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州北大门——丛山关古道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4

帖子

42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14:5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严格意义上说,丛山关已不复存在,关内外的古道也早已被飞驰而来的慈张公路、皖赣铁路所湮没,历史的刀光剑影在这里留下的疤痕即将被时光抚平。物非人非,唯青山依在。作为徽州古道系列的第五十次行走,我还是走进这处“徽(州)宣(州)之脊”,钓沉那段羸弱厚重的历史,寻觅千年岁月留在这片土地上的最后遗存。
丛山关位于绩溪县扬溪镇丛山村,距古徽州府城歙县五十公里,1956年行政区划调整前一直是徽州与宣州界岭,为黄山、天目山余脉的分界点,也是新安江与长江的分水岭。穿越丛山关的古道自歙县起,沿杨之河逆流而上,经绩溪、杨溪、金沙,至宁国府,是古徽州府至宁国府的官道,为徽州府“九龙出海”的古道之一,也是历代战争期间兵马粮草的主要通道。丛山关不高,高低相距不足50米,但东西两边群山高耸,在此形成唯一豁口,为古徽州地域的天然“北大门”,历代均有重兵驻守,即使到了热兵器时代的抗日战争,这道天然屏障依然镇住了日本侵略者的坦克大炮。
明朝末年,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休宁人金声在垭口垒石为城,“置楼撸,设铁门”而成关隘,建成“旱关”。在此之前是隋朝末年汪华部将汪天瑶垒砌的关墙。清雍正年间,丛山关设汛地,“置眺楼一座,烟墩两座,牌坊、旗杆、营房俱全”,并在“旱关”西面的丛山溪上建起水坝,中置水闸,为“水关”。旱关与水关间突起的小山峰上还建起城墙等防御工事。这样一处一夫守关,千人气塞的工事一旦有外敌入侵,旱关可御敌于关下,水关则蓄水成兵,大闸一开,天外来水绕过山包直抵关北崖壁之下,来犯之敌不被洪水卷走,也只能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历来关隘不外乎御外敌,防盗贼,查赋税。千百年来,这座水旱相辅、易守难攻的古关隘见证了徽州人保家卫国的英勇和悲壮,见证了一段段功垂竹帛,青史不泯的战争史诗:
隋大业年间,汪华起兵歙州,驱逐郡守,众拥为帅,并亲领精兵八百,出关攻取宣州,继而取杭、睦、婺、饶四洲,统兵十万,建号吴王,保六州百姓安居乐业十余年;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败亡,清军于顺治二年(1645)长驱南下,直逼徽州,徽人金声、江天一举兵抗击,组织民勇坚守数月,终因内奸出卖、腹背受敌而失守被俘,二人誓死不降,慷慨就义;清咸丰三年(1853)起,太平天国扰掠徽州十年,丛山关据守徽州北门,久攻不破,直至咸丰十年九月,因曾国藩易将驻守的童梅华“重守城池,轻守山岭”而失守,守军瀛洲章培德、章培元、章培福、章培兴四兄弟赴前拒敌,奋不顾身,力竭而死。
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修建芜屯公路,从关楼东面山下穿过,部分关墙被拆。民国二十四年(1935)兴建京赣铁路,与公路平行穿过关口,雄关要隘再次被拆,但关门依在。然在铁路路基基本建成,且已铺设部分钢轨之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不得不下令炸毁桥梁路基,以阻日寇入侵徽州。据说,当时国民政府国防部通知炸毁铁路时,也不舍得这条自清朝末年就开始建设的铁路大动脉,只要求炸毁“38号桥”,却误传军令成“三十八座桥”。现皖赣铁路于1979年开始建设,也是丛山关彻底被拆毁的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7 22:00 , Processed in 0.76247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