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南] 婺源思溪延村导游词

[复制链接]

248

主题

248

帖子

744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1:10: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游客朋友:
现在我们要去的景点,是“儒商庄园”思溪。

【村口小溪边】思溪和延村是姐妹村,面前这条清凌凌的溪流,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玉带河。这条河从大山深处蜿蜒而来,在这村边弯来绕去,把整个村子划出了一条鱼的形状。八百年前,一个姓俞的人来到婺源寻找落户的地方,他登高看到这里的风水,连声叫“好”,说鱼、俞同音,这不正是我俞家人要寻找的理想乐土吗?于是就在这里安了家。后来又有江姓迁入,“江”“鱼”合居,更滋润了。果不其然,思溪村从此人烟骤集、愈来愈兴旺,并成了徽商的发祥之地。



【至通济桥】面前这座名为“通济桥”的廊桥,明代景泰年间由村人俞宗亨修建。“通济”有“四通八达、扶贫济困”之意,既有实用功能,又有美学功能,还体现了徽商“为天下人生财,济天下苍生”的理想。该桥长约22米,宽3.8米,桥廊亭为八开间,简洁、实用。
通济桥在建筑上也很有特色。河中桥墩砌成尖尖的船头形状,俗称“燕嘴”,利于分水,对放筏木排也很有帮助。燕嘴墩上竖着佛教经幢,俗称“如来佛柱”。此柱乃为镇水之石。桥东还有河神祠,供奉禹王神位。祠前原有一副楹联“二水对流彭公庙,一桥横托夏禹宫”,如今桥边的彭公庙已毁,楹联也不在了,只留下此桥,作为思溪历史的见证。
【下通济桥去振源堂途中】明清时期,思溪商人主要经营茶叶和木业。茶叶做的是出口生意,而木业主要面向江浙齐鲁和燕京。婺源木材,尤其是楠木,在全国首屈一指。北京颐和园、山东曲阜的孔庙,其栋梁之材大多出自思溪木商之手。在思溪木商中,特别要提到的是木商巨富江百万。江百万本名江兴,经商木业。由于朝廷赋税太重,生意难做。有位师爷给他出个主意:不如在漂流而下的木筏上插上一面“贡”字旗,直送京城。果然,所有官卡关隘,一见“贡”字旗都通畅放行,而且派遣官兵护送。就这样一直送到京城,成为建造“颐和园”的木料。江百万的“善举”感动了慈禧太后,特赐“望重乡闾”的匾额,并且下诏免除江百万的木商赋税,江百万木行自此名声大振。

【来到“三尺巷”】思溪村的巷子多,纵横交错,初来乍到的游客在巷子里来来往往,很容易迷了路。而这条巷子宽约一米,俗称“三尺巷”。请看,巷口护墙石的直角青石被削去一角,一是思溪村作兴在正月迎龙灯,迎龙灯时跑来跑去避免行人被锋利的墙角碰撞,造成伤害;二是藉此传达出思溪徽商讲究邻里和睦、相互谦让的遗风古韵。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吧。
【振源堂门口】眼前这所大宅,名为“振源堂”,就是当年木商所建,分前宅、后宅和偏院,据说原有一百扇门、三十六重天井。经数辈人之手,方成规模,是一座规模宏大、艺术精湛的带有官宅性质的豪宅大院。可惜前宅已经颓败,但观其门楼,亦可知当年气派之恢弘。后宅建于清嘉庆十七年,据宗谱所载,主人俞仲暄,弃儒经商,子孙繁庶,满门均有儒雅之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国土伦丧,俞仲暄悲愤不已,将此屋改名为“怀耻堂”,并决心将子孙培养成材,报效国家。果不其然,其孙俞士英,经营茶木两行富甲一方,朝庭授于三品中宪大夫的官衔,成为与徽商胡雪岩齐名的“红顶商人”,官府亲赠鎏金匾额《嘉惠士林》。其后人更一鸣惊人:俞希稷,毕业于清华大学,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留学,曾出任民国中南银行行长。俞希禹,留学英国格兰斯哥大学,曾担任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助手,后出任国立武汉大学的校长。
关于俞希稷,村人都有一个传说:在美国留学的名字叫阿旺,回国后,担任民国中南银行行长。在他任行长期间,他的母亲去世了,阿旺因公务繁忙没有回家,却坐了一架小型飞机来思溪了。飞机在村子上空盘旋几圈,抛出一条白色长幅,上书“母亲大人千古!”字样……


