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4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复制链接]

13

主题

13

帖子

3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9 16:5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人是怎么捣鼓出24节气的?
  • 春秋时期
古人发现,在每一年中,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短是不一样的。
先是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直到某天(夏至)时,白天最长、黑夜最短。之后白天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直到某天(冬至)时,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之后又开始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周而复始。
阳光下的影子也有类似的变化规律。夏至时,影子最短,说明阳光最"正";冬至时,影子最长,说明阳光最"斜"。
因此,最早定下来的两个节气,应该是夏至和冬至。


尽管那时的古人,还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却能敏锐地提出了"日至北"和"日至南"的概念。
这与我们现代的科学认识,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在思路上已经大为接近。


要知道,春秋时代的古人几乎没有任何观测仪器,仅仅凭借着最简单的观察,加以思索,就发现了日影的长短、太阳的位置和冬夏的交替之间的内在联系,创造出了冬至和夏至的概念,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可真是了不起!
  • 战国时期
夏至和冬至的提出,相当于把一年作了二等分。
到了战国后期,古人进一步把一年作了八等分,于是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一共8个节气。


夏至、冬至,分别指白天最长和黑夜最长,合称"二至","至"为极致。 春分、秋分,分别指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得两天,合称"二分",代表"平分"。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立"表示"开始"。
这8个节气更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年四季的划分,记录在《吕氏春秋》的《十二月纪》中。


  • 西汉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古人更加精确地把一年作了24等分,并加以命名,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24节气,这是24节气第一次被完整叙述。


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24节气明确加进历法中,成为农历的一部分。


24个节气大致对应一年中的12个月,平均每个月对应两个节气。
古人认为这种变化是一种"气",每月的前一个是"节",叫"节气";后一个是"中",叫"中气"。
所以每年一共有12节和12中,慢慢演变简称为24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为什么24节气能准确到分秒?
24节气依据太阳的变化而建立,本质上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和地轴倾斜造成的黄赤交角。
如果我们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视为一个平面圆,并把春分点看作0度的话,那每过15度就是一个节气,24个节气正好360度。


这个度数可以精确到某天某时某秒,比如今年冬至在2016年12月21日 18:44:07,这都可以根据公式推算出来。
当然,我们平时一般按照习惯,把这一整天都当做这个节气。
24节气到底准不准?
24节气不仅在天文上做了精准的角度划分,还加入了其它信息。比如雨水、小暑、寒露、霜降、大雪,这是气象信息;而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这是物候信息。
这让24节气的准确性,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24节气原产于黄河流域,以这一纬度带的温带季风气候特征为基础。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资源多样,在中原以外的大片区域,如新疆内蒙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云贵两广和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藏的高原山地气候、海南和云南广西南部的热带季风气候,肯定是无法套用到24节气中的。
比如立春,意为春季开始,在每年的2月3-5日。 从气候学角度来说,把冬季后5天滑动平均气温值≥10℃的第一天,作为春季开始。
从这个标准来说,黑龙江一般在5月初入春,华北平原一般在4月,江浙一般在3月上旬,福建更早,要是在青藏高原北部,全年无春都有可能,跟立春节气差十万八千里。
即使只考虑黄河流域,每年的气候差异也很大。就说北京,在2002年,3月9日就入春了;但在2009年,4月2日才入春,前后可以差二十多天,显然跟立春节气也对不上。


再比如大暑,意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每年的7月22-24日。 大暑时,如果出现降雨,那高温天气可能得到缓解;大暑之后,如果副热带高压来袭,天气晴朗、阳光暴晒,可能比大暑时候还热。
所以大暑也未必是最热的时候。


同理,立秋是秋季开始、立冬是冬季开始、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雨水是降雨开始、白露是天气转凉等等,当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一年份时,也都是不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6 18:59 , Processed in 0.0713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