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介] 祁门——古城

[复制链接]

389

主题

389

帖子

116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16: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祁门古城,祁门县城,今设祁山镇。秦末,此地为鄱阳湖吴芮部将梅绢的封地,城西五公里处有梅绢城,故有“梅城”之称。唐永泰元年(765年)置祁门县,今县城即为当时县治所在地。该城位于阊江、金东河交汇处,四周有凤凰山、眉山、祁山等青山环绕。依山临水,景色秀丽。建于名万历甲辰年(1604年)的文峰塔耸于凤凰山上,登塔鸟瞰,祁城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城东平政、仁济两座古桥横跨阊江之上,风格古朴,景色迷人。明清时期有人赞阊水为“接岸桅墙白雾中”,可见当时水运的繁荣。城西隅有金粟庵,四周茂林修竹,溪水环绕,景致清幽,现在已成为居民新区,祁门来时筑城,呈圆形,周五里二百四十七步,明初城记。城内因阴阳家旨意布局,“田”字列街,“之”字导水,井布七星,桥入八卦。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筑石城,逶拖1060丈,城高2丈,大小城门9座。清咸丰十年,曾国藩踞城,太平军七次攻克县城,城垣破坏。解放后,对城镇街道进行大规模整修,利用旧城基建阊江路,改建中心北路、南路,成为商业长街,面貌一新。
祁城一直是祁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名人辈出。宋代有古仆射汪伯彦、文学家方岳,元有经学家汪克宽,明有医学家汪机、徐春南,清有大盐商、藏书家马曰琯、马曰璐。
祁门古城,今祁门县县城,设祁山镇。位于县境中部偏东,阊江、金东河交汇处,东临阊江(南河),西、北均倚小山,四周有凤凰山、眉山、祁山等青山环绕,面积2.8平方公里。
  秦末,此地为鄱阳令吴芮部将梅鋗的封地,县西十里建有梅鋗城,故祁城又有“梅城”之称。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

祁门县建县于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舆地纪胜》卷20徽州《县沿革》载:祁门县“因县东北有祁山,改为祁门县。”故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

宋筑城,呈圆形,周长五里二百四十七步。城内置4坊,东曰迎仙、南曰朝京、西曰望云、北曰通黟。后增为6坊。明初,城圮,惟存4门。市形因阴阳家旨意布局,“田”字列街,“之”字导水,井布七星,桥入八卦。嘉靖四十五年(1566),为防倭寇始筑石城。石城循石山岭,跨龙冈,绕朴墅,顺溪而上至何家坞与石山会,逶迤1060丈。城高2丈,水城3丈,地城2.2丈,宽视高缩7尺。城门大小9座,东为祈春,西为宝成,南为文昌,北为钟秀,东偏为上元,西北为阜安,西偏为水门,北折稍东为润泽,下为迎晖。垣垛1920个。城都废坊分4隅:北隅、西北隅、西隅、东隅。
  清初,城仍旧,城都置4图。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县吴嘉善奉旨修改外城263.69丈,内城250.4丈。改侯峰山城于称锤山冈。乾隆五十三年(1788),城墙东南段被洪水冲圮,知县谢兰修复。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攻城,西北段皆毁。咸丰十年,清大臣曾国藩踞县城,太平军7次攻克县城,城垣破坏,惟存东南段。同治七年(1868),洪水陡发,东南城楼堞垛,再次冲圮,仅存石基。
  民国初年,除民居错处多有改造,形势移易,市容依旧。民国24年(1935),屯景公路竣工,由东向西穿过县城,辟为马路街,县城范围不断扩大,城外三里街、秀墩街、外河街均属县城范围。民国36年,祁山镇辖文府、庄北、中正、新兴、桃西、秀墩、三里、凤华8保。县城交通不便,每天仅有屯溪至景德镇来往班车各一辆,货运还赖以阊江水道为主。吴桥头、马家X是主要水运码头。城外仁济街、三里街,城内中心街、左横街为商业区。儒学前有祁山小学、祁门初级中学。新兴路旁江西会馆戏台是唯一供外地剧团演出的场所。
金粟庵位于祁门县城西北隅,建于五代吴越凤历元年(913),古称重兴寺。宋宣和四年(1122)重建,方岳题匾,外院曰“重兴”,内院曰“角庵”。庵中有悟空禅师塔,内藏禅师真身。相传唐时西峰僧过此,以锡杖击地,遂为泉,后称卓锡泉。“文化大革命”中该庵荒废,1977年修复。

