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南] 五龙山的面纱——厚重人文历史

[复制链接]

283

主题

283

帖子

84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4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11:13: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廻岭洞是廻岭的标志性建筑,长约十米、宽五米、高三米,是廻峰(1375米)和石屋山(1041米)之间的峡口。峡口宽不过三米,易守难攻,可谓兵家要地。在这座雄关锁钥上,朝婺源一侧上方嵌有青石匾额,镌刻“峡挹”二字。洞口里面,左壁的青石板上横书“南幹止峡”四字,字体古朴,笔力遒劲,令人赞叹。据说,“南幹”是风水学之说法,系指南幹龙脉,源出昆仑山——青海——大雪山南行——云南——贵州——广西——闽粤赣边区结“南岭”——江西——安徽——南京。洞里还嵌有碑刻,石碑上的内容基本上是昔日捐资修建廻岭洞过程的叙述,有“裔村”、“康熙五十二年”等字样,可惜大多斑驳迷离,风化严重,令人难以辨认。

    廻岭洞始建何年,由于我的浅陋无知和手头上的资料短缺,因此一时之间还无法获知详细。但从建筑的风格上来看,至少修建于明代时期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洞旁靠休宁一侧有还有一颗五谷树,有人说这棵树是安徽最古老的一颗五谷树,是明代从京城迁来的。五谷树,学名雪柳,别名过街柳、挂梁青,属木樨科。春天开花,夏天结果,叶形似榆钱,花开如飞雪。

    挂果时,一棵树上居然可以同时结出“稻、麦、粟、豆、玉米”五种果实,哪一种果实最丰硕,说明当年哪一种农作物就最丰收,如此神奇,确实让人匪夷所思,无法解释。在江湾镇的灵山上,我曾经看到过一棵,但树干树冠远没有廻岭的这棵粗大。
      廻岭洞是廻岭的标志性建筑,长约十米、宽五米、高三米,是廻峰(1375米)和石屋山(1041米)之间的峡口。峡口宽不过三米,易守难攻,可谓兵家要地。在这座雄关锁钥上,朝婺源一侧上方嵌有青石匾额,镌刻“峡挹”二字。洞口里面,左壁的青石板上横书“南幹止峡”四字,字体古朴,笔力遒劲,令人赞叹。据说,“南幹”是风水学之说法,系指南幹龙脉,源出昆仑山——青海——大雪山南行——云南——贵州——广西——闽粤赣边区结“南岭”——江西——安徽——南京。洞里还嵌有碑刻,石碑上的内容基本上是昔日捐资修建廻岭洞过程的叙述,有“裔村”、“康熙五十二年”等字样,可惜大多斑驳迷离,风化严重,令人难以辨认。





       五谷树来自何处?传说不一。但明代周晖《金陵琐事》中有如下记载:五谷树,“有二株,一在皇城内,一在报恩寺,不但结子如五谷,亦有如鱼蟹之形者。乃三宝太监西洋取来之物。”无独有偶,同属明时期的顾起元,在他的《客座赘语》卷一“花木条”中,也有关于五谷树的记录:“大内西华门里,内监传闻本相府中有五谷树,实生五谷,每生一种,则其年此种必大熟,云海外移至。金陵报恩寺亦有一株,今不知在何处。”清人周宝英有一首诗是这么描述五谷树的: 种自西洋来,佳名五谷树。但看树婆娑,便知丰欠岁。相对周宝英诗的简单叙述,清朝另外一位名叫叫陈文述的文人,则有感五谷树的神奇,也为五谷树作了一首感情充沛描述详细的七言律诗:楼船十万泰西回,此树曾随泊越来。移植远从鹦鹉地,扎根终傍凤凰台。种分萧寺双株老,花为丰年几度开。野史纷纷说三宝,貂镗亦自不凡才。这两首诗,虽然题材不同,表述各异,但对五谷树来源的认识却是相同的。由此可以推定,五谷树本不是我神州的原产物种,是当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的舶来品。      