此宅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建于清朝盛期,其重楼华丽,斗室清幽。砖雕和木雕繁复精美,图案更别具匠心,雍容典雅。
请看,垂花柱式的门枋上,门罩两脊雕的是禳解火灾的鳌鱼,飞檐下坐斗雕的是蝴蝶和蝙蝠,而下则为麒麟、鲤鱼等等,都寄寓着最美好的祝愿。这些精美的砖雕在用料和制作上十分讲究,大致要经过“选、切、晒、碎、筛、淘、压、制、阴、烧”十道工序,烧出的砖色泽白亮,击之有声,断之无隙,然后再在上面精雕细刻,雕刻手法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以及工笔、抽象、写意等,是各显千秋。
【至厅堂】请看,这里有三步台阶,寓意为“步步高升”。思溪的房屋正厅都有天井,既是生活场所,又是会客的场所,所以有“明堂暗室”的说法——堂前要明亮(公众场所),而房间要幽暗(私密场所)。这厅堂的木雕也很有兴味。不知何种原因,主人对传说中的“八仙”情有独钟,到了尊崇极致的地步。请看这四扇隔窗,分别雕刻上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曹国舅、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行止各异,形象逼真,动态生动。而且刀法精湛,层次分明,充分体现出婺源工匠的非凡技艺。再看天井,青石板下面全是下水道,水在底下旋转两圈后排出去。值得一提的是,连青石板上的地漏也雕刻成铜钱状,可见思溪古代的徽商的良苦用心啊!
厅堂两壁的青瓷楹联也值得一提,“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百韵诗成明月夜,三礼人家菊花天”,好一个知书达理的徽商人家啊!
【去兴泰里“庆余”花园前】走在这条纵贯思溪村南北的思溪巷里,我们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领略到了思溪徽商发家致富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荣耀。眼前这片宏大的古宅,总的名称叫“兴泰里”。“兴泰里”是思溪俞氏家族自发成立起来的一支民间商旅机构,乾隆时又成了当地著名的大茶号,在江南有着很响的名声。兴泰里最盛时,仅在景德镇的浮梁、东流一带就拥有田地4000余顷,其田产之丰富、财力之雄厚、发家者之众多,为江南所罕见。“兴泰里”这三座连幢古屋,分别为三兄弟所拥有,大哥俞树瑾建有“继志堂”,二弟俞树瑛建有“承德堂”,三弟俞树玟建有“承志堂”。


【走进“继志堂”】继志堂又称“孝友兼隆厅”。大哥俞树瑾于乾隆三十二年(1768)间所建,已有250年的历史了。进门是门厅,上有斗拱挑檐。天井宽敞明亮,上覆明瓦遮雨。继志堂的木雕可谓是徽雕中的瑰宝。我们先看正厅横梁。横梁俗称月梁,又因形似冬瓜而叫冬瓜梁。月梁与瓜柱、雀替、斗拱紧密组合,壮美中见精巧。梁的中段一般都加雕饰。这栋梁雕的是“鲤鱼跳龙门”。月梁左侧横枋上雕饰戏文图案一一《三国演义》故事“孔明得姜维”。正房与厢房之间的“退步”门板上,一扇门板上雕刻一颗太阳,下面又雕刻两只山羊,寓意什么呢?对,三阳开泰。另一扇门板刻有一只獾,还刻有喜鹊,寓意又是什么呢?对,欢天喜地。值得一说的是,当年破四旧、扫除一切牛鬼蛇神的时候,许多人家价值连城的“三雕”惨遭破坏,而继志堂的主人却在一个晚上用黄泥把横梁上的木雕糊了起来,上面书写“毛主席万岁”的字样。当疯狂的“革命群众”手持利斧来到继志堂破四旧时,却被横梁上的五个大字震惊了。于是,珍贵的木雕“鲤鱼跳龙门”也就保存下来了。下面,请大家再看堂屋两厢房的隔扇门,束腰板上雕刻十二种花卉,更是争奇斗艳。我们农家有《十二月花名调》:“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蔷薇,五月石榴,六月莲子,七月菱角,八月桂花,九月金菊,十月芙蓉,十一仲冬无花草,霜打雪压腊梅香。”这十二名花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观赏的,她们其实都是迎客之花,在这里列队迎接各种客人的到来。


