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婺源·虹关村,吊石岭古道徒步,高湖山游记

[复制链接]

200

主题

200

帖子

600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25 10:46: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ww011 于 2019-9-25 10:48 编辑

                                                                                                   

绵延百十公里的五龙山脉则成了横亘在婺源与徽州这个独立地理单元间的天然屏障。千百年来,古徽州人遇山凿石、过水搭桥,开凿了十多条跨越五龙山的古驿道,以通达徽州各邑。
在这些古道中,如果说经五城->过塔岭->进入婺源的“五岭古驿道”是徽婺之间人员往来的“官道”,那么,经徐源村->跨越吊石岭->白石坑/虹关的“吊石岭古道”,以及经樟前村->跨越浙岭->岭脚村->虹关村的“浙岭古道”,则是婺源人北上货运的主要通道。
“浙岭古道”,又名“徽饶古驿道”,北起休宁县板桥乡樟前村,南至婺源县浙源乡岭脚村,约10公里,因跨越浙岭而得名。古道始建于唐代,历代官府及当地徽商多次进行修葺,2015年,黄山市政府对古道及沿途亭庙古迹进行保护性修复,基本恢复了历史原貌。古驿道的一部分与公路重叠,徒步中可以随时搭汽车返回。“吊石岭古道”,自休宁县板桥乡徐源村起,翻越吊石岭,至婺源县沱川乡白石坑村,全程约7公里,路宽1.5-2米,均为青石路面,保存完好。吊石岭为休婺界岭,因一处两山夹一石景观而得名。岭头于两山夹持间,四条步道分赴东西南北,为古道最险峻地段。下图标记了“徐源村”,“分叉口”,“白石坑”,“岭脚村”,“虹关村”的地理位置,同时标记了古道,及海拔变化。
高湖山,
高湖寺、高湖书院
高湖山位于婺源北部沱川乡与浙源乡交界处,为婺源与休宁的界山,为婺源第二名山(第一为大鄣山)。最高峰“摩天顶”海拔1
116米,为婺源第四高峰
。旧
县志载:
“(因)山上有湖,六、七亩,四时不涸,故名”。
湖面位于“摩天顶”下约百米处,宋代诗人汪铭燕《题高湖山》云:“晴峦界断半边秋,雾锁山腰白浪浮。无数小峰时出没,湖光万顷点轻鸥”。据有关文献记载,民国时期尚有“满湖明月当天照”的景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湖面已缩至两三亩,近年,湖水已基本干涸,仅剩一片低洼的湖面遗址,以及湖心那枚喷涌了千万年泉水的石罅。高湖的水从何而来,传说是从湖心的石罅中喷涌而出。山坳至摩天顶的高度不满百米,按推理,靠此处的地下蓄水量是形成不了湖的,更不可能终年不涸。高湖里的水必然来自比这里地势更高的地下水,估计是比高湖山高500余米的大鄣山的岩泉从地脉中远道而来,水源才有这样丰富。高湖断水了,有人说是泉穴中原有一石笋被人破坏,这一说法似不可信。我想必是由于自然界的作用,随着岁月的推移,岩穴断裂有了新的缝隙,地下水改道下泄导致高湖断了水源,使高湖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令人不无遗憾。

“高湖山古道”为古时香客朝觐之路,以高湖山为中心,呈放射状通往山下婺源、休宁各村庄,并连接至徽州各地,是徽州古道中少有的“佛道”。
1. 出发徐源村
从虹关村开车翻越浙岭后,经过江西和安徽的分界碑后,直接抵达徐源村,全程10公里。遐想中,公路已在两山聚拢间走到尽头,一条青石古道连接着公路,穿过村庄,缘溪而上,向山谷中逶迤而去。
徐源村一直默默无名,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贫穷闭塞。然而这些年,它却声名鹊起,十分红火,每天都是游人如织,连《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大媒体也来竞相报道。促成发生这一变化的,只因为当地的特产,板桥泉水鱼。
因其水温低,即使是最热的暑季,也不超过20℃,因而鱼生长得慢,每年不超过一斤,活水鲜草养殖,自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古道宽1.5-2米,均由整齐平整的青石板铺成。相传这段古道为一徽商遗孀捐资修建,然而,查遍资料,却未获详情。
“十指尖尖白笋芽,肩挑祭盒手拎茶。坟前点了一炷香,哭得眼泪湿青衫”,剪下一缕青丝,铺就这条丈夫回家的路,或许只为修炼一段今生未尽的姻缘,换回来生的长相厮守。