      在洞口对面的婺源方向,还有一堵约二十多米长的石墙。石墙坐落,墙上长满了爬山虎。洞口和石墙之间的空地上,长着许多茂密的休宁矮竹。岭上风很大,都是从休宁那边过来的,站在洞口,便有凉飕飕的寒意。据汪吉祥老人介绍说,古人根据堪舆学认为,“大风吹不歇,吹得人丁灭”。廻岭洞四季大风不断,如果不设法化解,不仅会影响婺源这边村庄的人气,还会刮走村里的才气与财气。于是,为了村庄的长足发展,古人便不遗余力,历尽千辛万苦修建了这堵和廻岭关隘一样壮观、悠久的挡风墙。   

      堪舆学上的谶语我们可以不敢妄论,但位于五龙山下的婺源境内的诸多村庄,自古以来确实是才财并兼的。比如位于廻岭山下的裔村,不但诞生了有“江南二宝”美誉的汪藻,和礼部尚书汪泽民这样名重一时的大腕级人物,村中经济也十分繁荣发达。据说,当年的裔村不但有钱塘寺、净慈庵、汪帝庙、关帝庙、七层塔、文昌阁、崇本堂,还有上、下石桥,上、下水碓,上店下店,上门中门下门厅屋等繁复的建筑。而坐落在五龙山另一端的段莘村,也毫不逊色地产生了明朝南京兵部尚书汪应蛟和清朝著名的硕学通儒汪绂等这样的名人仕宦。虽然历史的段莘村由于建造电站已经消失,但这个又被称作“莘源”的明清时期婺北地区最大的村庄,据相关史书记载,也是地势平整,人烟稠密,店铺林立,市井繁华的。    在建造婺源最大的水电站时,整个段莘村全部搬迁,全村952户4241人,像天空的流星一样全部隐身于全县当时的三十多个乡镇。4357亩的水田, 1030亩的茶园,以及烙印着历史与记忆的村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葬身于烟波浩渺的碧波底下,蝶变成如今非常受到游客追逐热捧的“高山平湖”。据说当年刘伯温陪同朱元璋翻越五龙山时,曾观山势后叹息段莘村日后的变迁:五百年前小苏州,五百年后小沙洲。如今沧海桑田,当年栉比鳞次的繁华村落,竟果真出现了“万亩湖光一鉴开,轻舟鸥鹭竞相来”的水国……



     廻岭,是江西饶河的发源地,莲花顶上,还立江西省五大河流科学考察组当年勘察时留下的石碑。石碑的正面朝婺源方向,上书“饶河发源地,程宗锦,二OO七年三月”,反面是“莲花顶,东经118°01′29″,北纬29°34′19″,海拔高程为914.20米,江西省五大河流科学考察组”。据了解,历史上关于饶河源头的说法大多含糊不清或前后矛盾。如1984年《乐平县志》中“源出婺源县东北部的芙蓉岭”;1985年《江西省情汇要》中“源出婺源县的怀玉山区”;1989年《鄱阳县志》中“源于赣、皖边界的婺源县鄣公山南麓”;1993年《中国水系大辞典》中“源出赣、皖边界婺源县东北部海拔1469米的五龙山西南麓”;1993年《婺源县志》中“源出五龙山”;1999年《辞海》中“源出婺源县东北境”;2000年《万年县志》中“发源于皖赣边界的婺源县五龙山和大庾山”等。
      为确立五大河流的发源地,素有“江西当代徐霞客”之称的程宗锦,曾经担任江西五大河流考察组组长。他带领一群人,历经十余年,跋山涉水,精确测量,认真分析,一一得出权威的结论。小小的碑,看似普通,却凝聚了科学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立碑是对历史的负责,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如今,饶河源头已经厘清,总面积为346.6公顷的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也已于2013年12月26日获国家林业局专家评审会全票通过,建成后的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将是国内特有的蓝冠噪鹛野生种群的重要栖息地,将成为婺源又一重要的生态保护基地和对外展示大美风景的名片和窗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7 07:45 , Processed in 0.0741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