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州茶史与养生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0

帖子

30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6 11:2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茶养生的历史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上古神话时期,便曾有了这样的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至西汉,蒙山茶农吴理真携灵茗之种,植于雅安蒙山五峰之中,得茶饮之,有益脾胃,延年益寿,茶开始广泛被王公贵族,文人墨客所接受喜爱。养生,静心,习礼,修道.....茶显然已经赋予了国人太多含义。


据《旧唐书·宣宗纪》记载,洛阳有位130余岁的僧人,因长寿而声名远播,宣宗皇帝李忱特地问他:“服何药如此长寿?”僧答:“贫僧素不知药,只是好饮香茗,至处唯茶是求。”长寿的秘诀便是饮茶。
现代科学证明,茶富于营养,饮茶能满足人体对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茶能治病,是因为茶中含有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咖啡碱、儿茶素、维生素类、矿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物质。


茶叶成分对人体的生理、药理功效是特殊而多样性的,它能调节身体平衡、调节痛风、利尿、强心解痉、防癌抗肿瘤、抑制动脉硬化、抗菌抑菌、降血糖、消脂减肥、防龋齿、降血脂、抗辐射、补充微量元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环境已日趋恶化。地质、土壤、大气、水体、生物等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人们生存也面临着巨大危机。
食物链存在的重大隐患以及不良饮食导致了心血管、三高症、癌症等疾病猛增。再加上工作及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开始变得浮躁、信仰丢失、内心空虚压抑、精神缺乏寄托,导致了亚健康人群猛增。这个时候,茶已经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了。


1
徽州茶史
从现有的文史资料来看,徽州地区饮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据《宋录》记载:“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新安王刘子鸾是南朝宋孝武帝的第八子,豫章王刘子尚是其第二子,这两位皇子到安徽寿县八公山昙济道人处饮茶,说明了此地的昙济道人是一位善烹茶的道士,同时说明当时的徽州地区饮茶之风已然盛行。



微州地区种茶历史也十分悠久,早在汉末三国时期就有种茶的记载。陆羽《茶经・八之出》称:“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全唐文》载刘津婺源诸县置新城记称:“太和中,以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茶货最多。”可见,早在唐代,徽州婺源已是我国著名的茶区。
唐永泰二年(766年),杨晔在《膳夫经手录》中写道“歙州、婺州、祁门、婺源方茶,置制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可见,早在唐代徽州茶叶已经产销两旺。



地球上北纬30度左右地域被称为“神奇地带”,徽州正处其中。徽州地处崇山峻岭、气候湿润,具备产茶的良好条件。日本荣西禅师在《吃茶养生记》中云:“黄山茶,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术也。”意思是说徽州茶对于养生而言,无疑是得天独厚的。
在敦煌出土的古文《茶酒论》中已有“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记载,表明当时歙州茶在唐代已有外销迹象。宋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徽商在全国各地营茶者日益增多,茶业成为当时徽商经营的四大行业之一。



茶业贸易的增长进步刺激了六邑茶区茶园面积的扩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徽州府与广德两地的商品茶产量已达2800千克(据税收计算一李则纲:《安徽历史述要》),较南宋时期激增。至清代,徽茶已是当时对欧美贸易的主要产品。



清乾隆年间,徽州茶商在北京设立的茶行有七家,茶庄达百家以上,在津沪地区的茶商也不下百家。徽州茶商的足迹遍布全国,形成了徽茶在我国茶市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徽州茶史上第一个走向世界的地域品牌》屯溪邵弹声)。
2
茶有四德
理,敬,清,融
饮茶自古就被看作是清雅之事,静心宁神的休闲养身之必须。徽州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享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



徽州地区茶文化从最初的粗浅认识到以后系统的研究和利用茶饮,并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和茶习俗,期间经历的千百年的漫长发展过程,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既当得起被名士高人崇列的雅兴,又落实于世俗百姓人家的凡务不仅在古代徽州盛行不衰,而且得到今日世人的普遍关注。
1
茶之理
徽州茶道乃儒、道、佛、医诸家精粹融合而成,有其博大精深、敦厚朴实之内涵。徽州地区是程朱理学发祥地,儒家思想是它的主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朱熹以理学入茶道,増添以茶论道之清尚,在以茶喻理方面独树一帜,更是深得茶道之要旨。



朱子不仅厘清了茶与道的相通之处,而且用茶阐明了“理而后和”的大道理。儒家文化一贯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以和为贵”的思想,朱熹的“理而后和”包含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精神,“品茶论理,理智和气”,把相互冲突、各自不同的事物融合在一起,是化解文明冲突的价值观基础,能够为多元文明的融合提供路径,有助于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和共容,重建世界文明新秩序。



朱熹为婺源茶院朱氏后裔,这注定了其一生将与茶道结下不解之缘。杨世玮在《朱松与茶》一文中记述道:朱熹出生三日后,按婺源习俗,朱松请“接生婆”用茶叶、艾叶、石菖蒲煮水,为婴儿沐浴,婴儿再更衣方可见客,谓之“洗三朝”。朱松曾无限感慨地留下一首《洗儿》诗:“行年已合识头顾,旧学屠龙意转疏。有子添丁助征戎,肯令辛苦更冠儒。学生三朝寿一壶,百年歌好笑捻须。厌宾已识天公意,不忍回头更指渠。”