【到“承德堂”门前】“承德堂”是老二的宅邸,格式与“继志堂”相差无几。不过,这屋中的一椿轶闻却值得一提,此事与满清洋务派首领、军机大臣、闽浙总督左宗棠有关。
咸丰十一年,湘军左宗棠率清兵与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在此鏖战。左的行营就扎此宅第。当时左宗棠被困思溪,军饷无着,房屋主人余冠川卖去千亩良田予以资助,方解左宗棠之困,从此,二人结为知交,往来密切。仅书信就有百封之多。
【出“承德堂”到“百寿花厅”】各位游客,不知你们有否发觉,这“继志堂”,“承德堂”和“承志堂”,这三幢商宅的大门都朝北而开。按常识,房屋都应坐北朝南,大门向南。经查考,按风水五行:“商属金,南方属火,而火克金。”所以,商家门对南,不吉还破财。因此,思溪商家建屋不朝南,反朝北。


现在我们来到“百寿花厅”。这是三弟“承志堂”的偏房。之所以称其“百寿花厅”,是因为其门枋上雕刻着一百个不同形态的“寿”字。这一百个寿字堪称木雕艺术的精品,笔法简炼、老到,字体生动、丰盈,是徽雕艺术中的精品。
百寿图,其中包含着一个千年难解的谜底——大家可以数一数,十扇隔门的束腰板上,一共刻着多少寿字?对,96个,还有四个呢?请仔细找一找。是的,已经找到3个了,还有一个呢,你想都想不到,这整幢花厅在布局和结构上其实就是一个大写的“寿”字。这是香港凤凰卫视在这里拍摄节目时,通过直升机航拍才发现的。这个千年之谜竟然被香港的朋友不经易地破解了。


【路过水井】这是村中唯一的一口井。如果说思溪村整个布局尤如一条鱼,这口井就是鱼眼。架在思溪河上的通济桥、木桥还有龙河桥则是鱼的背鳍。当然,另有一说,思溪村型呈船型,这口水井就是插撑杆的杆眼,因此,全村只有一口水井,否则,井多了,船就漏了——村局就破坏了。
【至银库屋】徽商有一口号:“为天下人生财,济天下苍生”。这里就是徽商们专门为此而修造的藏银库房,他们将经商的盈余纳入银库,用于举办筑桥铺路、赈灾救灾,修建学堂和济助贫弱等公益事业。银库由宗族里选派作风正派、责任心强、不怕得罪人的人管理。银库四周墙面,全为厚实的护墙青石砌成,青石板长近3米,用于防盗,也有利于防潮。

