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南] 虹关村—长人故里,徽墨名村

[复制链接]

342

主题

341

帖子

1023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10:19: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虹关村座落婺源第二高峰——高湖山南端,村庄背枕青山,面临清溪,整个村落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达到了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神美意境。


虹关村位于紫阳镇北部的浙源乡,历史上,它是从吴国进入“楚国”的第一道关,是为春秋吴楚的划疆之地。500年前的徽商往返于浙江沿海的宁波、杭州、安徽歙县、休宁到江西上饶、景德镇有一条名为“徽饶古道”的官道就从虹关经过,虹关村就是徽饶古道进入江西后最大的村落。因此有“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称。



虹关詹氏开基祖詹同,是黄隐公第二十一世裔孙。虹关原是方姓村落,又名方村段,在五代初期由方姓建村,虹关詹氏由附近宋村迁来。南宋建炎年间,住在宋村的詹同,是当时婺邑有名的堪舆家。他发现方村段是理想的建居宝地,举家从宋村迁入此地定居。詹同始建虹关村时便有祥瑞之兆,村名“虹关”,又名“虹瑞关”或“虹瑞湾”,就是取“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之祥瑞而定名。


明清时代,虹关是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清代《名墨谈丛》载“婺源墨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歙县、休宁造墨家,在徽墨中是一大派别”。村里的大街小巷多以墨业为名,所以虹关又有“徽墨名村”的美誉。只是在现在,大街小巷已不见造墨的盛景。但至今有许多著名墨师的宅第保存完好。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说说着长人故里有哪些特色吧!
山水龙脉

虹关聚天地之灵气,是徽州古村落的典范。虹关先祖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择地建村,根据风水理论,四兽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依山傍水,虹关是取正南偏东5°-6°,坐北朝南。左边青龙,似青龙蜿蜒环抱,护卫村宅。右边白虎,西边的山似虎卧俯柔顺。南边面水是朱雀,朝山平坦,空前广阔。浙源水(鸿溪)由东向西绕村而流,既方便村民生活用水,又优化人居环境,天人合一。

村宅后边北向是玄武,虹关称这座后山为"来龙",龙脉由五龙山逶迤而来,冈峦绵延几十里,经双峰而又缓和有力,山脉到大龙脑壳,然后起伏,而后自然停顿下来,形成一种气势,这就是玄武垂头。龙来十里,气高一丈,龙来百里,气高十丈。气正,则脉从中落而穴正,虹关来龙正气结聚在"玉堂仙吏"大厅屋和全村所有宅基地上,因此虹关一直兴旺发达,久盛不衰。虹关村人懂得藏风聚气,保护龙脉,至今还保留历史上几处护脉禁碑。
通津桥


通津桥是石筑单孔拱桥,长16米,宽4米,象一道彩虹横跨两岸。桥两侧及桥头台阶上均有石护栏,结构十分完美。“通津桥”始建于南宋中叶,后历朝历代曾加以修缮。

现在的通津桥,据《虹关詹氏宗谱》记载,是由村人詹元吉捐资,复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桥两面的龙门石上各有一方篆刻,朝村外的是“通津”,朝向村子的是“挹秀”。“津”,古义为“渡口”,意思是说经过这座桥可通往远方;“挹”,古义是“舀、捧”,站在桥上已经进入秀美的图画之中。古人在这里观景时曾写下“四面烟云绝顶下,一湾溪水斜阳中”的诗句。
看到那写满岁月沧桑的桥身,站在桥上瞬间就能把人带回到南宋中叶的那个年代,感受它的历史。
虹关古樟


村头溪畔,兀然屹立着一棵古樟,树龄有1000余年,树高26.1米,直径3.4米,冠幅达三亩,气势非凡。有云“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枝摇荡凌云烟”,被誉为“江南第一樟”。

这棵千年古樟,树干雄伟,需要好几个人手拉手合抱才能抱住。亭亭华盖有如一把擎起的大伞,形成遮天蔽日之势,人在树下显得非常单薄瘦弱,就好像是误闯巨人国的小人一样,看起来格外渺小和脆弱。古樟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千年过后,枝叶还是那么繁盛,可谓是老而弥坚,自强不息的虹关人都把这株树视作精神的象征,所以无论历史上出现过怎样的动乱和浩劫,都不曾有人把魔爪伸向它,它以自己的形式守卫着虹关,虹关人也以自己的方式护卫着它。
长人故居




长人故居是明代建筑,名为“玉映堂”。是世界第一长人詹世钗(小名詹五九)的诞生地,故称为“长人故居”。据《婺源县志》载:清道光年间(1821—1850),婺源虹关有一“长人之家”。父詹真重,身高八尺(约2.48米);老大世淦小名廷九,老二世钟小名进九,老三世钿小名寿九,老四世钗小名五九。其中寿九、五九兄弟二人,足大一尺三,身高竞有十尺三寸(约3.19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长人,比身高2.31米的美国芝加哥巨人桑迪·艾伦高出0.88米。兄弟二人先在上海徽州玉映堂墨铺,为制墨工人,弟五九后被英国人高薪聘请去英,入英国籍。《夜雨秋灯录》卷四“长人篇”、《拍案惊奇》、《今古奇观》等,对詹世钗均有详细记载。婺源博物馆现还保存长人的云鞋一双。

刚刚和大家介绍了几个虹关村的一些可游玩的景点,大家可能有疑问了,不是说虹关村是徽墨名村吗?那徽墨呢?别着急,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婺源制墨始于南唐,属于徽墨范畴。由于浙源盛产优质松树,明清时期,婺源的徽墨中心便转移到虹关、沱川、岭脚等,但婺源最著名的墨坊都集中在虹关。

而虹关村的兴起和民宅建设与徽墨的生产关系密切,婺源墨铺有一百多家,詹氏占了八十多家,詹氏发展到全盛时期,涌现出了大批有影响力的著名墨师,而这些墨师全部出自虹关村。随着墨业的快速发展,虹关人建造了大量的豪宅,有诗云:“山前山后植松篁,亦有田畴插绿秧。不是桃花流出洞,哪知此处墨研香。”描述的便是虹关制墨的场景。

周绍良著《清代名墨谈丛》(文物出版社1982 年版)载:“婺源墨铺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歙县、休宁造墨家,在徽墨中是一大派别。”明清两代,虹关墨商足踏京沪杭宁扬苏等地的墨业大市场,造就了如詹元秀、詹武龙、詹方寰、詹成圭、詹大有、詹子云等墨业名家,繁衍出世宝斋、八宝药墨、八百斤油、江汉朝宗等徽墨品牌。

虹关詹氏墨肆流传于全国各地,墨品有数百种之多,收藏徽墨的人不计其数。虹关村民中也有不少收藏家。今天走访村民,仍可看见他们世代珍藏的家传墨宝,大众墨、纪念墨、自制墨、药用墨、贡墨等品类不一而足,图案也丰富多样,以朱子家训、御赐金莲、龙门、虎溪三笑、壶中日月、松鹤遐龄等作为墨名,有的村民家中还保留着清代的墨模和烟炱,真是令人大饱眼福。


在虹关村内,还有不少制墨工具,而制墨人还传承着传统的古法制墨。古法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制烟、制胶、和料、压模、晾干、描金,这六部分的制作相当繁琐,所用器具较多。
下面是一些古法制墨所需用到的器具:


墨模

古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4 08:28 , Processed in 0.57395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