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谭公岭古道

[复制链接]

12

主题

12

帖子

36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5 10:2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谭公石级超三千,步步均匀缓蜿蜒。小憩步云云踊跃,山重水跌上青天。”这是诗人笔下的谭公岭古道。
谭公岭,原名金竺岭。古道南起婺源县江湾镇江湾村,北至婺源溪头乡茗坦村,前接对镜岭,全程约7公里,古称“上七下八”。古道东连芙蓉岭,同为“五岭”之首,为户外环线徒步的优选路线,全程约18公里。
修建谭公岭蹬道时,芙蓉岭古道已走过几百年历史。在徽州境内,首尾相接、几乎平行的古道不是很多,我所走过的仅有绩溪的翚岭、新岭古道,休婺间的大燕岭、小燕岭古道及浙岭、觉岭古道。毕竟在手凿肩挑的农耕社会,修建一条盘山蹬道,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有的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劳力财力才能完成,因此每条“平行”的青石古道背后都有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相传,南宋时期,芙蓉岭脚的中平村驻有一兵营,古称“中平营”,守将为皇帝外甥。因其常侍皇亲国戚之位,刁难奚落地方官员及来往商贾,均敢怒不敢言。某次,大将谭公经婺源出皖,为避“中平营”之辱,便命士兵在邻近的“金竺岭”另辟新路,既能绕开“中平营”,也可缩短行军路程。


当然,这仅是传说而已。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三十二年(1608),浙江嘉兴人谭昌言赴任婺源县令,自休宁翻越“五岭”入婺源境内,见芙蓉岭山高路陡,“险同蜀栈”,且绕道近十里,故捐出俸禄,倡议众筹,历经年余,将“坦经久废”的金竺岭羊肠小道拓成“坦途”。新道沿山坡迂回,以长五尺、宽一尺、高三寸的青石板铺设,台阶低,步幅缓,既平整美观,又省时省力。谭昌言任婺源知县期间,“行仁让、赈贫匮、课农桑”,“役不及民”,口碑甚佳,不久便擢升为台臣,离开婺源。乡民为缅怀其公德,于岭头立石为碑,改称金竺岭为“谭公岭”。
“古来存圣迹,从此识前贤”,谭公岭也因此成了古徽州境内唯一一条以官员姓氏命名的古驿道。清乾隆年间,婺源知县祖良桢作《过谭公岭》曰:“锦簇花攒数十重,奇峰面面削芙蓉,行人俱食谭公德,回首苍烟石壑封。”数百年来,人们只要走上谭公岭,就会想起当年捐资凿路的谭县令。
古道穿行在田埂间,或是被杂草、尘土覆盖,或是沉降后形成泥淖,已不再规整。但这些被磨砺得没棱没角青石板,所映射出来的,依然是昔日的喧嚣和厚重。踩在这些黛青色的石板上,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在徽州,随意踩到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你的思绪会不由自主穿越到唐宋时期的歙砚“眉子石”、“金星石”、“龙尾石”。哪怕一小块“老坑”砚石,也超过我等工薪阶层几年的俸禄。
当然,即使踩到一块和田玉,我也未必识货。我们走在这些早已失去交通功能的古道上,除了磨脚出汗外,或许在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片远方的牧歌田园。古道路边,民居错落,梯田跌宕,油菜铁红,那些没有秋种的稻茬上,又长出了新绿,田埂上的野葱开出一支支紫色的花束,山坡上的乌桕树叶已染上一抹腮红,一片秋意斑斓的样子。
古道沿峡谷行进,约一小时,到达谷底,开始盘山登高。
峡谷尽头是一片芒草地,山坡下,河谷间,梯田里,漫山遍野的全是齐人高的芒草,葱葱绿绿,层层叠叠,如甘蔗林,似芦苇荡。芒草为皖南山区常见的杂草,四季常青,叶片有锋利的锯齿,儿时砍柴割草时,手上、脸上常被割出一道道口子。
遗憾的是这样精致的古道,现在已近荒废,且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眼前这干干净净的古道,“清道夫”竟是乡民放养在山的黄牛。春耕之后,它们一直群居在这条古道上,把路面及两边的青草吃得一干二净,当然它们的排泄物也毫不避讳落在路上,部分路面石板已被踩得歪歪斜斜的。
但不管怎样,走在这样的古道上,总比钻草丛踩荆棘轻松,我们也得以腾出眼睛来欣赏这迷人的秋色。路边随处可见果实,红的红得热情,黄的黄得高贵,紫的紫得迷人,蓝的蓝得诱惑。远处的枫香,有的翠绿依旧,有的涂上淡红,有的已经焦黄,有的已黯然凋落,只有风口上那几株日照充足的大树,才红得像一支巨大的火炬。
当然它们生命年轮的起点和终点是一致的,即使这样一树靓丽的红叶,经历了冬天的冰雪、春天的孕育、夏天的炙烤、秋天的霜寒,过了这短短十几天的火红,也将和所有落叶一样,化作一捧尘土,去滋养来年的生命。
人和树一样,大部分时间总在赶路,总在为那个出彩的瞬间奔波着,但真正能够出彩的微乎其微,就像山坳里那些没有火红就枯落的枫叶一样,平平淡淡,轮回一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8 02:53 , Processed in 0.75730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