【进“花颐轩”】在思溪,商宅大都称堂,唯有这栋老房子叫做“花颐轩”。花,即花甲之岁,颐,颐养天年——原来是徽商们专为族中老人所建的敬老院。老人们可以在花园里种树养花,亦可以在庭院内写字下棋,挺惬意的。你们看,这八把太师椅上,分别雕刻着“福禄寿禧”和“琴棋书画”的图案,既有良好祝福,又显示出格调的高雅。
花颐轩建于清雍正年间。创建人文魁公,字歧周,号醒人。壮游川广闽越,经营于商。晚筑轩斋园苑,悠闲养身。唯一之遗憾,就是名为“文魁”,却与功名无缘。所以,他在条桌上雕刻:“进京赶考”图和“三元及第”图,以此来寄托心愿。花颐轩,花颐轩,花甲颐年,乐在此轩。
【途经“七叶衍祥”】这幢古宅的主人,曾经得到道光皇帝的旌表,珍藏着慈禧太后赐赠的匾额“七叶衍祥”。据《婺源县志》记载“俞文炳妻程氏,思溪人。年九十,家中七代五世同堂。道光廿八年(1847),题请赐匾‘七叶衍祥’。” 如今,保存完好的“七叶衍祥”高悬在堂上。
过去思溪这种匾额和牌坊还不少,多半与女人有关。说起来,这每一块匾额、每座牌坊的后面,都包涵着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乾隆年间,有一汪姓女子嫁与商人为妻,16岁婚嫁,其夫于婚后第三天即出外经商,不料此一去却杳如黄鹤,一去不返。汪氏幸而怀孕,独自抚家育子,面对寒屋冷灯,她天天盼夫而归。这盼啊盼,双眼都盼瞎了,一年,二年,八年,十年……盼了整整三十一年,最后盼来的是乾隆皇帝的旌表节孝坊,皇帝亲书“冰雪为心”。徽商女人几十年独守空房,独自抚养子女、赡养公婆的义举,已经超越了人伦、爱情的范畴,是她们的坚韧、顽强和奉献精神,成就了徽商的辉煌与荣光。这就是古时徽州女人的命运,这也是多数思溪徽商女人的命运。象汪氏这样可怜的女人在思溪还有很多,仅康熙朝载入史册就有四人,她们分别为朝庭和官府彰表,什么“懿德千古”,“节孝流芳”、“松筠节操”,等等……
【敬序堂门前】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思溪著名的聊斋屋——敬序堂了。“敬序堂”因拍摄《聊斋》影视而闻名。“敬序堂”是思溪村较大的古民居,而且是保存最完美的商宅。敬序堂建于雍正年间。主人名叫俞文杰,又名继机,字锦三,是个茶商,也是个由举人而入贡的书生,还有着一个官衔“修撰佐侍郎”。
