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梦回吴越古道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帖子

12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0:4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越古道,位于安徽省宁国市万家乡云山村镜内,与浙江省临安区大峡谷镇龙井桥村接壤,属清凉峰山脉,其主峰瘌痢山尖(乐利峰),海拔1363米。古道全长35公里,北端云山村可北达芜湖、合肥、南京,东达上海等地;南端龙井桥村可东达临安、杭州,西达黄山、江西等地。古道由山道(主要是石块砌成),千顷关关隘(又称塘岭关)、石砌城墙遗址,天池,乐利峰、龙兴寺遗址等组成。境内峰峦叠翠,云蒸霞蔚,流溪如歌,茂林修竹,杂花生树,风景秀丽。各种珍稀动植物特别多,能常见野生梅花鹿、黑麂,红豆杉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十余个品种。物产丰饶,是著名的“山核桃之乡”和“宁前胡之乡”。吴越古道,文化底蕴深厚,闻名大江南北
吴越古道在皖浙交界处,两地乡民地相邻,习相近,人相亲。春秋战国时期属吴、越、楚,秦时同属鄣郡,汉时同属丹阳郡。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析宛陵县南乡置怀安县、宁国县。吴越古道地域属怀安县(位置在今宁国市东南部)管辖。怀安县人口较宁国县人口多,县官称令(当时,万户及以上的县称令,不足万户的县称长),宁国县官称长(晋时始称令)。怀安县数度废兴,唐天宝三年(744)归并宁国县管辖至今。
浙西大峡谷镇,汉时属丹阳郡於潜县,晋时属吴兴郡於潜县,隋时属杭州於潜县,唐垂拱二年(686)析於潜县置紫溪县。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改名武隆县,同年复名紫溪县,又析紫溪县另置武隆县,县治即今浙江临安市昌化镇(曾名武隆镇)。神龙元年(705),更武隆县为唐山县。大历二年(767),唐山、紫溪两县并入於潜县。长庆二年(821)复置唐山县(今临安市昌化镇),五代梁开平二年(908),改唐山县为金昌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复名唐山。后晋天福五年(940),改名横山县。不久又改为吴昌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吴昌县为昌化县。至1960年撤销昌化县并入临安县(市)至今。
南朝、隋唐以来,千顷山佛教的兴盛,引来皖浙等地的僧人、香客登临,以及两地村民的交往,自然便开成一条山路来。
宣州地理位置重要:“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唐杜牧诗)。唐昭宗龙纪元年六月,杨行密率部围攻宣州,宣歙观察使、宣州刺史赵煌与杨行密大战于曷山(今宁国县文脊山),赵煌大败,逃到宣州城内,领宣州军民守城相拒数月。最后粮绝人相食,赵煌战败而亡,宣州为杨行密占有。杨行密向唐王朝申请自任宣歙观察使,昭宗皇帝诏许之。杨行密派大将田頵、安仁义、李神福等分别攻取苏州、常州、镇江,占领了江南大片富庶之地,军事势力越来越强大。“唐王国立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矣。”(明末清初大文学家王夫之语) 唐廷税收,十分之九出自江南。