朱嘉一生以清贫著称,他的生活准则是:茶取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居止取足,惟障风雨,从不奢侈铺张。据《朱文公全集》记载:“朱子年少时,曾戒酒、以茶修德,用茶明伦理,表谦虚。“朱熹在福建五夫里生活学习期间,曾在致友人的书信中说“近日一种向外走作,心悦之而不能自己者,皆准之酒洌,戒面绝之,似觉省事。”他以茶替酒、心神”似党省事”,这也是朱熹饮茶的真切感受。



朱熹的“茶取养生”,其目的不只在于满足解渴、疗疾、去腻等生理需要,更注重的则是茶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晚年朱熹应邀为友人题匾赋诗时,落款署名为“茶仙”,可见朱熹与茶之情感。
2
茶之敬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长敬客、明理识仪的淳朴古风,徽州地区待人接物奉行朱熹《家礼》,故礼仪甚严。“敬”是儒教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時。客来敬茶,就是儒教思想主诚、主敬的一种体现。



茶是徽州地区日常居家、待客交际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作为接人待客的敬茶之礼,徽州人则是更加讲究。俗话说“看人上茶分三等”,其意就在于此。客来敬茶是必不可少的礼节。贵客上门,讲究吃“三茶”,即“枣栗茶”“鸡蛋茶”和“毛峰清茶”。给客人倒茶一般不可斟满,否则有自满骄傲、对客人不敬之嫌。不仅客来有茶,而且岁时节令、人生仪礼、条祀仪式都少不了茶。



这些礼节的建立,无非是一个敬字。《家礼》中有不少关于茶的礼仪,这些礼仪逐渐成为徽州地区社会生活中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
朱嘉的“敬”不仅是指人对自然、规律、历史、人民的敬畏之心,还包括收敛、主一等,他所主张的居敬工夫要求人身心并重、内外兼修,做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但又并非断念息率而人寂的枯木禅。所以说,“敬”不仅体现了茶之于礼的价值,还概括了人行于世的准则。
3
茶之清
茶之“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以徽人吴从先论之为最妙。吴从先(1522-1560),字宁野,号小窗,徽州歙县人。吴从先博览群书,见识超群,才华横溢,对茶叶可谓深得其中三味。
吴从先的系列茶论,处处围绕“清”字,这也正是他理解和追求的品茗境界与茶道精神。
在吴从先看来,即便是运输茶叶这样的事情,都要“高僧素士”方可为之,那么品茶之能是清士所为。什么オ能算是“清士”呢?



吴从先在《小窗自纪》里说:“无欲其言清。”也就是没有功名利禄的牵绊,オ可能是“清士”。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可谓是一位清士,汪士慎是“扬州八怪”中与茶结缘最深的一位。他一生品茶无数,对各种茶叶的形状和味道了如指掌,闭着眼睛品茶都能说出茶叶的产地,甚至是几时采摘的茶叶。汪土慎镇有一个癖好,他煮茶的水只取三种,分别是山泉、雪水和花须水。他从不喝泡茶,而是用专门的茶具煎茶饮用。固此,汪士慎不仅是“扬州八怪”之一,还是史上“八大茶痴”之最大茶痴。



同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高翔曾为汪士慎画《煎茶图》,汪士慎在图后写长诗明志,这首题画诗,不仅诠释了汪土慎爱茶的缘由,而且升华了他饮茶的初衷一一不仅在于健脑健体,而且能触动灵感,引起书兴、诗兴、画兴,茶成为其对人生艰辛体味、对理想追求的最好触媒。

《清夜烹茶图》


厉鹗亦是“扬州八怪”之一,他曾为汪士慎画作题诗:“巢林爱梅兼爱茶,啜茶日日写梅花,要将胸中清苦味,吐作纸上冰霜桠。”这是朋友对汪士慎一生清贫可是依旧“潇酒自适”的高尚情操的赞赏。
徽州茶人以茶为隐、寄意于茗的清心隐逸的生活态度,使他们能抛开世俗杂念,保持一种恬淡虚无、返璞归真、节欲去奢的生命状态,可谓独得养生旨趣。
4
茶之融
茶之融,一在融治,二在融合。休宁李应光曾有诗云:“岭头高土时闻味,古寺僧寒竞品茶。”徽州地区自古饮茶之风极盛。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茶馆茶楼遍及全国各地,这些茶馆是徽商休憩和消遣之所。在这里,文士茶人不仅可以品茶赏器,同时徽商一边品茶、一边交流,既融洽了感情,又可于不知不觉中了解到各种商业信息。



徽人注重品位,当时结社作盟、品茶斗诗之风盛行。徽州文人时常组织同好聚会品茗、题诗作赋,此即徽州颇为盛行的文人“茶会”。人们借参加茶会的机会,走出自我世界、聚会知己茶友,投身于相对开放的群体生活,在聊天交际中放松心情、排解郁闷。



茶会常能激发文人墨客的艺文雅兴,其间多有相互启发的书画之兴或共赏名器的收藏展示。有动有静的饮茶生活,使当时的人们在劳逸结合中既丰富了生活情趣,又收获了养生保健之效。同茶事、茶趣相伴而生的各类活动,如春夏出游探茶访泉、秋日汲泉煮茶赏花、冬时事扫雪烹茶赏梅等,在徽州养生家的记述之中颇具情趣,是顺应天时自然、把握四气调理的养生手段。



《茶经》有云:“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人们一直借品茶为人格修炼的手段,将修身养性、内圣外王的道德追求融入到茶艺、茶事之中。“理”“敬”“清”“融”,既为茶之“四德”,亦是茶人修德养性、敬畏生命的重要方式和清正人格、融身天地的象征符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4 13:28 , Processed in 0.7400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