就是这个俞文杰,因为经商的关系,和《聊斋》的作者蒲松龄老先生交往很深。我们知道,《聊斋》这本书蒲松龄在世时并没有刻印,只有手稿传世,据说这手稿的第一读者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思溪才子俞文杰!他不但对《聊斋》入了迷,是日夜棒读,还亲自为《聊斋》写了《跋蒲留仙聊斋志异》和《又跋》两篇文字,而且他在建房时,按照《聊斋》的描述依葫芦画瓢,盖起了这座占地三亩的“敬序堂”(现存一亩多)。前几年,山东淄博蒲松龄纪念馆的一封来信称:“三百年前您的祖先和蒲松龄交谊深厚,三百年后,又是贵祖先和蒲老先生的宿缘使我们联系在一起……这真是一段文坛佳话啊!”世事就有那么奇怪——谁也没有想到,谁也难以料到,三百年之后,《聊斋》首部电视剧就在此屋开机拍摄。冥冥之中有许多的巧合,但象敬序堂这样绵延数百年的聊斋情结实在让人感慨万分!
【进入前院】“敬序堂”的大门也朝北,门前开阔,紧临玉带河。由于主人贡举出身,又有个“修撰佐侍郎”的官衔,自然比一般商宅优越。我们从山门进入,是前院。这是仿官厅的大门,水磨青砖砌筑,不加雕饰,乃“白衣秀才”也。这是前院。往西通向大花园,朝东可进入花厅。花厅门书“挹爽”,“挹”是吸取的意思,就是说,进入花厅,则吸取了爽意。迎面这道大门,称为“仪门”,俗称“中堂门”,只有尊贵显客来临,大门才会敞开,现在贵客来到,我代表主人欢迎各位进屋。
【走进屋内】敬序堂是清初最典型也最完整的民居,这宽敞的厅院、后堂,还有楼上的走马回廊,以及闺楼、客馆、花厅花园等等,精致、淡雅、古朴,十分符合蒲松龄笔下所描述的时代和意境,1987年,牛犇导演选择这里作为《聊斋》的拍摄基地,眼光是独到的。
【进内厅】内厅天井的上方是闺楼,楼上有“美人靠”。徽州女人嫁到婆家做了媳妇,丈夫不在家,更要守规矩。见到别的男人,不能正眼去看;别的男人到自己家里来了,要躲避。有什么地方让你躲呢?楼上,美人靠。楼下这边则有个花厅,下铺金砖青石,上覆斗拱藻井,是一处品茶诵读、吟诗作画的场所,同时也好给闺中小姐略解寂寞。请看后厅这副楹联“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不正是思溪闺中少女寂寞心情的真实写照吗?
再看这小小庭院,也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息。横枋上刻有棋琴书画图案,正中为游乐吟诗、品茗对弈、斗酒书画的雕刻,构图极为生动逼真、情趣盎然。两侧有两道饰有雨蓬的小门。左侧门楼,雕刻“别妻赶考”图,右侧门楼上雕刻“衣锦还乡”图,这代表了思溪人的追求,也是思溪延村的徽商能够成为儒商的一个原因。墙面葫芦形的龛上面再青砖上刻有“敬惜字纸”四字,是焚烧字纸的地方,由此看来,这里又是书房或家塾了。纵观敬序堂,我们不难看出以俞文杰为代表的思溪徽商胸襟与抱负、儒雅与高洁——亦儒亦商的儒商风范。
游客朋友,延村、思溪作为徽商古村落,流传至今的不仅是一幢幢别具特色的古民居,也不仅是一处处秀丽的山水风光,看延村、思溪,更使人体味到徽商创业的那份艰辛,以及由此而沉淀的历史文化印记。谢谢!






