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行走皖南—历溪

[复制链接]

591

主题

570

帖子

1710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24 10:52: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溪村属今历口镇,在牯牛降山脚下,四周群山环抱,远离尘嚣。

村中王姓为王壁后裔,于宋朝迁此定基,聚族而居。历溪是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十分丰富的古村,古有历溪十二景。村中的古桥、古祠、古碑、古庙、古戏流传着许多古老而神秘的传说。

王氏宗祠'合一堂'为该村明代御医王典所建,该祠堂大门按圣济五凤楼形式建造,一对汉白玉抱石鼓为嘉庆皇帝所赐。

村中的古树林保留着诸多的千年古樟、白果、红楠、香枫等珍稀名贵树木,为徽州保存最好的古树林。”






读完这段已有了数,“合一堂”定是要去看的,古树林记得转一转,其他的古桥,碑、庙路过时留意一下。






穿过长廊入村,徽州人的村落讲究水口园林,这儿也不例外。

山是人丁,水是财。村口一池池塘,虽不如宏村、呈坎那么讲究(或许也有讲究,但没有导游介绍,没看出所以然也是可能),池塘正中堆着几块石头,形如蘑菇。






不远处是一座古桥—“舜溪桥”,横跨舜溪河上,为单孔石桥,建于明朝景泰五年(1454年),距今五百多年历史。

桥面宽阔,明清时期此桥为牯牛降主峰至安庆、池州方向的必经要道,原有石栏、石坊,因年久失修而毁,目前仅残存桥身。






在桥头尚存一块“历峰锁钥”匾,原依山建有一座二层的观音阁,后来在解放战争年代,毁于战火,现在仅存一座佛龛遗址。






站立桥上远眺,舜溪河沿着村边流淌,延至远山——牯牛降。

前面另有一座桥,停有车辆的,那是村中居民过河的桥。






准备进村,上了三五步台阶,看一侧的墙上有文字介绍:


“观音神像

在对面的羊鹅岭上,有一块身处在万绿丛中白得显眼的自然石,站在此处观看,尤如一尊观世音神像。”


回望村对面的山岭,不说不注意,经这么一说,仔细瞧瞧,确实象那么回事。一座白色的石头形如观音端坐在山腰,极醒目。

想来,村民从这儿进村,出村,都与“观音”照个面,一切行踪皆在她掌控之中,当不敢行坏事矣。

“拜见”过观音,正式入村,参观。


第一处是御医展览馆。

展览馆的前身是镇南祠,与舜溪桥大约在同一年代所建,迄今500多年。
  历溪村在明嘉靖年间出了一名赫赫有名的御医王琠,为弘扬王琠的医学成就,重修祠堂,将它改建为御医展览馆。





御医展览馆,倒是难得,在其他地方恐难碰到,进去参观一番。







中国,讲中医。御医,为皇帝一家看病,行的也是中医。

墙上一溜排的挂着中医的流派和发展,作个了解:


三世医学

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为自己的医学构建了三大基础,古人称之为“三世”,即《礼记曲礼》所说的“三世医学,一世者,从伏羲制九针到《黄帝针灸》成书;二世者,从黄帝与岐伯对话论医谈经到成书《素女脉决》;三世者,从神家尝百草到著成《神农本草经》此三世之著,乃祖国医学之根基。


扁鹊

据《史记》记載,扁鹊学医于长桑君,著《难经》一书。书中有八十ー难,其间于《内经》相比,已多有区别,尤其对“命门”与“三焦”的认识,各执一说。


伤寒学派

由于传统中医学多以师徒形式相传,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疾病的不断发展、变化,医者为解救当时历史时期和当地不同的疾疴之危,从《黄帝内经》中取其所需,辩证立法,著书立说,以致传后,逐渐成为派系。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三百,建安纪年以来,犹余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数,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辦证,为伤寒杂病论”,虽未能尽愈诸病,属可以见病之源。华佗读而善之曰:“此活人书也”。传后世之学,渐成“伤寒学派”。


寒凉派

宋金时代,生于河北河间的刘完素,后人称刘河间,他精探医经,究研运气之学,临床多有发现,运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来研究热病,提出了以寒凉之剂来治热病,逐渐形成了以河间为首的“寒凉派”。


易水派

金代张元素,二十七岁开始学医,以ニ十载的功力,精究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华氏中藏经》等医学巨作,以寒热虚实立论以脏症候病机为宗旨,用于临床,疗效甚高,曾为刘完素治愈了伤寒,声名大噪,渐而形成了“易水派“。


攻下学派

金代张从正,他精心究研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及河间之学,在临床上又有新的发现。他认为,凡病皆为邪,提出了“除病必先祛邪,祛邪以汗、吐、下三大法”。并提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外而入,或内而生,皆邪气也。”自此独创了以祛邪为主的“攻下学派”,至今尚有流传。


