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钟灵毓秀古村落 访谱探幽走槐塘

[复制链接]

55

主题

55

帖子

180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9 00:28: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1月27日午后,我陪休宁县云川籍宗兄志平父子驱车到歙县西乡著名的华侨村——槐塘古村访谱。槐塘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程氏聚落,这也是我今年第四次走访槐塘。
今年第一次走访是在6月16日,我、佳兴老师、文贵老师、于民老师、程长青老师以及黄慧敏女士几人一道去的;第二次是在暑假里八月中旬的一天,当时繁昌的程晓兵和合肥的程享娣、程亚坤一行前来古徽州寻根访祖,我和佳兴老师陪同;第三次是11月13日,我、佳兴老师以及市人民医院的程松乘着程伟驾驶的越野车一起前往。
槐塘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徽州古村落,环境清幽,风光旖旎,民风淳朴。她如同一部厚重而意蕴深刻的古书,百阅不烦,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她每一件风物都至少有一个故事,即使是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都会唱出悦耳动听的歌曲。每一次走访她,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体悟。
因为我是“路盲”,特别是槐塘“九道二十八巷”这样的古村,我更甚。每次走访槐塘都得到了当地退休在家的年届八十的光发老师、凤英医师热情接待,都是这两位热情好客的老人给我们引路,当向导。
槐塘位于歙县徽城镇西郊,与棠樾、大理和稠墅邻界,是歙县古村落的一颗明珠。这里交通便利,距徽州古镇郑村口的芜屯公路4公里,距著名景区棠樾牌坊群1公里,距徽州古城7公里,距屯溪26公里,距举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74公里。
槐塘村方圆十平方公里,南有举世无双的棠樾牌坊群和鲍家花园,北有闻名遐迩的稠墅牌坊群。槐塘村周边一带的牌坊数占“中国牌坊之县”——歙县牌坊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歙州助防驱使、朝散郎程汾居住在歙县河西的第四个孙子程延坚,因河西地狭临溪,常苦于水患而有外迁之意,后携家带口迁居这里,名所居曰华堂。其卜居诗云:“离群已绝功名愿,拂袖来寻泉石盟。”南宋初年,唐姓族人大规模迁入,居住在村北,肇唐家街。元代,汪姓族人迁到这里,居住在村南山后;李姓族人迁居村东,肇李家村。不过,现在槐塘已经没有李姓族人居住了。
槐塘村原名“华堂”村、“篁塘”村,后改名“槐塘”村。之所以改名之“槐塘”,说法众多,扑朔迷离,流传较广的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相传自从有人定居此地,这村子中央就有一个长方形大水塘,水塘四周长有枝繁叶茂的巨大的古槐树,“槐塘”由此而得名。
第二种说法,唐代时这里叫华堂,当时居住村里的民众,为了避为李唐王朝统一江山和徽州免于兵焚而做出巨大贡献的越国公汪华之讳,而将村名“华堂”改名“槐塘”。
第三种说法,村子中央自古有一个长方形大水塘,水塘四周长有茂密的篁竹,同时,居住此地的民众主要是迁居到这里的篁墩程氏族人,所以叫“篁塘”。宋代时,槐塘籍丞相程元凤的母亲常年患病不愈,地理风水先生说是这“篁塘”跟程元凤母亲的命理相克,要治好程元凤母亲的病,须砍掉篁竹,种上槐树。孝母心切的程元凤三兄弟于是跟村里的乡邻与族人商量后,砍掉了大水塘边周围的篁竹,而各自在水塘边栽种了一棵大槐树,依此禳制,并将“篁塘”的村名改为“槐塘”。不久,程元凤母亲的病经医生稍加治疗和调理,竟奇迹般地痊愈了。
槐塘村,这个典型的徽州古村落,仿佛有技术高超的规划设计师们进行过整体规划设计一般,布局巧妙,村形独特。据光发老宗亲介绍,过去的槐塘村中央有一座圆形的小山包,称做“大号山”,以大号山为中心,辟有九条道路逶迤进村,名曰“九龙戏珠”。
槐塘每条道路的入村口好像都恰到好处地精心设计和修建了局部水口景点。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方利山先生在他的著作《徽州学概论》序言中这样说“歙县槐塘等村落布局透露出风水设计师的匠心独具”。徽派建筑专家程极悦先生和陈安生先生都分别曾在他们的著作中专门介绍过歙县槐塘的水口林。