延村导游词


为什么说延村思溪是“儒商庄园”呢?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明清时期出了许多有文化的有钱的商人,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里保存着比较多、比较完整的商人建造的宅院。延村兴盛时期有103幢徽商民居,现在还保存着56幢,一个村子能保存这么多清代商人的民居,如今确实不多见。而且,延村经商的历史悠久。上世纪六十年代,延村造田,挖了一只四方形的陶质称砣,据专家考证,这只称砣是秦始皇时期的,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称砣,也是中国最早用于商业交换的度量衡工具。这个陶制秤砣现存在博物馆,它证明延村经商的历史差不多和中国商业史一样的绵长。

【进入延村】延村原名延川。后来在明代金姓迁入,取“绵延百世”之意,改村名为延村。现在的延村基本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全村56幢古民居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而且全是金姓家族所建。全是黛瓦粉墙、飞檐翘角石库门。你看,墙上那高低有致的小小洞窗,在整体布局和面与点的对比上,显示出很好的艺术效果。还有这风火山墙,因它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高低错落而形成的天际线,在蔚蓝的天际间,增添一种空间韵律的美。
延村的民居,因为都是徽商所建,所以比其它古村的民居规模更庞大,造型也更考究。住宅连着住宅,相扶相依,自然形成修长而幽深的小巷,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显得格外的幽远和静谧。而且这里所有的街巷,都是青石板铺墁,舒齐平整,许多来过延村的游客对此无不惊叹。
这个村子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全村没有一步台阶,也许是这里生意人的精心设计,没有台阶,则平坦无垠,意味着做人坦坦荡荡,做生意则一帆风顺。
【“余庆堂”拐弯处】这些古民居的外墙,上方多设小方窗,下方则是长条形射窗。通风和采光明显比不上今天房屋的大窗户,古人为什么作出这种抉择呢?因为这里山多田少,为了生存,古时延村思溪几乎是全民经商。村里只留下妇女、小孩和老人。为了人身的安全,所有房屋的外墙均配置这种小洞窗,一为防盗,二为防火,三防小人。倘若邻家发生火灾,只须棉絮浸水将窗洞一塞,就可以阻止火苗的蹿入了。
【至“余庆堂”门屋处】余庆堂是延村典型的徽派古民居,这幢民居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房屋老主人金文谏是个大茶商,早年在南京经商,是江宁商会会长。生有四个儿子,均有建树。乾隆初年,四个儿子在村中分别建起四幢房屋,形成村内最有名气的四家巷,“余庆堂”是其中之一,为次子金时秋所建。这个金时秋,十六岁就随父经商,他是商人也是读书人。
大门有围墙挡着,也保护了家居的私密性,一举两得。余庆堂的主人虽然有钱,但在封建社会,商人富而不贵,在长期的“强兵重家抑商”的制度下,商人地位最低。所以商宅不能像官邸王府那样建得宏大、豪华,大门还不能朝正南开。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商人们要建造理想的房屋只有斗智斗勇了。你们看,这余庆堂大门之外,有个院门,开在房屋的左角。大门还是朝南开,只不过我用围墙封起来,走偏门进屋,并不违禁。
同院门连接的小屋子,当地人称“门圈”,用来停放来客的坐轿。同时,也为了女眷进屋的方便——徽商规矩很严,女眷是不能从正厅堂前出入的,她们须得由门圈旁边这座后门拐进去。不过现在不同了,我们妇女可以挺起胸膛走正厅了——请,女士优先!
【至余庆堂大门前】我们过来看看商宅的门楼。门楼由“楼”和“罩”两部分组成,统称“门罩门楼”。上方的门罩重瓦铺盖,翘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也可以增加美感。飞檐下面的门枋雕刻着华丽精美寓意吉祥的锦文图案。你们看,那出榫上雕琢的雄狮是多么活泼生动、虎虎生威啊。接下来,我们来观察一下整个门面,是不是象一个字,大家先猜一猜。对,是商人的“商”字。门罩门楼组成“商”字的上部,青石门坊,是个“口”字,门坊外砌筑青砖,形成“门”字。整个就是一个完美的“商”字。商人地位不高,心里不服气,来这一招,足可显见延村商人的傲气和精明。商宅砖雕的精美,也可以称为一绝。砖雕艺术对提升民居的品味、表达房屋主人的追求与志趣,都起到了很好的承载作用。
