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至今犹记“赶定潭”

[复制链接]

12

主题

12

帖子

36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23:1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歙县原居民多为山越人。因山高地险,偏居一隅,与外界少有沟通,属蛮夷之地。历史沿革中,为避战乱,现在的歙县15大姓多为来自中原地带的名门望族。正是一次又一次的迁徙,中原各地文化的不断注入,促成了徽文化的繁荣。然而此后,特别是明代以来,县域人口的增加和捉襟见肘的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多山少田,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的歙县,为了家族的生存和繁衍,人们不得不外出谋生。穷则思变,这一变,引来了徽商的兴起,这是包括新安医学在内的徽文化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有了这一物质基础,歙县乃至整个徽州的文化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定潭张一帖,就是新安医学中显赫的一支。
自歙县县城经歙深线往南27公里,就是黄山市唯一的内陆码头——千年古镇深渡,由深渡往东沿新安江支流昌源河逆流而上3公里,就是定潭村。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还是定潭乡政府所在地。行政区域调整之后,定潭村成了深渡镇的一个行政村。
定潭村九成以上为张姓,相传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之后。其后数百年间,亦有汪、吴、郑等姓氏迁入,占极少比例。定潭村后依群山,依江而建,公路未通、桥梁未建之时,村人出入都得依靠渡船。之所以如此选址建村,是有诸多好处的。人为和天然设置的双重屏障,阻断外界的快速融入,增加了安全感。这一点可以从海拔数百米、上千米高山上依旧分布有三两人家就可见一斑。在歙县群山中行走,随时可见深山茂林中腾升起一缕缕炊烟,是不用惊奇的。远离灾祸,拒绝战争,逃避追捕……迁入者深入骨髓的避世思想,是一个村落的始迁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一个徽州古村落在缓慢的农耕文明的时光里传承千年,一步步走来,它所蕴含的宗族思想,家规家训,在总体方面,大多笼罩上了程朱理学的光环,儒学思想成其本宗。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以说,定潭张氏宗族传承发展过程中,处处彰显着这样的由己及人的“仁者”思想。该村自古以来就有张氏宗祠,发枝布叶,家族人口众多时,亦有多处分祠出现。祠堂就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权力机构、仲裁机关。在历史上,禁渔碑、禁树碑等,都以刻石立字的形式,竖立于村口道旁,成了规范一个家族、一个村落的行为准则。“张一帖”家规家训的形成,历数百年风雨,至今依旧闪耀着为人处事的哲学光芒,亦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中产生的。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思想打磨而成的徽州村落,无疑便是张一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16字家风家训的沃土。
“张一帖”自明嘉靖张守仁传至今天,已逾15代450余年。传至13代张根桂时,因子早殁,膝下四女,便打破传男不传女之习俗,将毕生所学传其一女舜华,使得“一帖”后继有人。舜华之夫李济仁乃本县小川人,自小习研中医,融合张家传世之技后,更是如虎添翼。夫妇俩志趣相同,日夜揣摩,“张一帖”得以发扬光大。
清澈的昌源河水绕村而过,自定潭桥下潺潺流淌,奔赴山外的新安江。我的眼前不时再现一脸愁容的病家,或抱或抬患者“赶定潭”的景况。“张一帖”,一帖起沉疴,早已烙进了方圆百里村民的心田里。特别是急难险重之病,在一个医疗条件极其落后的偏僻农村,“赶定潭”,请张家下药,成了患者活下来的唯一希望。我曾无数次站在定潭桥上审视定潭。或许,一个“定”字,也在冥冥之中,道破了无数天机,让病者家人在有所盼中定了心乱。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济仁夫妇携三子一女离开家乡去芜湖弋矶山医院工作,17岁的次子、排老三的李梃独自留家。李梃要守家,守着祖上的基业,更要为众多的患者守着“赶定潭”的希望。这样的安排,无论是父母还是李梃本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极其难熬的。只是,李济仁、张舜华坚持了下来,李梃坚持了下来。这一守,就是37年。李、张五子女,都承继了家学,长子张其诚、四子李梢、五子李标都是博士,次女李艳现为芜湖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与其兄长成了国家学科的带头人。一门三博士,不仅在歙县,更在安徽乃至全国传为美谈。
守家的李梃虽然与博士之衔无缘,而在当地却是“张一帖”第15代的承继者。原本在农行部门工作,39岁便毅然辞职返乡,精研家学,岐黄之术日进。李梃认为,医者若有大成,必得心无旁骛,勤心学习,十年一日,方有小成。正是因了这承继家学的决心和信心,他合格地完成了父母交付的“守家”重任。
李梃的另一个成就,是在家乡创建了新安博医馆。这间占地千余平米的博医馆内藏品颇丰,即有张氏一脉400年来的方剂著述,也有中医世家之物件器皿,更有村人所送之牌匾锦旗。众多颂匾中,其中一块写着“妙手回春”四字,一看落款为“江月中”,竟是我祖父名讳。为了解这段历史,回家问了父亲。方知父亲小时生了肚痈,同为中医的祖父“医不自治”,每天背了父亲“赶定潭”,经国医大师李济仁施术医治痊愈后,祖父为谢医家题字而赠。2016年11月,我有幸在芜湖弋矶山医院与国医大师李济仁一晤。说起这段过往,知我是故人之后,李大师显得特别高兴。已届耄耋之年的他回忆起了诸多往事,说得最多的还是张氏家风家训。一个家族的兴衰成败,与家风家训的传承和恪守是分不开的。有了准则,才能规范言行。一家如斯,一国亦是。
一块颂匾、一面锦旗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而故事的共性无疑是相同的。医者仁心,大医真诚,施术救人,终获世人敬重。
“一帖”传世400载,至今犹记“赶定潭”。诚哉斯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4 02:15 , Processed in 0.06953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