丹溪派

元代朱震亨,住丹溪,被后世称为“丹溪派”。受业于当时名医罗知悌,罗为刘完素再传弟子。


滋阴派

朱翁旁通张从正、李杲之学,他融先哲之理、汇诸家明医,在临床上多有发挥,认为疾病之来由,湿热相火者多矣,立“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为其学术思想,指出“治病不可用寒热以攻伐”,创立了以养阴为主的“滋阴派”。


温补学派

明朝薛己,苏州人,薛己乃中医世家,得父之真传,以外科著名,正德年间,曾被选为御医,当时医界承元代之风、重视降火者居多,更有医者以寒凉之剂攻伐生气,临味多有失误,薛氏对此时弊,大胆提出质疑,经潜心研究,结合大量的临床,根据《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指导思想,以脾胃为后天之本,证施治,以温补之剂用药,筑成一家之言。后学者甚广,致成“温补学派”。


温病学派

清代吴有性,江苏人,生于明朝末年。辛已年间山东、浙江、河北、河南等地疫病流行,患者基多,全家传染者不计其数,当时众多医家未能明辨其病机与治法,或有医者以仿寒治之,或妄用峻剂攻伐,以致攻补失序,更有医者因无理法可依而心惊胆怯,致使众多患者枉死于医家之手。

吴氏根据病情,大胆分析辨证,深究《黄帝内经》有关温病之理,认为当时之疾疴非伤寒、非风、非热、非暑、非湿,乃瘟疫之病,随立法制药,救世活人。著《瘟疫论》二卷,以至形成“温病学派”。


七大流派

至此,祖国医学历经数千年之久,各大医家以当时历史时期,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各抒己见,多所发挥,形成了“七大流派”,只金元时期,就有“四大家”争鸣,这些医家的出现让祖国医学的学术体系更加丰富多彩,为后世习医者创造了医学财富,莫定了中华传统医学伟大而神圣的基业。

中医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名家辈出,圣贤成集,学术流派,精彩纷呈,然最能体现中医思想精髓,融会且通中医理论,并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治疗技术的廖若晨星,代表人物当首推唐代大医孙思邈和明代医家张介宾。


孙思邈

唐朝初年,自号“真人”。

精通医理,深究《内》、《难》二经,《易》、《内》合参,以《易经》之变和《内经》之理究研医学,指出“不知易无可以言大医”。他广收各家之长而不苟同各家之说。以宏观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治病必求于本的辩证观,提出了中医辨证必以五脏六腑为纲的指导思想,把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证归属于五脏六脑证。因为寒热、虚实、表里皆归阴阳分属,而不是致病之根本。

他还明确指出了《易经》之变和《内经》之理的密切关系,以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点,把传统中医学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实为发前人所未至,創后人之先学。

著《干金方》,《千金翼方》,为我国最早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从理论基础到临床各科的理、法、方、药齐备。书中各卷既有典籍资料,有民间验方,可谓是雅俗共赏,缓急相依,时至今日仍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孙氏医德高尚,治医甚严,崇大医精诚者,必以大慈侧隐之心,强调为医者“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为后世之学树立标榜,被后世为“药王”。


张介宾

明代医家张介宾,字会卿、景岳,别号“通一子”。

他对百家之学穷究博览,通晓《易》、《内》二经、天文、地理乃至兵法。精研《内经》30余载,集百家之学而多有发挥,著《类经》、《景岳全书》流芳后世。

他对方阵的研究发明和创造,以及在杂症、妇科、儿科等方面独具一格的辨识,以至为后代医家所称道。

他提出的“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无所不病”的医学观点,指出气对人体生命、生存、生活、健康的重要意义和“气生百病”的理论观点。确定“气乃百病化生之源”的理论基础,突出了中医学的精隨,是对内经理论的延伸和创新。


新安医学

祁门一新安医学发源地,历史上名医辈出,良医代代相承,延绵至今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涌现出了许多新安御医、名医。留下许多著名医书、动人传说。形成了在中华医学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光辉灿烂的医学文化。


御医制度

御医制度: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要想成为一名御医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必须先报名通过考试,还要有一个六品以上的官员推荐。

由于名额有限,即使考试被录取,也要等到太医院的上一批学员毕业才能进去;进去后要读3年书,每年考核两次,考核通不过者留级。

3年考核都合格,礼部来考一次,通过了,就成为太医院的医生。

医生做久了,如果院士有空缺,就可以会考补缺,从而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御医。


御医之乡

从进入太医院到成为御医,不是普通的医生,每天面对的也不是普通病人,而是皇上、太后、皇子、后妃等显赫之人,每天犹如走钢丝,常常命悬一线。

经查证,明清时期的祁门县御医就有21位,是名副其实的“御医之乡”。


展览馆里还有形如这样的中药柜子。






就连大殿之内的楹联上也是以药材为对。

上联是:“生地熟地当归方寸地”