【步入正厅】延村商宅,是以天井为中心构建的。这四方天井,是古民居的一大特色。其一,扩大了视野。你看,虽然高墙楼屋夹峙,但在绣楼之上,倚着美人靠,透过天井,山野春色尽收眼底。其二,天井采光特别柔和。因为天井所采光线不是直接天然的眩光,而为二次折射光,所以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其三,巧妙地解决了排水的难题。因为这里四周有高墙围护,雨水不能从前后的屋檐排出,所以在天井四周的屋檐上装置天沟,使雨水归于一处,然后顺着门后贴墙而置的水枧[jiǎn]流入天井下面的“明塘”,旋转一圈后,再排出户外。这叫“四水归堂”、“八方来气”,“明塘”用青石砌成古铜锁形状,则可以“锁住”财气,肥水不外流,也就是积财聚宝啊!商人很在意这个“四水归堂”,商人的风俗习惯也往往从吉利的方面考虑,比如扫地也有讲究,扫地必须从大门口往里扫,决不可以从里边往外扫。
好,现在让我们看看天井两侧厢房的格门吧!这格门下顶木槛,上顶楼沿,形状细长,像个苗条的淑女。所以称隔扇中间的条环板叫“束腰”,下面叫“裙板”,最下端叫“束脚”。上面的木雕更是形象、生动,左厢房锁腰板的“麒麟”喻意“麒麟送子”,“鹿”和“鹤”意谓“福禄寿喜”;二只山羊加天上的太阳就成为“三阳开泰”。前梁上雕刻的蝙蝠与海浪图文组合为“福如东海”,还有“寿比南山”,“天官赐福”、“双凤朝阳”等等。最有意思的,是每家每户都雕刻着老鼠的图形,为什么要雕刻老鼠的图案呢?据说是因为老鼠多子多孙;老鼠生肖排名第一,是当然的老大;还有老鼠会打洞搬米运粮,聚财有方。
再看厅堂。商人厅堂的陈设,几乎都是这样的模式——太师壁上悬匾额,下掛中堂画卷,内容多是“福、禄、寿、禧”一类寓意吉祥画,或者是山水画面,两边则为楹联。上首的案桌上摆放着长鸣钟、花瓶、玻璃镜,这叫“东瓶西镜”,谐音“东平西静”,或“平平静静”,对在外经商主人的美好祝愿和寄托相思之情。
【至后堂门槛边】后堂这道门槛特别高,是为了防止女眷走进中堂。过去的女人们都是三寸金莲,又穿着窄窄的裙子,这么高的门槛根本跨不过去。做了徽州的商人妇,委实挺可怜的,在家待候公公婆婆,还有幼弱的小孩,平日不要说出门走走,就连中堂都不得迈进一步。丈夫常年不在家,独守空房,年年岁岁都是如此。到老了,丈夫过世了,小孩长大也出外经商了,只留下老女人独对冷月孤灯。这就是延村徽商女人的命运啊!
【步入后堂】古宅前后都有天井。后天井置有水缸,叫“镇宅缸”,主要用于消防。余庆堂这口石缸可不同凡响,是用一整块黄麻石凿成。缸内盛的是天上的雨水,这缸水300年了,从来没换过,却依然清澈明净,雨天不满,大旱不干,无色无味,也不生虫子,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缸水还能预报天气——要下雨了,水则混浊;天放睛了,水则清净。为什么?至今还是一个谜。
【步出“余庆堂”】延村商人对家乡的公益事业非常热心,修桥铺路办教育,事事慷慨解囊。脚下这水沟工程就是他们完成的。延村水沟是暗沟,下面可是用了三层青石铺就。多少年来,村里的水沟可从来没有堵塞过,不能说不是个奇迹。
【来到笃经堂】这座连幢古屋叫“笃经堂”,是康熙年间延村大木商金大斯建造。一排三幢房屋,分给了三个儿子,按长序排列,小房在外,二房居中,大房藏内,而房屋亦由外至内,层层拔高。三幢房屋由一条过道贯通,过道处又搭了两所亭屋,设置窄窄的板凳。外客要见金大斯,须经三兄弟逐级禀报,客人只好坐在这窄板凳上等候。据说,俗语“坐冷板凳”由此而来。这金大斯读过书,所建的笃经堂就蕴涵着“笃守诚信”的意思,不过他的两个小儿子不争气,不爱读书,也不愿经商,金大斯无奈,就想了这么一个法子——你们不读书、不经商,就让你们在这屋子坐“冷板凳”!这位商人激励儿孙的办法,真是煞费苦心!
【训经堂门口】这幢古宅名叫“训经堂”。全村惟有这座房子坐东朝西,什么原因呢?原来,这幢房子的地基,正处在村中一个“火”字型的交叉路口,而且正对着村前的“火把山”,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在这里建房屋,会遭灭顶之灾,所以这块地基无人问津。后来在这里建屋的是清末有名的茶商,名叫金銮。这位金老板出身书香门第,思想开明,通晓洋务,懂得英法日多国语言,与当时南通实业家光绪状元张謇以及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首领多有来往。他的“鼎盛隆”品牌绿茶饮誉欧美,曾与茅台酒一道在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金銮从而一跃成为上海滩的茶界领袖。他不听邪说,回延村买下这块地皮,于民国初年建起了这幢“训经堂”。“训经堂”不同于其它徽派建筑,没有天井,厅堂的屏风门镶的是从法兰西进口的变色玻璃,配搭传统图案的木雕,中西合璧,别具风味。金銮一生,历经坎坷,他把自己对人生的品味用雕刻体现出来。你看屏风上雕刻的葡萄、水蜜桃、苦瓜、辣椒等等,葡萄是酸的,蜜桃是甜的,苦瓜味苦,辣椒辛辣,“酸甜苦辣”,这是主人难忘的人生四味啊!其实这些成功的商人,也经历过许多不为人知的挫折、坎坷……
