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甲路村游玩记

[复制链接]

7

主题

7

帖子

2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16:1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甲路—徽饶古道要道上的古村。
历史上,由婺源古县治清华至饶州、浮梁景德镇有条徽饶古道,古道中船槽岭至梅岭20华里路段,因修筑良好,被称之为甲级道路。唐广明庚子(公元880年),歙县黄(篁)墩的张彻,迁此建村,因而成为婺源的张氏始祖。他干脆以“甲道”作为其氏族发展史之名,村名则俗称“甲路”,沿用至今。现全村约1400余人。

村落位于婺源县西北部的六山南麓,距县城47公里。源出金牛尖的一条清溪,流至村东头后,猛一转弯成了一个“几”字,甲路村,就位在这“几”字头上。由于村前水流弯曲,清清滢滢,故明代学者张聘夫诗有“萦村绕郭秀如脂,一带清光漫委蛇”之句。溪中有块大石,“石浮水面若印”,乡人称为“印墩浮虹”。张聘夫也写了《题印墩》诗一首:“虬龙宝盖压津流,翥凤腾空架石邱。泉乱春声铿部吹,山横幽影荡层楼。印金肘后应长系,竹叶樽前故自浮。会听渔讴归返照,过桥野色合悠悠。”

由于甲路村地处“徽饶通道”要津,所以村中的古街道,旧时兼作徽、饶两州的过境大路,南宋时就已形成“上下街连五里遥”的景象。历经数百载沧桑后,如今古街保存下来 1000多米,青石板铺筑的路面尚好。漫步古街,依然可以看出,街的两侧过去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店铺和商旅,繁华的情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街上的旧店铺大多改成了住宅,铺板门钉上了,楼上还挑出竹竿和杉槁,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裤。这是因为,一条新辟的公路从村落北侧穿过,两侧迅速兴起了新的商业和服务业。现在古街上,虽然有卸掉铺板重新开张的少数几家店铺,但多是在门槛里搭一张桌子,卖些针头线脑、油盐酱醋。老太太或小姑娘坐在摊子边上,做着家务,跟街上走过的乡邻们招呼,也有些年轻人,扎堆跟看摊的谈笑。这样的街景,倒也很有些亲和闲适的情趣。

在下街的街面上,有口“义井”。井栏用铁铸成圆圈,从井圈上的铭文得知,这口井是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村人集资开掘的。村人说,过去村里仁、义、礼、智、信五口井,而“义井”的水最为甘甜,还可以防病疗疾。

距义井不远,是一个丁字街口。街口原有过三座石牌坊,分别为“世芳坊”(旌表贡生张果)、“明经坊”(旌表贡生张环、举人张聘夫)和“文魁坊”(旌表举人张仲、亚魁张文辉)。现在,原址的痕迹还能辨认出来,旁边堆着旗杆石和雕刻莲花瓣的石柱础,仿佛在向过往行人诉说着村子过去的辉煌。从街口往北,是一条通往六山的直巷。巷里有一幢较大的古屋,曾是清代村人张之益倡立的义塾屋。古屋雕花青砖门头,前后两进,有花园和宽大的后院;后进是书塾,楼上设有课堂,楼梯宽且平缓,方便学童们安全上下;房子的右侧,是座客馆。现在,这幢古屋办着伞厂。甲路,制伞的历史应该不短,早在康熙甲戌年(1694年),甲路的油纸伞就已列入《婺源县志·货属篇》。这儿的伞用紫竹或苦竹作伞柄,用柿树油粘皮纸做伞面,上面精心勾画出花鸟、仕女和风景。在1936年的粤湘鄂赣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上和1943年的江西省农工产品展览会上,甲路伞名声远扬,时有民谣道:“景德镇瓷器甲路的伞”。在这条巷子的北端,贴近六山山麓处是俗称“丞相府”的“马廷鸾第”。马廷鸾,原是饶州乐平县人,因自幼家贫,而入赘于婺源甲道张姓。他是宋淳佑七年(1247年)的进士,历官中书、右丞相兼枢密院使。因贾似道当政,不能施展才华,辞官归乡。这座府第为马廷鸾第六子马端益所居(另五子还居乐平),也是马廷鸾归乡后的逸居之所。今存的府第,系明代修葺后留下的建筑,三进三开间,厅前有深沟天井。与府第一巷之隔的,是“马家花园”,园景早颓废,仅存花园中旧井一口。