从徐源村出发,古道穿行在一片茶园地里,淅淅沥沥的秋雨却不期而至。
路亭开间丈余,块石砌就,每块石砖凿刻平整,方正厚实,色泽青黑,虽布满尘土,却依然不失当年修建时的大气。因山谷狭窄、且雨雾笼罩,亭内昏暗,开启手机电筒后,方见石壁上内嵌一碑刻,题额“饮泉亭”、“光绪十六年八月古旦”(1891年)等字样。
雨渐止,继续前行,原先平缓的坡地已被拾阶而上的山岭所替代。山岭名为“吊石岭”,因山南一处两山夹一石的景观而得名。漫步在这石阶上,似乎总感觉,此山名既不雅也不吉利,千百年来,文人骚客路经此地,也未曾取个优雅响亮的名字,实为憾事。
此地为一处十字路口,四条青石山道分赴东西南北,在徽州古道中是绝无仅有的。往南,古道通往虹关,大约5公里路;往西,古道通向小沱,然后走观音岭古道,可以抵达沱川、理坑等地。往北,有古道通向高湖山和高湖禅寺。
前往小沱的古道,只保留了白石坑至小沱的一段,其余已改为水泥路,路况很好,小沱还有条公路通往查木坑。查木坑新修了条简易机耕路,可直通高湖山山顶。据说,小沱这段路沿途菜花不少,也是美艳惊人。

路边一块斑驳的石碑记载着前行的方向:“左边:上山往高湖山,下山往庄前;右边:平路往沱川,下岭往察关”,立碑人为高湖山的自公和尚。寡妇修路,和尚立碑,搁在当今,少不了一脸坏笑。而把时空回转到一两百年前,僧尼俗人,齐心善事,我们除了肃然起敬,只有敬畏先人。
5. 十八弯稍作休息,随后便向高湖寺方向开拔。这是一段横穿山腰的林荫匝道,路面比先前缩窄近半,尘土落叶已覆盖大部分路面,一些陡坡地段,已完全塌陷。幸有驴友及村民偶尔经过,还能显露出石板的痕迹。如果说“世间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那么世间的路,少有人走,也就没有了路,正如道家所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之本源,顺其自然而已。没有人走的路,让它消失在岁月的风尘中,也未必不是一个好的归宿,只是失落了当年那些前往高湖寺朝觐修行的香客们。
“十八弯”或许仅是佛家一个吉利数字,这段Z字型蹬道顺着山脊盘旋而上,何止十八弯,绝不亚于爬一栋百层高楼的楼梯。

迂回的山道被斑斓的秋叶簇拥着,虽是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卷,但山间大雾笼罩,五米不见人影,雨后潮湿的石板淹没在枯叶尘土、杂草青苔下,踩踏其上,形似探险。我们三步一叩五步一拜地攀行,倒成了前往高湖寺修行问道“香客”了。
6. 高湖寺经过近三小时的行程,终于到了千米之巅的高湖寺。几栋新旧不一的建筑静默在山峰下,周边约四五十亩平地。平地后枕摩天顶峰,左右各倚一座山脊,缓缓而落,仿佛一把巨大的“太师椅”。立于此处,极目远方,群山迤逦,远峰近壑,一览无余,“左狮右虎”,后祖前案,浑然天成,确是一处徽州传统意义上的“风水宝地”。

黄墙黑瓦的“高湖寺”在这处青山怀抱中尤为明显,只是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寺庙那样飞檐翘角、庄严肃穆,如果不是墙面的黄色、大门上方“白云古刹”的题额,它与山中一处民房毫无差异。其余的“杨令公庙”、土地庙、五贤祠等佛家建筑,也简陋至极,甚至不如一间路亭,完全没有当年信徒络绎、香火飘绕的盛况。
古刹依山而建,后连观音阁,右为书院遗址,院前正对“龙井”(泉水井)。
寺前为湖面遗址,“七亩湖光”最后收窄为水泥围成的一圈“莲花池”,却也经不住时光的漫漶,终将未能留住最后一滴湖水。
只有“通天窍”、狮子石,还有那个“皇陵正脉”的传说和白云古刹里那位老尼,依然坚守在这座人迹罕至的高山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4-29 23:54 , Processed in 0.39050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