祁门县博物馆位于祁门县文峰南路文化中心大楼,建于1986年10月,是一座集库房、办公、展厅为一体三层综合性大楼,建筑面积970平方米,属综合性历史博物馆,1988年6月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1992年6月28日,祁门县编委(92)016号“关于成立祁门县博物馆的批复”正式下达,祁门县文物定理所也入此办公。1998年,因工作需要,祁门县博物馆与祁门县文物管理所合并,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为隶属县文化局的副科建制的全民文化事业单位。2006年12月,祁门县文化中心落成,县博物馆迁入办公。 [4]

阊江双桥祁门城东的阊江之上,相距仅250米左右,并立着两座古桥,上桥叫平政桥,下桥名仁济桥。阊江双桥也被人们称为阊江双虹,是祁门唯一入选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的古迹,书中描绘道:“风格古朴,质地坚凝。两桥横陈江上,宛如双虹垂地,光采四射。”
据考,双桥历史悠久,平政桥至少在南宋末年就有了,当时为梁式结构,后倾圮。明嘉靖29(1550)在旧址上重建为拱式,5孔,长78米,宽7米。民国24年(1935)建设慈张公路时改为公路桥,1974年,两侧增建人行道各1米。仁济桥于明嘉靖九年(1530)、一说明嘉靖十年(1532)主簿卢默捐俸倡建。为五拱石桥,桥长79.4米,宽各7米。两端有石级上下。两桥各有4个桥垛,桥垛上首象航船的船头,既美观大方又可有效减缓水流冲击。其造型、结构、风采基本相似,甚至连做桥的数千块桥石都象从一个模子里脱出来似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阊江为古代祁门南下经鄱阳湖通向吴楚的主要通道,当年双桥一带为县城码头所在,白天舟楫往来,商贾、行人熙熙攘攘,酒肆茶楼旗幡招展。入夜,则月色溶溶,双桥影影绰绰,倒映河中,波光粼粼,更是别有一番景象。正如同治《祁门县志》所说:“东门之外,长桥横亘,南北相望,石栏人影,倒写绿波;时乎绮旭初升,夕阳横照,烟水一泓,云岚万状;迤逦胜致,复不减宛陵道上也。”“双桥夜月”为祁门十二景之首,清代何雍有诗赞曰:“戍楼寂历仰祁东,天外疏云卷碧空。光耿林端飞一镜,影环沙际照双虹。几家灯火秋山下,接岸桅樯白露中,不惜倾樽歌夜饮,空明如坐水晶宫。”生动描绘这一美景。
由于时代的变迁,现在平政桥经过重修,加以钢筋水泥结构,成为一座公路桥,旧貌换新颜。仁济桥仍保持原貌,淡雅素朴,藤萝杂草爬满桥身,在巨大的桥垛上,甚至长出了枇杷等树木,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走在桥上,那古色古香的造型、斑驳的紫砂石板,无不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近年,在下桥不远处又建了一座公路桥,3桥并峙,更加蔚为壮观。

洪家大屋洪家大屋位于祁门县城东大街敦仁里,现存四组建筑,门牌编号分别为敦仁里8号、10号、12号、16号,东邻右横街,南邻敦仁里巷道,西邻中心路,北邻谭家大院,主体建筑均坐北朝南,建筑布局为二进二层式砖木结构,现存建筑整体上来看尚属完好,其平面布局构架,木作砖雕都独具匠心,立面造型整体性强,为典型的徽派建筑。
始建于清中期,为洪姓由择墅(洪村)迁入时所建,共有大小屋宇数十间,承恩堂居中、后有养心斋,左有承泽堂、思补斋,右有荆奕堂,笃素堂,三世大夫第,前设谷厂和又新书屋(现无存),洪家大屋是一组群体建筑,从现状来看,整体上趋于简朴,图案简洁,符合清初建筑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主人的审美情趣。
洪家大屋承泽堂前墙上的太平军题字,为墨笔直书。同治元年(1862)十一月初七日,太平军刘官芳部前营叶高义军经休宁绕黟县攻入祁门,直捣东大街敦仁里洪家大院,并在墙上留下墨书标语。今依稀可辩的有“粤东太平天国前营叶高……”等字。太平军题字系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又正式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家大屋于2004年1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原省保单位“太平军题字”合并,名称“洪家大屋”。
洪家大屋曾是湘军首脑曾国藩驻扎祁门时之老营所在。祁门地处安徽南端的崇山峻岭之中,险堑天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国藩驻扎祁门后,太平军与清军在祁门鏖战长达十年之久,并七次攻入祁门县城。咸丰年间,曾国藩多次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指挥清剿太平军的战斗,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
附:(一亩新筑)西厅系后来新建,正屋建成之后多余材料建设而成,“新筑”含有谦虚说法之意。