从丁字街口向东是长街的中央地段,因有一河汊横过,所以这里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桥上有亭,亭中原设有供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牌位的神龛,神龛旁挂着“武穆题诗存古迹,留侯进履仰遗风”木联。桥始建于北宋中叶,历数百载圮,里人张文华孀妻俞氏命其子张杲果重造;随之不久桥亭遭火,村人张彦仪兄弟奉母命又造;至明万历初桥亭再次毁,张彦仪之孙张应庚又重修。这座桥虽然几经磨难,但岳飞却给它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花桥。那是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岳飞领兵征讨李成路经甲路。他见此地山清水秀风光绮丽,百姓宰猪担酒犒迎三军,顿生感慨,即兴吟下了“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争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的诗句。“花桥”一名也自此后流传至今。

过花桥,继续前行就是“龙川书院”所在。龙川书院,建于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本地人张氏捐资兴建,并割田购书,以教乡族子弟。元代硕儒胡云峰(即“文通”胡炳文)曾于此讲学、着书。今尚存的院舍,为元末修葺后遗留下来的建筑。书院正厅(也许是“明伦堂”)三开间,明间宽达7.60米,其檐柱、金柱均为梭柱,轮廓柔和且富有活力。梁架简朴,近于草架,正面骑门梁作月梁。梭柱和月梁,看上去朴实无华,其实需要很精的制作技术。有位到此考察后的古建筑研究专家曾说,这是一种古典的、清雅的、静穆的美,它的艺术品味远远高于那些“百工”、“千工”的精雕细刻。厅内的柱础,是雕成莲花形的木柱础,造型很饱满。龙川书院初建,正是宋神宗朝范仲淹倡议建书院之前不久,而且建筑规制又如此宏壮,想必其在当时应该是一所比较高层的书院。

虽然乡人对文运很看重,但总体说村子的科名并不甚盛,自宋至清,仅出了张延千(北宋雍熙二年)、张大亨(北宋元佑六年)、张循然(南宋乾道五年)、张文忠(明永乐十三年)、张作楫(明崇祯元年)、张贵良(清光绪三年)6位进士。另有一些读书人:明代的张聘夫,着作很多,有《郧雝集》、《事文义窥》、《史测》、《二史解颐》、《解颐续笔》、《解颐三笔》、《两汉禁脔》、《唐书管豹》、《破蟋蟀诗》等;张成叙,着有《四书讲义》、《尚书讲义》。清代有张翼先,着有《观书随笔》、《诗文集》、《批尔雅》;张其旌,着有《四书要旨》、《性理发微》、《一鉴斋诗》;张未堂,着有《诗经启蒙》、《周易阐微》、《历朝诗学正宗》;张成稷,着有《智愚铭》、《衔窝集》、《笃睦集》、《唐诗心镜大观》。还有两位女诗人,一位是张芸芳,着有《芸芳女士遗稿》;另一位是张婉仙,着有《倦绣吟》。此外,甲路还出过几位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自勉的名医。如明代张温,“精仲景医书,凡伤寒诸症,半剂即愈,人号为‘张半帖’。”清代张明征,“以世精岐黄业受太医院官。后归籍开馆,施药于金陵,四方踵至,应之不倦。尝日暮归,遇江右浮(梁)邑有无告者患痢疾于途,视之恻然,令仆负置其里,以药饵调摄之月余,体复后仍给资遣归,并不诘其为谁氏子也。邑人詹轸光(广西平乐知府)叙其行曰:‘视天下犹一家,救路人如骨肉’。着有《形症心法方书》行于世。”

自古以来,婺源“抬阁”以甲路名盛。抬阁,又称“抬角”,系民间游艺,原为农历正月初、三月三、四月八和秋醮时进行的文娱活动。抬阁形式,就是将俊俏儿童饰成生、旦、净、末、丑等古装戏剧人物造型,安置在分上、中、下三层的四方形阁子上(高者可达5米),由4至8名壮汉抬着巡游。阁上人物或坐、或站、或单腿悬空,组成一个个精彩画面,如《三结义》、《闹天宫》、《单刀赴会》、《打金枝》、《三岔口》、《拾玉镯》等。也有由单人抬着戏剧角色的。抬阁四周,有纸扎成的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巡游时,彩灯内燃点蜡烛,衬映穿着鲜艳服装的戏剧人物造型,远望煞似天仙下凡。抬阁上的人物虽不演不唱,但有鼓乐开路、锣钹断后,加之围观者的喧闹沸腾,亦热闹非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 23:29 , Processed in 0.41801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