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婺源古道——由义岭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4

帖子

42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0:1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义岭位于婺源县城街道东北部,地处婺源县城城郊,是杨溪一带通往县城的交通要道。据《婺源县地名志》记载:“由义岭,位于龙牙尖南侧,长2.5公里(仅含山两侧岭道),宽1.5米,青石砌,建筑年代为清代初期。由西往东,从陈家自然村通至汪村坦自然村。岭上原光秃无树,后由附近各村在此义务植树,故名。”由义岭西端的起点为陈家自然村,陈家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落,是由县城陈姓迁此建村,故名。后因在陈家坞口修建红旗水库,陈家外迁至坞口外侧坡地。岭道入口处为红旗水库坝顶,经过溢洪道上的水泥桥,拐过一道弯就进坞了。路旁山林茂盛、植被葱绿,红旗水库清澈如镜,天光云影飘荡其间、山色倒影婆娑。行走其间,可谓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令人心旷神怡。前行约600米,来到水库的尽头,踏上原先的青石板路,而山坞两侧的山林也愈加浓密青翠。石板路沿着小溪修筑,蜿蜒曲折,路旁泉水叮咚,有曲径通幽之妙。前行200米,拐过一道弯,山坞变窄,路旁树木遮天蔽日,凉风习习、空气清新。小溪边不时出现荒废的小鱼塘、小水田,见证着旧时的农耕文明和山里人的辛勤劳作。在20世纪70年代末,因乡村公路的兴起,由义岭逐荒芜废弃。直到21世纪,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在政府和热心公益人士资助下,于2015年底重新开拔修整,面向世人,成为一条户外徒步线路,因地处县城郊区,而深受徒步爱好者的青睐。前行百米,有一座小石拱桥,桥面宽约2米、长约4米、高约5米。过桥转弯,小溪愈来愈窄,已接近山坞的尽头。转过一道弯,一座石板桥豁然眼前,桥面由一块厚重的青石板搭建而成,长约3米、宽约8米。桥旁有一小瀑布,冲一个小水塘,溪水潺潺,小水塘周围树荫浓密,景色秀丽,是徒步小憩的绝佳之处。过了石板桥,沿左侧山体向上登上一段小岭,前方又是一处山间谷地,有一块荒芜的水田,长满杂树杂草,一株枫树矗立田头。前行百米,有一石板桥横跨小沟。过了这座小石板桥,就开始向上登岭了。起初,岭道台阶平缓,上一段台阶,又有一小段平路,行走起来并不觉得吃劲。岭道两侧山林覆盖,阳光斑驳,一些枯木倒烂在山旁。上行百米左右,岭道左拐,呈之字形向上。拐点处是一处小山沟,丰水季节有山泉水可供行人饮用。经过这个饮水点后,岭道开始变陡。岭道旁的小树上不时可见悬挂着“保护森林、人人有责”的提示牌,提醒人们爱护生态环境。越往上,路旁的树木越高大,有种踏入原始森林的感觉。前行约600米,来到半山腰的山坳。此处建有一座凉亭,供行人歇息。因建在山沟凹陷之处,故取名“深凹亭”。此亭长约6米、宽4米、高4米,由四根粗大的砖柱支撑着人字形、木质顶盖,亭两侧有美人靠,供行人休息。亭盖的四根横梁上写有标语:“破四旧、立四新”“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等。亭边放置有垃圾桶,亭柱贴有“爱护环境从你我做起、禁止乱扔垃圾”提示语,提醒行人注意保护环境。亭柱上有块亭牌,上边有文字,介绍深凹亭的前世今生,亭牌写道:“深凹亭,建亭人汪根和(1906-1990),婺源县原西坑乡杨溪汪村坦人,一生乐做善事。由于杨溪村上屯村庄到岭背耕种以及外乡等地村民通往县城方向都要经过由义岭,且山高路陡,又无歇脚之处,于是在1936年间,由个人出资在此兴建歌脚亭。因此亭坐落在山沟凹陷之处,故取名‘深凹亭'。亭的上方横梁上分别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文化大革命'时改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且因公路畅通,此岭即荒芜,无人行走。