伟溪塔位于祁门县塔下村。建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为六边形五层砖塔,平面底层内径5.66米,高23.1米。塔内中空,每层六面均有券门、佛龛,塔顶用石块砌成六边形塔刹。塔层之间有砖檐,间以四层菱角犬牙。塔身内外镶嵌浮雕佛像砖400余块,每块上各有佛像三尊。一佛居中,方面大耳,面相端正,上体半袒,肌肤丰腴,双手合十,趺坐莲台,台下有须弥座。两侧各立佛一尊,形体较小,三佛背后均衬以佛光。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文峰塔位于祁门县城南凤凰山上,明万历32年(1604),由知县李希泌倡建。塔体呈六边形,5层砖石结构,高33.5米,底层直径7.3米,内有石阶盘旋而上,塔顶是铁制宝葫芦,塔檐悬有风铃。登上文峰塔,祁城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古人称为“塔峦高眺”,是梅城十二景之一。清同治间祁门县学教谕梅雍在《梅城十二景》诗中,有“掌翻二水低浮渌,眼瞥千峰送远青”之句。塔下山坳中,原有寺院,解放后拆毁。近年,又建起一禅院,重新燃起香火。正所谓“眺槛外风光,好山罗列,带水潆洄,此间鸡犬无哗,乘兴且登临,百尺高楼杯在手;论眼前形胜,古塔嶙峋,孤城崎峙,远望人烟稠密,得闲供啸傲,一钩新样月当头。”
文峰塔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修葺一新。

东皋塔
位于凫峰乡赤桥村东,明嘉靖间(1522——1566)方楷倡建。原为5层,万历间(1573——1620)增建为7层。底层面积10平方米,高50米,砖石结构,内有石级盘旋而上,巍峨弘丽,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宪伯坊
位于胥岭乡六都村口,高8.8米,宽7.16米,青石结构,为四柱五楼门楼式。正面上额刻“大宪伯”三字,下额刻“四川按察使程昌”,背面上下额分别刻有“缕衣”、“戊辰进士程昌”字样。此坊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贞一堂
位于渚口村中,建于明初,后毁于兵燹,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十四年落成。宣统二年(1910)复毁于元宵灯火,村人集资重修,新祠成于民国3年。分前、中、后3进,面积978.25平方米,有屋柱108根,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利济桥
位于历口,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后被山洪冲圮,曾4次修建,现存的5孔石拱桥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用青石砌成,长85米,宽8米,高11米,两端有石阶上下。桥东原建有观音庙,西有惜字炉,炉体为正方形,上下两层,底层为焚纸窑炉,炉顶榱椽甍瓦,檐角高挑,铃铎叮当,古色古香,“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71年建古溪公路时,改建公路桥。

牯牛降位于中国红茶之乡安徽省祁门县境内,距市中心屯溪126公里,距县城约55公里,总面积达6700多公顷,主峰海拔1728米。这里不仅保存着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自然生态系统,有“绿色自然博物馆”之称,而且自然景观古朴原始,集“雄、险、奇、幽、奥、野”于一身,“佛光”更是堪称牯牛降一绝。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牯牛降成为安徽第一个国家级的以森林生态类型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2004年2月又被国土资源部录入国家地质公园名录。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7%以上,空气清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绿色自然博物馆”“华东地区物种基因库”的称号。其中目前对外开放的有四个景区,祁门境内有三个,分别是牯牛降观音堂景区(4A)、祁门牯牛降九龙景区(3A)、祁门牯牛降历溪景区。 [5]

