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头墙、门楼的特点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帖子

12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14:3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徽州民居建筑群整体色彩不同于皇家建筑的色彩丰富,是一种粉墙黛瓦、质朴典雅、内敛含蓄的色彩,总体上呈现一种黑白灰的色调。
马头墙墙脊上的线状黑色,偶有门罩、小窗等面状、点状黑色,加之层层叠叠的白色山墙,形成了平实自然的整体色彩。黑白灰的整体色彩基调与周围自然山水和谐相生、融为一体。


马头墙的形成,源于徽州人对防火的需求。在大多数建筑中,马头墙超出屋顶,屋顶被遮挡,因而徽州建筑失去单体形象,但在群体建筑中,建筑群统一于层层叠叠的马头墙中。
从建筑细部构造上看,马头墙主要有“坐吻式”、“印斗式”、“鹊尾式”三种形式。坐吻式马头墙等级最高,此类马头墙层次多,构造复杂,工艺要求高,因此主要见于宏丽的祠堂、社屋、禅寺中。印斗式马头墙等级次之,鹊尾式马头墙等级最低。当建筑群前后进马头墙制式不同时,按所谓“前武后文”分置,常以鹊尾式马头墙居前,印斗式马头墙殿后。
从建筑形式上看,马头墙的形状主要为阶梯状山墙,同一标高的一段,谓之一“档”,进深大,马头墙档数就多,但每坡屋面不会超出四档。多数马头墙的形式为二三档,俗称“三山屏风”、“五岳朝天”。因受当时江南地区建筑的影响,马头墙还有其他变体,如山墙两端横向,山尖部分成三角形;圆弧形等等。
马头墙因建筑群的组合呈现了各种韵律美。比如,“单坡、单栋民居的马头墙表现连续的韵律;单幢数进民居表现渐变的韵律;连续的数进或高低不同的相邻两幢民居,呈现起伏的韵律;不同轴向的民居或相邻两幢高低相错的民居组合,则产生交错的韵律”等。马头墙之所以高低错落、变化万千,除了自身建筑群的变化因素外,也受到地形和环境的影响,村落沿着溪流弯曲延绵,地形本身有起落变化。
徽州民居的门楼是入口的标志,强调了其体量感及重要性。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门楼是建筑中重点装饰的部分,在大面积粉墙映衬下,产生强烈的印象。


门楼肇始于驱魔辟邪的“符镇”,进而发展成固定的石砖雕门楼。徽州门楼按形式分大体可分为三类:门罩式、牌楼式、八字门楼式。门罩式是其中最简洁的一种形式,位于门楣处,在徽州村落民居中广泛出现。牌楼式即门坊,等级较高,常见的如单间双柱三楼、三间四柱五楼、三间四柱三楼。八字门楼是门坊的一种变体,在平面形制上看,大门向内退进一段距离,形成“八”字形,象征该户为做官人家。门楼上多刻有精致的砖雕和石雕。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建筑的造型、功能、装饰,结合诸多方面自成一格。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鳞次栉比的建筑所折服,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彰显着徽州独有的气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8 12:36 , Processed in 0.07676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