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南] 冯家顶那“最后的土楼”

[复制链接]

91

主题

91

帖子

273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27 12:4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最出名的土楼当首推福建的龙岩永定和漳州靖南的土楼,黄山市最有名的土楼当属歙县的阳产土楼,而祁门县人气指数正在上升、名气正旺的土楼,毫无疑问,则应是箬坑乡的冯家顶土楼。
也许,在游客的潜意识里与印象之中,总认为皖南山区的古村落建筑,都是清一色的典型徽派建筑。不论是粉墙黛瓦马头墙,还是威仪万态的飞檐翘角之中所镶嵌的三雕,这些徽派建筑元素均别具韵味,成为皖南独有的特色,像西递、宏村、呈坎、唐模等,这些村舍虽布局不同,结构也不相似,但无一例外的是,它们几乎拥有着同样的徽派元素。不过,与这些古村落不同,祁门箬坑乡的冯家顶,其建筑体系虽也有徽派建筑的影子,却独具特色,满眼尽见高贵的皇家颜色——金色般的黄泥色。在仙寓山山脚下抬头仰望冯家顶(含老屋基),只见村落散居于半山腰上,贴山而建,整个村庄掩映在茂林修竹丛中,若隐若现,显得静谧而又美好。可冯家顶的美,并不仅仅是这些,最能抓住游人眼球的,是冯家顶的房屋建筑。它们既没有高高的马头墙,也没有飞檐翘角的门坊或是门楣,更看不到雕梁画栋等三雕装饰,整个村落除了偶有几幢是砖瓦房外,其余的民居都是一样的土墙屋,给人以原始部落之印象。关于冯家顶的土墙屋,潘彦靖先生在《冯家顶上土墼屋》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冯家顶的土墼屋,除了冬暖夏凉的特点外,细致观察,工艺精巧,墙体结实,墙面平正,不掉棱角,细腻的黄土中暗呈橙红色。远看,犹如绿树丛中隐红楼的工笔画。靠近它,似能够闻出一股紫砂土的芳香味。”可见,亲近土墙屋,比亲近水泥钢筋房更能亲近自然,因为前者能嗅到泥土的芬芳,这大概就是闻久了水泥钢筋味的城里人,超喜欢这些土不拉几的土墙屋的原因之一吧。
冯家顶位于祁门县箬坑乡与东至县交界处仙寓山之山顶上,海拔700多米,这里的原住民都是外迁而来的棚民。虽说算不上很古的村落,但至少也有一百多年的村史。他们的先辈原是为文堂村的陈氏望户开山、种地、护林的,住的是简陋的草棚,正像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吟的那样:“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种临时搭建的小草棚,又怎能抵挡住狂风暴雨的袭击?其中的艰难困苦也是可想而知的。解放后,他们翻了身,被就地安置,参加了土地革命,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山场田地,生活安定了下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生活,渐渐有了一些积蓄,一家家拆茅棚,建新房,想方设法改善居住条件。由于交通不便,建房成本高,砖瓦等建筑材料难以运到山顶,所以只好就地取材,用黄土垒墙,请来外地师傅当“技术顾问”,户户盖起了一幢幢土墙屋,再也不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啦,日子越过越亮堂。
这些原本供棚民居住的土墙屋,与山脚下那些粉墙黛瓦马头墙的砖瓦房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就象我们西乡人穿着自纺自染的老土布,不能与城里人穿着洋布制作的西装相媲美一样,简陋与豪华,土气与洋气,高下之分,一目了然,所以人们往往对后者倾慕不已,因而土墙屋受到了冷落,甚至遭到了被拆毁的厄运。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追求原始、野性、绿色有机、生态环保、原汁原味,甚至返璞归真,成为一种新时尚,这些土得掉渣而入不了法眼的弃物,却发生了华丽的逆转,成为人们寻找的至珍至宝,冯家顶的土墙屋由此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南京、上海、连云港等大城市零星的背包客开始涉足这里,青睐这里,通过网络晒图、转发,将高山村庄与繁华大都市互联互通拽在了一起,“冯家顶”声名远播,圈来了众多的粉丝,知名度与美誉度大大提高,终成黄山市百佳摄影点之一,山头旅游应运而生,沉寂几辈子的偏远高山开始热闹起来,常年车来人往,熙熙攘攘,涌进八方游客。那些幢曾被人们嗤之以鼻的土墙屋,成了游客心中倾慕已久的香饽饽,冯家顶也成了游客们心中向往的人间“仙境”,抑或是“天堂”,从此,冯家顶人的脸上洋溢着骄傲和自豪。可逐渐富裕起来的冯家顶人,还是耐不住寂寞,极其羡慕而倾情于山下那些现代、气派的高楼大厦,于是有人开始拆土墙屋,建水泥钢筋混泥土小洋房,一个原始古朴的山顶村落的建筑生态就这样被破坏,若按此趋势发展下去,甚至有被毁灭的危险,取而代之的将会是面目全非而焕然一新且极具现代风貌的“美丽乡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0 00:50 , Processed in 0.07888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