古戏台
明清时期徽派古建筑群,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国发[2006]19号)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计11处,其中闪里镇3处:坑口村“会源堂古戏台”、磻村“敦典堂古戏台”和“嘉会堂古戏台”。新安乡8处:珠琳村“馀庆堂古戏台”、洪家村“敦化堂古戏台”、上汪村“叙伦堂古戏台”、长滩村“和顺堂古戏台”、良禾村“顺本堂古戏台”、新安村“新安古戏台”、李坑村“大本堂古戏台”、叶源村“聚福堂古戏台”。祁门古戏台是徽派建筑的一朵奇葩,特别是明清以来各时期戏台均有遗存,是一部完整的徽州舞台史及实物例证。例如:余庆堂小戏台,位于新安乡珠林村,建于清同治八年,坐东朝西,戏台面积98.6平方米,看台面积38.12平方米。建筑工艺讲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府六县
“一府六县”是古徽州的一种建筑形式,它以徽州建制命名,即在一个大院里,除了一个府厅外,还没有六个县厅。所谓府厅,就是正厅,这种正厅建成官厅,上有楼。另有一个花厅,属县厅中的一种,是主人读书和会客的地方。无论府厅还是县厅,都配有天井通风采光,檐水采用徽州通常的做法,向中间会集,称做四水归堂,象征财通四方,福自天来。 “一府六县”在一宅之内,每个部分的设计或庄或谐,或幽或明,或丽或拙,或连或分,在静谧中勾托出动感,把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民俗意识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儒道思想自然地交融于诗情画意之中。清同治间进士倪望重宅第,为这种建筑形式,它位于渚口,建于清光绪十年,占地1600平方米。整个建筑包括1个正厅,7个小厅,2个花厅,自成单元,布局得体。府厅庄严肃穆,气势宏伟;县厅小巧玲珑,起居方便。另有花厅,幽静典雅,格调别致。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鋗遗迹
梅鋗城古县志一说距城西10里,一说距城西15里,即在今灯塔乡境内。秦末农民起义,番阳令部将梅鋗领兵助刘邦攻下南阳郡析(今河南省西峡县)、郦(今河南省南阳西北)二县,从入函谷关。项羽称王后,封梅鋗为列侯,领十万户。梅鋗封侯后,即在其封地建城,称梅鋗城,简称梅城、梅邑。
  梅鋗宅又称梅列侯宅,在祁山南麓。清《康熙徽州府志》记载:“梅列侯宅,在祁山,唐大历中,改为龙潭观。”后倾圮。宋乾德年间(963——968)邑人周继忠重建,改通元观,后以朝讳改洞元观。后来,灭道兴佛,改为东岳庙,明朝正德年间,庙又毁,改庙为祠,成为祭祀理学家朱熹的场所。
梅鋗墓又称梅列侯墓,在县城南郊1公里处。根据两汉列侯墓俗,梅鋗是卒于京师,归葬于封地祁门。清代《同治祁门县志》云:“列候梅鋗墓在邑南二里悟法寺后”。后墓冢逐渐荒废,悟法寺亦毁。
梅侯旧墅又称梅别墅,实际上是人们为纪念梅鋗而建造。清代嘉庆年间,祁山的梅鋗宅,早已毁废,祁门县城的一批文人儒士,出于对梅鋗的怀念,自愿募捐集资另外兴建房屋,命名为“梅侯旧墅”。《同治祁门县志》:“梅侯旧墅者,即今东山书院新辟之园也”。
经过千年岁月的冲刷,祁门有关梅鋗的古迹或已无存,或改变了模样,然而,祁门“梅城”的别称算是对他一种永久性的怀念。 [6]