在我看来,整个槐塘村落几乎就掩映在一个庞大的园林建筑群当中,透露出当初在进行村落的整体规划设计时,规划设计师对我国传统风水理论的独特理解和神奇运用。这些,至今仍让到过槐塘古村的城建规划设计师、专家学者们以及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槐塘村不仅布局巧妙,村形独特,而且历史悠久,底蕴丰厚。
唐僖宗李儇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春天,王仙芝在长垣起事,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攻克曹州、濮州。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黄巢起兵响应反唐,由此拉开了唐朝末年以及五代十国近百年动乱的序幕。不久,黄巢之兵入歙州境内,战火蔓延到篁墩。歙州篁墩人程淘所编著的《程氏世谱序》中说,当时“平时邻里乡党之人,半是枭狐魑魉之物,死者郊原暴骨。生者岩穴藏身,屋漏田芜。见鹿已游于町疃,军输兵饷驱民,未免于租庸,无日不兵,无时不火。”
就在这民不聊生之际,世居新安篁墩的程沄、程汾、程湘、程淘等程氏众兄弟,招募乡勇,拉起队伍,依靠休宁临溪东密岩、璜源马金岭的天然屏障,安营扎寨,抗拒黄巢,保卫家乡。由于人心所向,程氏兄弟率领的队伍日益壮大,逐渐占据了歙州以及周边各地。程氏兄弟也得到当时朝廷赐封的“大唐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东密岩将”、“马金岭防拓”、“歙州助防驱使”等职务和封号。因程氏兄弟率众起事于休宁临溪东密岩,故皆称“岩将”。
黄巢兵败后,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民众依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程淘《程氏世谱序》曾这样记述道:“兄沄遂谋于众曰:‘黄巢虽没,戾气未除,天未悔祸,饥馑荐臻。以沄度之,不及息肩矣。一旦如有犬吠之惊,吾属彫瘵之余,岂有噍类?’众皆泣曰:‘其将若之何?’沄曰:‘盍相与依山阻险以自安,无事则耕织,以供伏腊;仓促则修战具,以相庇卫。今乡里虽残破,然诸君多年少一心,可图也。’”从此,程氏子弟告别篁墩,相继分迁歙州各地。
担任歙州助防驱使和朝散郎的程汾,初居婺源方源,后徙休宁,天佑年间再迁歙县河西。程汾的长子彦赟生育了延美、延长、延春和延坚四个儿子,程延坚在后周广顺二年从歙邑河西迁居槐塘。程彦赟卒于河西,葬于槐塘旧宅坞尾大樟树下,是歙县屯石岭、范坑、罗祁和槐塘程氏支派的共祖。到南宋时,槐塘就是当时著名的大村落。而槐塘程氏此时更是发展到鼎盛时期,分支有十大派,甲第鳞次栉比,街巷纵横交错,形成了旧府、正府、上府、下府和大号(山)五大片居住区。
光发宗亲告诉我们,明、清两代,槐塘整个村无论哪个姓氏,都是人丁兴旺。清代道光年间,歙县人口多达62万之众,而槐塘村更是千灶万丁,店铺林立,万人空巷。不幸的是同治年间,洪秀全的太平军与清政府军队在槐塘村展开过“拉锯战”。
当地百姓告诉我们,那时兵丁在村里打杀抢掠奸,后来干脆放火烧了槐塘,相传那火烧了整整一个月,幸存下来的大量槐塘民众拖儿挈女,四处逃难,到外地寻找一条活路。于是,曾经盛极一时的槐塘村十室九空,人烟稀疏,田园荒芜。
流传甚广的“槐塘卖朝笏,不知来和历”的民谣,说的就是槐塘的一位不识字的老农妇战火后用“朝笏”拌猪食喂猪,被识货之家低价买走的辛酸故事。这民谣既充分证明了历史上槐塘文化的积淀深厚,又说明了战火对槐塘文化的破坏甚是严重。战火停息后,逃难至外地的程姓民众有些返回槐塘,重建家园,有些则在外地落地生根,安家置业,散枝发脉。
新中国建立前后,程氏族人也仅仅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主体居民则是在清代末年之后由浙江遂安、淳安、义乌、兰溪、永康、宁波和安徽省内的定远、凤阳、长丰、安庆、桐城、怀宁、无为、枞阳、潜山、望江等地,王、吴、潘、郑、诸、程、姚、毛、邱、唐、曹、胡、俞、周、林诸姓人陆续迁居到这里来的。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迁居来此的浙江温州人居多,他们同当地程氏族人共同耕耘着槐塘这方沃土。
著名的西北军将领黄石生将军也曾蛰居于槐塘30多年,无人知晓,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的1982年,改革开放大潮波澜壮阔之时,人们才知悉黄石生将军的身份,而后逐层上报,由时任文化部部长黄镇将军联系安徽省委,将黄石生将军安排为安徽省文史馆员,黄石生将军现已作古。(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6 06:39 , Processed in 0.07879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