下联是“杏仁桃仁独活世间人”。






四水归明堂,中间天井里种的也是各味中药,有认识的,不认识的,好在都贴心地插块木牌。

“两面针”,学习一下,“行气止痛,活血散瘀”。






出了御医展览馆,原准备继续沿参观线路游览,也不知是出了展馆转了向,还是其他原因,走迷了,一时没见到导览指示,在村子里一头瞎撞。

于是,碰到了历溪的“老冯”。

在《说走就走(三)》人物篇中已做过介绍,不再次赘述,这一程往下,直至出村,都有老冯带着一路指引,原先入村时没有导游,这会儿格外厚爱似的,多了个“超级导游”。

老冯带领的第一程便是村里现存最老的一座老宅子:王家古宅。

元未明初时期建筑,古朴雄浑。建筑规制上承宋元,下启明清。斑驳的墙壁刻着岁月,已久矣。






离开古宅在村里左绕右转之后,直奔祠堂。





这便是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合一堂”:


王氏宗祠“合一堂”为该村明代御医王琠所建,该祠堂大门按圣济五凤楼形式建造,一对汉白玉抱石鼓为嘉靖皇帝所赐。


村里人有趣,如此瞩目的“合一堂”前成了小小的集市场,摆着长凳,在这儿聚集闲聊,摊开案板摆着肉,还招呼我们带点肉回去,可是正宗的黑猪肉。

不急买肉,先欣赏一下祠堂再说。


五凤楼,虽不多见,但也应该不陌生了,查济的“光裕堂”便是,之前发过的徽州建筑之“黑白”中也写过“五凤楼”。


牌楼即门坊,有垂莲花式、字匾式、四柱牌楼式多种,其中三间四柱的贴墙牌楼有三层、五层不等,五层门楼又称为“五凤楼”。

屋顶轮廓线呈鸟翼般展开,称为翼角。五凤楼共有10个翼角,且成五对展翅,就象五对欲飞的凤凰,故称之为五凤楼。

五凤楼这种建筑形式,始于唐,由于建造难度大,耗费金钱,宋以后极其少见。徽州人为了寻求建筑的巍峨气势,不惜工本,建造五凤楼。但不再有楼,只存顶。

五凤楼是皇家宫殿的建造形式,一般百姓之家不允许建造。故尔徽州五凤楼大都建造宗祠时,作为祠堂的仪门,既增加祠堂的威仪,又寄寓宗族人才辈出的深义。


远视,看这尊显皇家威严五凤楼的气势,再走近,看汉白玉抱石鼓。





据说是在北京选好石材,刻好之后运过来,嘉靖皇帝爷的嘉奖。





不说材质,单看刻工,精致,细巧,一边是哮天犬。





另一边是三狮舞绣球。





未进祠堂,已有疑问,王琠因何得此褒奖?






答案尽在石雕的图案中。






左右各一个石础,雕的是童男与童女。







再看正门下石础上雕的团案,中间一个铜板形状的金环,两边如祥云状的是叶子,名为“断金草”。

这便是由来。


历溪村奇花异草丰富,“草药多”是历溪村的一大特色。丰富的草药资源孕育了历溪村世代名医。

传说王琠于明嘉靖年间游医京师,以家乡独有的断金草解除了太子金项圈箍颈之痛,救活太子,被封为御医,赐直圣济殿事加授登仕郎“合一堂内有遗容”。王琠不愿在京,向皇帝请求告老还乡,并同意他回乡建座圣济殿样式的宗祠。

嘉靖皇帝念其有功,恩准他的请求,并赐一对汉白玉抱鼓石,以显其贵,敕建“合一堂”。






祠堂内还另悬有一块乾隆爷题的匾,“恩膏三沐”,钦赐文林郎王程先。





整座建筑仿皇宮式样建造。

宗祠前后共三进,大殿由120根柱子托起。但说来,除了门上悬的圣旨匾额和门口的一对汉白玉抱石鼓,祠堂内的木雕倒是稀疏平常。或许跟其他显赫的村子相比,论官位财力,行医仍是清贫。






出了祠堂向后山的方向走去,老冯说带你们看一棵“神树”。

这是历溪村最大的一棵古香樟,根植于五代后期,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村落里最年长的“族人”,故又名“万寿樟”。






胸径2.2米,需5—6个人才能合抱,树冠覆盖有300多平方米,且枝丫伸展造型独特,形似佛掌,故又名“佛掌香樟”,当地村民又俗称为“五指樟”。





树枝展开,与手掌太像了,且巨大无比,想着若是一掌拍下来得有多惊天动地。那周星驰的《功夫》中最后的如来神掌莫不是看到这棵树产生的灵感?

