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淋沥山神奇的故事

[复制链接]

17

主题

17

帖子

5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5:0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风光秀丽的淋沥山上古时曾有个书院,名为《道一堂》。宋代祁门的汪伯彦,明朝石台的桂大王廷及黟县的孙元直诸先生均曾讲学精舍。桂、孙曾合著有《心学测翼》传世,影响较大。《道一堂》明朝毁于魏忠贤专权之时。民国初,邑人江瑞微,叶抱齐,余荷舫(余跃飞的外公) 等名流虽曾集资重建,但一直不尽兴旺,这与传说宋朝大奸臣秦桧等在此求学作恶有关。
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秦桧的舅父王本赴祁门县任县令。出自于书香门第的王本,非常重视传教兴学,因而其姐姐王氏便将儿子秦桧、秦梓两兄弟送到舅舅王本处,让其在王本身边读书求学。此时,祁门城内有个颇有才名的书生叫汪伯彦,科举未中,正在黟县淋沥山《道一堂》书院讲学。经人介绍,王县令认识了汪先生。俩人谈话投机,志趣相同,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王本便将两位外甥送上了淋沥山,进《道一堂》书院读书。

相传有一天,有位云游四方的白衣相土来到淋沥山,一跨进《道一堂》大门,便看见此师生三人,心中猛吃一惊,随即又仔细端祥了一番,自言自语地说:“谁料这深山《道一堂》竟出了三个大宰相”。说完便立刻回转身,长叹一声,摇摇头走了。仆人见了,忙上前问讯:“既然有三个宰相,先生何以嗟叹摇头”?白衣相土曰:“一门三宰相,并无半忠良”。故而嗟叹摇头。

果然不假,早在淋沥山读书时,秦桧兄弟便已行为不满,善于旁门邪道,穷于作恶使坏。《道一堂》书厅后门有个岔道,一边连着茅厕,一边通向宿房,一次休了夜课,师生三人点起芦皮杆照明,回宿房休息。刚一出门,不料一阵山风将火熄灭,在前带路的秦桧顿感眼前一片黑,迷失了方向,鬼使神差地走上了另一条岔道。

他摸索着前行,没走出十几步,“噗”!的一声闷响,掉下了平地挖的大粪坑中,鬼秦桧虽跌入了茅厕,弄得一身尿屎,但他憋住气一声不吭。果然,随其后不远的弟弟秦梓也重蹈兄辙,“噗”!一下,也跌下了茅坑,先生汪伯彦跟在最后,听见前面似有异声响动,忙问何故。谁知这兄弟俩都抢着回答:“沒事、先生只顾前往”!汪伯彦没走几步,也“噗嗵”!掉下了茅坑。清黟县令施源有《黟山竹枝词》诗为证:“苍藤古洞空嵌,淋沥山头闷妙严。依旧两峰狮象踞,人传奸相读书岩。”故事流传了一代又一代,越传越神奇。秦桧读书的淋沥山也越发扑朔迷离起来。淋沥山下的南屏村,至今仍有一处叫“秦桧街”的地方,即从水口亭通向程家街的一条十多米小巷,相传因秦桧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在南屏下叶村口,原先曾有一个亭子对喜槐亭,亭边有株古槐树,主茎一分为二,一半伸于亭外,一半长在亭中,成为独特一景。传说有一天,秦桧下山路于此地在亭中休歇,恶作剧将此树一剖为二,并说,日后我如无出头之日,此树必枯死无疑,反之则根深叶茂,茁壮峥嵘。此后,此树果然依旧存活,只是其叶子腥臭难闻。

秦氏兄弟为人奸猾,性情残忍,媚上欺下,后来兄弟俩果然都混成南宋重臣。尤其是秦桧,为相十九年,屡兴大狱。


绍兴十年(公元114O年),金兀术四路南侵,岳飞,韩世忠等将领大败金兵,岳飞自朱仙镇出兵,北伐中原,收复大好河山指日可待,可是秦桧却以十二道金牌令岳飞班师南回。次年,兴岳飞“莫须有”三字狱,令谏官万俟莴罗织罪名,令张俊诬蔑岳飞爱将张宪谋反。同年底,岳飞及岳云、张宪皆被杀。直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岳飞才得以平反昭雪,其遗骸迁葬西湖畔栖霞岭南麓。墓墙两侧铁栅里,铁铸反剪双手跪着的秦桧等
无独有偶,秦桧老师汪伯彦也是宋代有名奸臣。他从政较秦桧早,靖康初年,因献河北边防十策,知相州(今河南安阳)。后康王赵构出使金国,他出兵保护,遂受信用,委以元帅府副将。

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即位,汪任知枢密院事。当时、高宗迫于形势,起用主张抗金的李纲为相,任职才70天便受汪伯彦,黄潜善排斥,被皇上罢免,一时民情沸鼎。大学土陈东先后三次上书请求亲征,帝归卞京等事。而汪伯彥,黄潜善却借机以语言激将高宗赵构,竟将陈东斩首于市。
民众为紀念这位铁骨铮争的陈东,鞭鞑奸臣,也曾在江苏丹阳陈东墓前,塑造了汪伯彦等人的跪像。这正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师生终于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将永远受到世人的唾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7 07:59 , Processed in 0.74111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