在唐朝末年,皇帝已经没有控制地方军阀的力量了,各地的混战不断,谁有力量有能力将一个地方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唐朝的皇帝便任命他为当地的军政长官,借此安定一方。昭宗皇帝想稳住东南局势,抓住杨行密这根救命稻草,于大顺元年三月,赐升宣歙观察使号为“宁国军”,授杨行密为“宁国军节度使”,领宣、歙、池3州。节度使为唐朝官名,统管一道或数州军政大权,所辖区内各州刺史(或郡守)均为其下属,本身兼所驻州刺史,凡节度使必带中央官衔。
大顺二年,杨行密又攻取了滁州、和县,势力不断扩张。景福元年,杨行密攻取楚州(今江苏淮安)、苏州、常州,威胁占据扬州的孙儒。随后击败孙儒,占据扬州。其势力急剧扩大,领地包括了现在的江苏、浙江和江西、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景福元年六月,唐廷拜行密淮南节度使(治在扬州,领8州)、检校太傅、同平章事。杨行密率众赴扬州任,以部将田頵为宁国军节度使镇守宁国,其累迁检校太保中书门下平章事。
晚唐,藩镇割据,千顷关是吴越王钱镠和吴王杨行密的分界线之一(现今仍是皖浙两省分界线之一)。杨行密属下大将田頵任宁国军节度使(治所先在宁国县,后迁往宣州),曾多次率军攻打吴越国,千顷山、千秋岭是其进攻临安的主要道路,亦是吴越国视为屏障、主要防守之地。吴越国和吴国在千秋岭、千顷山多次发生战争。
五代十国后梁乾化三年(913),吴王杨隆演遣行营招讨使李涛帅众二万人,经千秋岭入侵衣锦军(钱镠的老家,即临安),钱元瓘受命率师阻击,利用山区地形,深入敌后(从侧道潜入千秋岭半山腰),采伐树木,堵塞峡谷,断其后,伏兵突然袭击,吴国兵后退道路受阻,生擒李涛及副将咸知进和士兵三千余人(《资治通鉴》卷268)。
民国十四年《宣城吴府族谱》记载:“吴敬忠,梁朝镠为吴越王,公为太子太傅,佐正匡国,臣浙西道营田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睦州刺史上柱国。时杨行密将李神福克陷宣州,公以祖墓在潜(於潜),请移镇潜州,以兵数千守千秋黄伯二寨,卒取宣州,赐庄新西,今云梯是也。” 又“吴景和,吴敬忠第六子,与兄景武守千秋寨,时杨行密将李神福犯边,公挺身奋击破贼,乘势克复宣州。邑人赖其保全,立庙云梯祀焉。”
明代云梯人吴道真《云梯》诗曰:“太师始祖起苏城,克伐田頵来治平”(清《云梯吴氏宗谱》),诗意为太师始祖指五代十国时期吴敬忠,於潜人,时任吴越国浙西营田付使,领“八都兵”在云梯战败吴国大将宁国军节度使田頵,以功升镇海军保成都指挥使检校司空,赠太师。吴道真《云梯》诗亦佐证吴国将领田頵在千秋岭、千顷山一带攻打过吴越国。
黄花关(万家乡大龙村,即老岭)“有巨石如丫髻,南唐时常作烽燧楼于其上”(明嘉靖《宁国县志•地舆类》卷一》),南唐为防止吴越国的偷袭,故在此设立烽火台。“丫髻山,在县南(宁国县)八十五里,高二百五十余丈。山有巨石如丫髻,南唐时尝作烽燧楼于其上。外有仙燕洞,容百余人,乡民尝避兵于此。”(嘉庆《宁国府志》)此地水系亦名为“丫溪”,后因字形而误为“了溪”。
又在千秋岭与千顷山之间的杨山(仙霞镇杨山村)修建城池,名“乌石城”,又名“乌集城”(《宁国县志》1997年版),以防备吴越国侵犯。乌石城工程完成大半,因北宋的统一而终止。乌石城、城隍庙等遗址、城外乌石桥尚存。城隍庙联语曰:“南唐忆往迹,北阙思当年。”(《敬亭古今楹联》)清嘉庆时期安庆府学教授宁国人仙焘,游杨山乌石古城遗址时作《城头古治 南唐时建,以备吴越》诗,曰:“壤接钱王战鼓挝,南唐锁钥驻高牙。五关虎踞岩疆固,双凤蝉联书锦华。宋时奚氏居此有双凤坊 赛会剩留隍庙古,溪流犹绕旧壕斜。时平久泯干戈迹,遣垒萧萧集暮鸦。”(道光《宁国县志》)仙焘的诗,亦是佐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8 02:19 , Processed in 0.74153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