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休婺平鼻岭古道

[复制链接]

7

主题

7

帖子

2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0:4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徽州地处“楚头吴尾”,在冷兵器时代,众多垭口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留下诸多关隘、古战场遗址,以及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徽州四周环山,连绵起伏的山峦成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活动的天然屏障。其南部白际、五龙山脉,绵延数百里,连接皖浙赣三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皖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活动区域,其中平鼻岭下的石屋坑村曾是当年“皖浙赣省委”驻地,无数革命者的脚印也因此留在这条皖赣交界的青石古道上。
平鼻岭古道西起休宁县汪村镇田里村岭脚组,经平鼻岭至婺源县沱川乡塘村。古道始建于明代,全程约15公里,是婺源北部前往黟县及北上京都的交通要道。南宋淳祐甲辰年(1244)进士许月卿曾作诗《登平鼻岭》曰:“冉冉晴岚渍客裾,跻攀直上接层虚。落花啼鸟山逾寂,片石长松画不如。绝巘岿然凝晚照,白云深处是吾庐。缅怀当日太行路,今古行人覆几车。”相传,“平鼻岭”因登山台阶高于鼻梁而得名,另有说法则是指山道像削平的鼻梁一般陡峭。虽说法不同,意涵一致,山高路巉也。
因慕名这个红色山村,我们的汽车直接停在石屋坑村。当年这个远离尘世的山村,如今道路通畅,十分便捷。村庄不大,几十户人家,沿着山坡缓缓而建,“红军屋”、“中共皖浙赣省委旧址”、“小岭头战役指挥所”、“烈士广场”、“留芳亭”等“红色”标识几乎遍布每一处路口。据记载,1935-1937年间,当年这个仅36户98人的小山村,就有20多人为革命而被捕入狱、7人献出宝贵生命,成为当之无愧的“革命圣地”。
登山石阶从村庄对面树林中攀行而上。路是近年新建的,宽不足一米,不知是原址修复,还是另辟新道。这段路连续上坡,台阶高度都在15公分以上,有些催汗。约20来分钟,与另一条石板路汇合,看路牌,这才进入古道,此前或是石屋坑人上平鼻岭的便道而已。

古道较宽敞,路面石板虽然经过数百年风霜侵蚀,现基本完好。据了解,每年中秋日,岭脚、石屋坑一带村民都有主动上山修路的习俗,如今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的妇孺老人也还继承着这股乐善好施的遗风。
走出不远,一汪泉水边,见到第一个路亭。路亭面积不大,但整洁完好,不像其它古道那样一路残垣断壁,让我享受这一方清新山水时,也体味到这一带民风的温度。和其它休婺古道的路亭一样,亭中供有“南无泗州大圣”佛龛,佛像已不存,碑刻犹在。我对佛教一无所知,经查询得知,泗州大圣是“管婚姻”的佛,传说,只要在佛像脑后挖刮点泥土,偷偷撒在爱人身上,就能保佑婚姻幸福、白头偕老。不知徽州先人在路亭里供奉着这一尊菩萨是何用意?或许是对家庭美满、安居乐业的祈望吧?
在这条路上,也只有这位“神仙”才见证了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清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太平军石达开一部从平鼻岭前往婺源,遭沱川民团攻击,双方死伤数十人;1936年10月,红军在小岭头伏击国民党杨自立部,灭敌小分队一个,伤敌十余人;1937年1月,红军独立团在平鼻岭伏击敌四十六旅,生俘敌连副一名,死伤敌军数十人;1935年12月,红军独立团30余人经鄣公山入皖,突遇暴风雪,被活活冻死在六股尖上……

远去的刀光剑影、炮火硝烟,早已融化在这一块块被磨砺得青亮的石板上。我们踩着历史的烟云继续向山岭深处蜿蜒而上。从刚才的茶窠地、灌木丛进入到密密匝匝的杉树林,路面石板也宽阔规整了许多,似乎从“乡道”提升到“国道”。虽然道路陡峭起来,但也没“平鼻”的感觉。
平鼻岭垭口比我想像的来得更快。此为休婺分界点,曾有古战壕遗址,据当地村民介绍,战壕里还有先人遗骨和毛发。如今,这里长满了落叶灌木,一片红灿烂黄橙橙的,还有一丛野生猕猴桃缠绕在高高的枝头,全然看不出当年厮杀的痕迹。只有旁边一块简易的“路牌”还涂鸦着曾经的沧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7 23:16 , Processed in 1.56356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