原只是玩笑般问老冯,老冯煞有其事地说,周星驰不曾来过,但香港的女影星的确来拍过电影,应是二十年前左右了,因为当时他女儿还小,抱在手上,长得可爱,有被认作干女儿这一档子事呢。







还有一些其他奇特的树,略提一两笔。象这个长在树中间的竹子,有趣的很呢。







说说笑笑间,离了香樟树,继续向前。




似乎这片林子很乱,与一路过来打理整齐的景点略显突兀。

“为何?”

“这片是神秘十三户。”




老冯说起了原委:

村子老人说,这里原有一座帝王庙,周围葬着历溪十三个大户的祖坟,故得其名。





不知是冥冥中帝王显圣,还是十三个历溪老祖威摄,凡动了这里一草一木或一石一土者,轻者四肢麻木,身体乏力;重者神志不清,以致郁郁而终。反之,常来此培土浇水、虔诚膜拜者,无不体健神爽,家和业旺。





看我一脸狐疑的表情,老冯说:“也有村里人不信这个邪,砍了树枝回去烧柴,第二天就摔了骨折,休养了几个月才好,之后,村里人就再不轻易动这里的一树一枝了。”

果然,看到一边的茶田上,从“十三户”里蔓长的枝条遮挡了太阳,村里人任由之,不再修剪,真不成,就让了“他们”,另辟茶田。




写到这儿时,想起白石岭的小舒说大房二房无后,也是祖宗应验之类的事。若不是亲眼看到这片杂乱的“十三户”,蔓长的树杈不敢修剪,若不是村里人吃了亏,又怎么会相信有这些事情呢。

可能有人用科学的理论加以解释,说是心理暗示,也许吧。

大自然,又有多少未解之迷,又何愁多这一个呢。

—面对自然的神奇和力量,时刻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继续向前是一片千米古树林。

历溪地处历溪峡谷出口处,山风很大,古代村人为了防止峡谷大风冲散村中的财气,特地在村子北面谷地种树,营造林木以挡山风,至今树林绵延千米,蔚为壮观。




据称这里是华东地区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古水口林。

林中有银杏、红楠、香樟、苦槠等名贵树种,中草药更是比比皆是,许多珍稀动物也时有出没。

其中有一棵“苦楮”树,已有三百多年树龄,需三人合抱。苦楮果实的淀粉可制成“豆腐”类,俗称“苦楮豆腐”,味道鲜美。(在白际的新屋水口古树林里也遇到过。)




老冯一边走在古树林,一边说着这里拍过的电影,有《祈福》、《一江春水向东流》、《南方女人》等,惋惜的说曾经有拍摄电影搭建的木屋,时间久了,没人打理维修,都没了。





想起南屏村,拍了《菊豆》之后,电影中的道具都留存了下来,完好地保存在祠堂里展示,成为旅游的一部分。

这样说来,确实可惜了点。




但或许,在古树林,保持这样古朴的自然气息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就象这长长的藤蔓垂下来,不是有人刻意而为,似乎可以借着这样的藤一直攀爬到高高的树梢上呢。

问老冯,“有人这样爬吗?”

“当然有,一直爬到树梢上,还不止一人呢?”

随即又与我开玩笑地说:“你要不要也试试?”

试?不敢呢,倒是想起《树上的男爵》,男爵可以顺藤上树了。




再往前还有悬棺,峡谷,戒碑等 ,原想着继续,却突然落起雨来,都没带伞,留点念头下次再来,回吧。

——离开千米树林时,有一棵树干如豹纹样,记得老冯说,这棵树很是珍贵,当时没记下来树的名字,楠木的一种吗?




沿着水街往村外走。

一条源自牯牛降的舜溪河,贯穿于村子的首尾。

有不少村子皆有这样的水街,印象深的是唐模,还有灵山水街。






水街犹如主干道一般,触角般的小巷延伸至村里。






溪边有村民洗菜,不管有没有自来水,到溪边洗衣洗菜,已成为一种习惯。






门头上写着“清朗”,是水街当中休息的小亭子。





一路过来,看舜溪河里的石头大且奇,举一例吧,这块“青蛙石”,石块两边各有一个对称的圆洞,洞中蓄满清水,远远望去恰似如鼓的蛙眼,形似蛙头,当地村民称之为“仙蛙”。






再一路攀登到牯牛降主峰,看晚霞,云海。






山顶另有一番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30 10:37 , Processed in 0.81412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