【至水井】这口古井,有500年的历史了。它建于明代,最近的一次维修是在200年前的清道光年间。这是村中唯一的饮水井,建在这里,很有意味——你们看,它位于“火”字形巷口,又对着火把山,建这口井就是为了压住“火”啊!挺有讲究吧。
关于这口井,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相传早年有个乞丐来到村中,又病又饿又渴,昏倒此地,是村里人一匙水一口饭救活了他。老乞丐醒来,很为感动,用手中拐棍朝地上一戳,地里就涌出了一汪清泉。原来老乞丐就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这口井,很灵验,村里人说,就是有人不小心落井,也往往是有惊无险,从没人受过伤。所以当地人都说这口井是护佑村人的仙井!
【至“聪听堂”】“聪听堂”为徽商金嘉藻的祖先于乾隆年所建,至今仍显得古色古香。金嘉藻育有十子,所以有“金氏十家”的称谓。“金氏十家”不但人丁兴旺,而且个个是读书郎,亦儒亦官亦商,交往的多有儒学大家。至今,屋中仍保存清乾隆年“桐城派”首领,著名儒学大师姚鼎的墨迹匾额。
正由于其祖孙父辈都重视文化教育,金氏十家是人才辈出,涌现许多国家级教授、学者和科技精英。我国城建学科的创建人,著名的同济大学教授金经昌就出于此门。
堂前的这些木雕,多选用戏剧人物典故。两厢隔扇门上雕刻着《西厢记》关于“莺莺焚香拜月,张生隔扇窥玉”的故事,中间的锁腰上对衬雕刻着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四句诗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刻工细腻,形神兼备,十分逼真。说明延村徽商由于有了足够的财力,他们不仅要求住宅的舒适和实用,更追求其精致和美观,展示出徽商独特的审美情趣。
【至“明训堂”】现在我们来到最典型的徽商古宅——明训堂。这座三连幢古宅的主人叫金永俅,清道光年间,他在南京、宁波、广州等地经营茶叶,在江南先后创办九片茶庄,号称“九龙下海”。在广州,通过“十三行”直接和外国人做生意。金永俅很讲究道德文章,儒风代代相传。三个儿子全是儒生,个个经商,有的还有着五品官衔,他们说“通天下货,谋天下财,利天下人”,这才是婺源商人的气魄!
延村金氏家族曾经创造了儒商的辉煌,可是儒商的家庭、女人,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凄婉故事。这二楼之上,就有个才女,名叫金环秀,她的经历恰恰是徽州女人命运的一个缩影。走,去小姐的闺房看看。
【上二楼,金环秀闺房】
这张雕刻精美、古色古香的千金床,是金小姐当年所居。穿过这别致的洞门,便到了金小姐的梳妆房。据说,这位小姐不仅有着花容月貌,而且才华洋溢。她小时候便同思溪的表哥订了亲,俩人青梅竹马,很是要好。原定男方16岁时成婚,没想到,就在头年男方突然病重,为了冲喜,决定提前完婚,可就在婚前一天,表哥却一命呜呼!15岁的金小姐从此成为没有出嫁的寡妇。
在那样的年代,在这样的家庭中,寡妇是不能再嫁的。金小姐只能终日以泪洗面,以诗文抒发内心的痛苦和情感。由于哀伤过度,两年之后金小姐也随表哥仙逝。她的老师俞补之,闻听这噩耗非常伤感,便从金小姐诗文中节录遗句编成《留香小草》一书,以示纪念。其实,在延村这些封闭的高墙中,还有许多活着的金小姐,许多守着老屋的商人的妻子,她们用青春和泪水延续着儒商的辉煌。
游客朋友们,古老的延村,仿佛是一部让人读不倦的大书。透过古迹斑斑的高墙深院,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婺源徽商的基本脉络。但愿这个平和、恬静、优雅、美丽的村子,给你留下永远的印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4-28 06:27 , Processed in 0.07446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