新安国医博物馆”将向世人展示“张一帖”的灿烂历史,展示新安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4 07:17 , Processed in 0.72002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