湮没古迹
管公坛在县西历山。相传三国时,魏术士管辂曾学道于此。
  张村又称润田,在县西10里(今灯塔乡张村庇)。隋代,江西饶阳太守张宏弃官逸居古黟赤山镇(今祁山镇),唐永泰二年(766)祁门建县时,以张氏祖基为县治。张志和庐母墓于镇西之润田,并在此守制3年。村内有志和读书之室,室左有梅一株,称梅桩书舍。
  附:谢琎识时梅歌
  寇至人远避,寇退人复归。归来寻旧址,草芜迷荒基。哀哉住旁梅,清梦常相依。可怜岁寒心,能识存亡机。不欲染尘垢,先枯避时危。古今向太平,枯干生新枝。主人修废坠,古梅仍春辉。俗态分荣瘁,梅心无改移。如我耐寒友,头白不相违。梅花自奇绝,世事与古别。花下独徘徊,似听梅花说。不愿傍官驿,驿外尘飞多马迹;几番驿使自南来,南枝折尽花狼藉。不愿在深宫,蛾眉人去寿阳空;缤纷檐下花飞片,不上宫粧入草丛。不愿在西湖,旧日逋仙迹已芜;可惜暗香疏影处,迩来都是给樵苏。不愿近东阁,无人更管花开落,黄昏风雨锁朱门,和羹人伴归沙漠。但愿开向千岩窟,号虐冯陵任风雪。花香只绕处士庐,花飞不点征人骨。吟翁索笑痴更痴,谁似梅花能识时。始终不渝含酸味,去就长存调鼎资。广平铁石笔何在,生死与之深相知。
  祁门故址位于赤山镇西石山坞,原为张志和祖基。唐永泰元年,农民起义军方清在此建阊门县,翌年在此改建祁门县。大历五年(770),志和之子张衡上奏朝廷,赐还所居旧址,县治遂移于东(今祁山小学)。
  西峰寺在县西西峰山。相传唐光化三年(900),五台僧人清素飞锡杖卓立其颠,邑人郑传为建卓锡亭、西峰塔和寺院。吴王杨行密赐额“上元宝林禅院”,有屋百余楹。嘉庆十七年(1812)及道光十四年(1824)重建。后圮,遗有铜鼎、铁笛、锡杖。今塔基尚存,唐僧清素舍利骨在塔下。
  岳飞题壁记在县西40里东松岭。南宋绍兴元年(1131),岳飞奉旨率军从江阴出发,去江西波阳讨伐李成,途经祁门,夜憩东松庵,题记壁上,同治《祁门县志》称“碑尚存”,今不知所在。
附:岳王东松庵题壁记
  余自江阴军提兵起发,前赴饶郡与张招讨会合。崎岖山路,殆及千里,过祁门西约一舍余,当途有庵一所,问其僧,曰:“东松”,遂邀后军王团练并幕属随喜焉。观其基址,乃凿山开地,创立廊庑,三山环耸,势凌碧落,万木森郁,密掩烟甍,胜景潇洒,实为可爱。所恨不能款曲,进程遄速,他日殄灭盗贼,凯旋回归,复得至此,即当聊结善缘,以慰庵僧云。绍兴改元,仲春十有四日,河朔岳飞题。
  岳王井在五都X墅(今洪村)。南宋绍兴元年(1131),岳飞提兵过祁,饮马于此,后人呼为岳王井。
  东山书院位于城东眉山,旧为梅鋗别墅,后为东岳庙。明正德十六年(1521),徽州知府留志淑檄知县洪晰改建为东山书院。嘉靖九年(1530)更名环谷书院,嘉靖三十三年改名文公祠,万历四十四年(1616)邑人谢心元捐资重建,仍名东山书院。后经历任知县迭加修葺和增建,至清同治间已颇具规模,有建筑69间,中为风教堂,前为仰圣坊,后有养浩斋文公祠,左有立礼堂、兴诗堂、择善堂、味道堂、喻义堂、立诚堂、怀德堂、尚志堂,右有求仁堂、崇报祠。这些古式建筑,重檐赭柱,跃赤流丹,蔚为壮观。东山书院是半官半民性质的地方教育中心。书院内设董事会,有山长1人,负责全院事务。学长和首士各1人,分理学习和生活事宜,由山长选聘名师任教。入院生童视学力高下,分别学习高中级课程,与课生童常有百余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书院解体,翌年,院址改办县立高等小学堂。民国以后,先后倾圮。1972年在书院旧址建城关镇初级中学,1981年改为县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安徽省政协主席张凯帆题写“东山书院”门额,重建门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0 14:30 , Processed in 0.7425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