2015年,关心公益事业者,着手筹集资金,对由义岭古道青石板台阶、凉亭进行维修,供居民徒步行走。”出深凹亭,继续绕山上岭,坡度适中,石阶宽阔平整,岭道完好。路旁古树挺拔耸立,直插云天。因此岭地处杨梅山片区,岭道两旁不时出现粗大的杨梅树,让人望梅止渴。上行约500米,即到达由义岭的岭头。路旁两株苫树像两把巨伞,遮藏着古道,迎送四方来客。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来此徒步者大增,为便于歇脚休息,岭头加建了一座简易凉亭。凉亭骑路而建,长约5米、宽4米、高4米,亭顶为毛毡、茅草,两侧有美人靠供人休息。凉亭一侧正中钉有一块宣传牌,介绍由义岭的基本情况,牌上写道:“由义岭坐落在原西坑乡杨溪(现划归紫阳镇)、东岭坞村(现划归蚺城街道办)境内,海拔600米,全程4.5公里,已有几百年历史。此岭台阶和路面均用青石板砌成,过去是婺源西坑乡杨溪、秋口乡和德兴占才、开化苏庄等地部分村民通往婺源县城的主要通道。解放前是红军交通员联络婺源、德兴、开化中心县委的秘密交通线。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岭脊最高山峰——龙牙尖建有一座飞机航线导航架。该岭距婺源县城5公里,古道沿途山林茂盛,景色秀丽,风景宜人,既适合居民徒步登山,又是旅游、观光、休闲的好去处。”岭头凉亭的左侧沿山脊可直达群山最高峰龙牙尖。据《婺源县地名志》记载:“龙牙尖,因山势陡峭似龙牙而得名,面积约4平方公里,植被为杂木林。”龙牙尖是县城附近的一座高山,也是县城防卫的一道重要屏障。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防御日寇入侵婺源县城,在岭头左侧龙牙尖和右侧的无名山尖,修建有完备的防御工事,在此预设了阻击阵地。凉亭边侧的战壕遗迹尚存,两侧山尖的防御工事历历在目,当年的守备阵地虽已被茂密的杂木林覆盖,依然是当年烽火岁月的历史见证。这些守备阵地大约修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浙赣战役期间。1942年4月18日,由美军飞机轰炸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城市,这是日本本土历史上第一次遭到空袭,它使日本国内人心惶惶,舆论哗然。日本大本营迫于形势,令日军发动浙赣战役,企图彻底摧毁衢州、玉山、丽水等国际机场、防止遭受美机穿梭轰炸,以达到安定本国民心和战场官兵士气的目的。
在浙赣战役期间,日本敌寇先锋,进到浙江开化县华埠镇,距离婺源只有70余公里,严重威胁婺源。民国婺源县政府遵照上级命令,全县紧急动员,发动人民团结起来,供应军运、破坏道路、抢修工事。在浙赣战役期间,全县累计出动民工达30余万人,将婺源通往浙江衢州的“婺白公路”和婺源通往景德镇的“婺景公路”破坏,阻敌向婺源进攻,县内各交通要道,由所在地乡镇负责组织民工,分工负责,遇有紧急情况,即行破坏。为堵截日军进犯婺源,地方政府组织民工沿交通要道修建防御工事,路路设防,层层阻击。由于军民团结一致,加上道路破坏,重兵抗击日寇,敌军被阻于开化县华埠镇一线。敌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始终未能进占婺源。过岭头凉亭,沿东侧岭道下行约百米,有一个分岔路口。一条是石板岭道,沿山沟下行,这是主道;另一条是土路,沿山体横行。左侧土路是绕山体盘旋而下,经俞家坑坞头、俞家坑,至东侧岭脚坞口,与石板岭道汇合。这两条路殊途同归,石板道要好走一些、近一些,土路要难走一些、远一些、徒步者可根据自身能力,量力选择线路。沿土路横行,绕过山脊,转到另一边山坞,路下方是油茶林,视野开阔,风光秀丽。走完南培路,就开始沿之字形土路下行,由于土路没有台阶,路上又积满落叶,行走起来比较耗费体力。前行约500米,来到一处山坳,路边有一长条形木板凳,可供行人歇息。越过这个山口,又来到另一个山谷。沿之字形土路下到谷底,就到俞家坑坞头自然村了,据《婺源县地名志》记载:“俞家坑坞头,在俞家坑村西侧山坞尽头,故名。邻村上坦叶姓迁此建村。”这是仅有几户人家的小村,村民已外迁生活,房前屋后长满荒草,村落逐渐荒废,村前的芭蕉树却长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俞家坑坞头村的水口林古树参天,守护着村口,呵护着村庄。走出俞家坑水口,沿着田埂路,顺着山坞出山,前行约500米,就到俞家坑自然村。据《婺源县地名志》记载:“俞家坑,俞姓始居坑(小溪)旁,故名俞家坑,后村废,附近曹家坦叶姓迁入,沿用原名。”俞家坑民居散布在山坞两侧坡地,多数村民外迁生活,仅有两三户留守。这条土路由岭头盘旋下至俞家坑坞头村,无台阶,路面不平,徒步难度较大。而从俞家坑坞头至俞家坑坞口,一路平坦,路面约1米宽,适合行走,但人烟稀少,路面较窄,需注意安全。徒步这条土路要远1公里左右,适合野驴徒步。沿石板岭道下行,越往下,两侧山林树木越小,是近年封禁育出的阔叶杂木林,但也能遮挡烈日。下行约300米,绕过山脊,眼前豁然开朗,远山如黛,徽派村落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下方有一处山脊台地,正处在东侧岭道的半山腰,其上建有凉亭供行人歇脚。凉亭边上有一块长满茅草的荒地,是一处庵堂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始建此亭,因该岭名为由义岭,故名由义岭亭。由义岭亭长约6米、宽4米、高4.5米,四根粗大的砖柱支撑着木质亭盖,亭子地面由小石块铺就,亭子两侧有长条木椅,供人休息。坐在亭中休息,凉风习习,视野开阔,风光秀丽,疲劳顿减。亭子边上有山泉,被用塑料管引到亭子路边的树旁,行人可在此洗洗手、擦擦脸、漱漱口。由义岭亭,凉亭地名为庵堂基,因清朝初期建有一座庵堂而得名。庵堂内有和尚三人念经做法事,前期香客较多,香火旺盛,后因庵堂年长和尚圆寂(圆寂是躺在水缸里,缸上盖上石板,埋葬在庵堂前的马鼻孔山中)。年长和尚圆寂前把庵堂一切事务交由中年和尚打理,由于管理不善,香火不济,难以维持生计,其后奔其他寺庙,庵堂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清末年间,俞家坑一叶姓户,迁至该庵堂基居住,解放后迁转至杨家林村定居,其后代人丁兴旺,子孙衍盛。该亭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主要供曹家坦、上坦、杨家林、俞家坑等沿途村庄过岭耕种。秋口镇的坑头、东坑、南坑、言坑,德兴的占才、丁村、叶村、里外洪元、开化苏庄等地村庄往婺源县也在此亭歌脚乘凉。因该岭名为由义岭,故此亭得名——由义岭亭。由义岭亭的下方是一片梯田茶园,层层叠叠,布满山凹坡地,这也是此处视野开阔的原因所在。沿着岭道继续下行300米左右,就来到了山脚,路旁是稻田和茶园。石板道沿小溪边构筑,依山傍水,蜿蜒出坞。再往前走,就到了俞家坑坞口了,此处两条小溪交汇,俞家坑土路与由义岭石板道相交。此处小溪之上有座石拱桥,长约4米、宽约2米、高约2米。两侧桥额石刻已被盗、桥名无从知晓。继续前行就来到一处分岔路口,一条是向上的石板岭道,一条平行的水泥机耕道。沿着水泥机耕道直行,就来到了由义岭的东端终点——汪村坦村。据《婺源县地名志》记载:“汪村坦是由县内思口镇江村的汪村迁此建村,因村落地处潋溪河西岸的平坦之上,故名汪村坦。”而向上经岭道,翻过小山岭,眼前就出现一幅美丽的茶园画卷,山间田地中茶园,就像一块巨大的绿毯,铺在青山与绿水之间,不留一丝缝隙。山脚下潋溪河在静静流淌,清澈见底。河道中有一座由水泥墩联成的小桥,对岸是一座小溪埠,溪埠旁一棵柳树遮挡着烈日,给溪埠一片荫凉。坐在溪埠青石板上,在清澈的溪水中泡下脚,看着浅浅清澈的溪水中,小鱼游动,水草飘荡,令人乐而忘返。东岸山脚下的小村庄就是学堂屋村,而与学堂屋相邻的村落是上坦村。据《婺源县地名志》记载:“学堂屋是邻近的杨家林叶孟玉建村于潋溪河东岸、上坦村的学堂屋旁,故名;上坦村是县内清华胡姓建村于潋溪河旁的平坦上首,而得名。”由义岭虽没有有名的历史古迹,但生态环境优美,有邻近县城的地利,日益成为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健身的热门徒步线路,悠悠古道再次迎来熙熙攘攘的徒步爱好者,沉寂一时的由义观焕发生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1 09:21 , Processed in 0.07171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