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丞相状元坊,“卖笏”槐塘村

[复制链接]

2038

主题

2046

帖子

750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 10:3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徽州民谚:“官无后代福,槐塘卖朝笏”。



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始自秦汉,作为指画及记事之用,因以玉制作而称“圭”。秦汉后逐渐演变,依官阶大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手执朝笏则成为一种对皇帝尊敬的礼仪,直到清代才被废止。

在歙县的槐塘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昔日一个肩挑小贩来到槐塘,走街串巷,摇着拨浪鼓用梨膏糖、针线与村民换鸭毛和破铜烂铁,经过一农舍时见一老妇正在用一物搅拌猪食,凭着见多识广感觉非寻常之物,于是用几块糖和几支针线换了去,用水清洗后发现,竟是一块象牙朝笏。

自此,徽州便有“官无后代福,槐塘卖朝笏”的民谚,也有说成“槐塘卖朝笏,不知来历”的——念叨的,其实就是那些不争气的“富二代”和“官二代”,糟蹋了祖上传下来的业绩。

呵呵,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的古村落,自然得去看看的啦。

从雄村回歙县老城,Y.E、M.M打道回府回屯溪了。于是自己去,县汽车站对面4路公交车可去到郑村、棠樾,而槐塘在棠樾的北面,据说距棠樾也就1公里。可是4路公交车的班次实在太少,左等右等不来,最后30元包了一辆在旁边不停兜客的三轮摩托车,先往槐塘,再往郑村。



功名“红牌楼”,丞相状元坊

槐塘在歙县老城西面,大约8、9公里,正在修路,一路颠簸,三轮摩托车转进村里的水泥村道后,首先看见的就是村口立着的一座石牌坊。司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红牌楼”。

牌坊旁杂草丛生显得很荒凉,看上去也远没有雄村四柱冲天式的牌坊来得气势,型制颇为罕见,如果不是中间正脊上立着的一座宝顶,很有点貌不出众的模样。但是,它却是徽州最古老的牌坊——始建于南宋末年(1275-1276年),所旌表的是南宋宝祐年间丞相程元凤,以及南宋景定年间状元程杨祖、工部侍郎程元岳和直秘阁学士程念祖。

“一门四杰”的丞相状元坊,古徽州的第一座功名坊,槐塘的故事似乎都出自于它了——徽州史志有记,“新安多大族,以程为最,而槐塘尤显。”宋代的槐塘,正是一个以程氏家族为主的古村落。

传说当时村里有一个名叫槐山的学子进京赶考,考上进士后在村里一长方形的水塘边种下一棵槐树,以示荣耀,从此村里便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家中有人科考入仕,都要在塘边栽上一棵槐树。由于程氏多由读书取仕途经,出了许多朝廷显宦,所以这水塘旁也遍植古槐,“槐塘”也因此得名。

宋代无疑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逐渐趋于成熟的时期,它消除了从汉到唐以来门第阀阅对官吏来源的操纵和影响,实行“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使一些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有说实行科举制以来,槐塘先后出过31名进士,举人更多,而入仕为官的则不计其数——其中最知名的,就是这座牌坊所旌表的程元凤。

程元凤字申甫,出身于书香人家,自幼嗜学,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奉诏赴京应试,考中进士,历任太学博士、宗学博士、秘书丞、著作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宝祐四年(1256年)迁参知政事,进右丞相兼枢密使,因提出“进贤、爱民、备边、守法、谨微,审令”十二字施政纲领,而深得理宗信任,加封为新安郡公。咸淳初年(1265年)度宗继位,进少保,再进右丞相兼枢密使,三年后拜少傅,进封吉国公。但是由于程元凤不愿与奸相贾似道为伍,遂于咸淳四年(1268年)辞官回家,归隐黄山——如今黄山九龙瀑的“丞相源”,即由此得名。

牌坊上所旌表的“状元”是程元凤的从侄程扬祖,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他以太学上舍胄子试第一考中“释褐状元”——何谓“释褐”?有说始自宋代王安石变法,科举考中进士还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要做官,还得再经过吏部的“释褐试”,只有通过了方可脱下布衣穿上官服,即为“释褐”。不过从太学上舍登第的则可立即“引见释褐”直接授官。显然这程扬祖是以太学上舍考中状元的,也就是民间所俗称的“御赐状元”。

家谱记载,考中后程扬祖初为太学博士,后授赣州府通判。

不过我们如今所见的丞相状元坊已是明弘治年间重建的了,由于额枋“圣旨”牌用红砂岩雕凿而成,所以又称“红牌楼”。它高约11米、宽约9米,三门四柱三楼,卷草式纹头脊,中有形似官帽的宝顶,明间龙凤板上刻“丞相”,中刻“状元”——有趣的是,你注意看会发现这“状”字少了一点。有说它隐喻的就是程扬祖“御赐状元”的故事,不过当地人则认为,去掉这一点,则寓意着“官越做越大”。

牌坊两侧还分别刻着“亚卿”和“学士”——前者是旌表工部待郎程元岳的,他是程元凤的从弟,曾两次和程元凤游黄山,因侍郎是次于尚书的“副部级官员”,所以称“亚卿”。“学士”则为程元凤的侄子程念祖,时为直秘阁学士。

有意思的是仔细看,“卿”字中的“即”也少了一点。对此也有说法,“即”意“时间短暂”,如果去掉这一点,则寓意“长”了——哈哈,将它与上面“状”字少一点连在一起,这牌坊少刻了两点,就意味着希祈“官要越做越大,时间则越做越长”。这似乎正是当初立坊的良苦用心啊。



相关链接:黄山“丞相源”

黄山九龙瀑峡谷纵深6公里,溪流上游那段叫“丞相源”,据说它原名“掷钵源”,早年程元凤曾在此读过书,晚年退居于此,自号讷斋,著《讷斋文集》,曾题诗石涛《黄海形胜》图:“峰峦秀拔三十六,高插层霄罗碧玉。山头剩屋千年宝,祥烟瑞霭纷馥郁,黄帝重道访浮丘,曾枉鸾舆顾山谷。万有千岁长不老,至今丹灶留山曲。”如今辟有梅林书院。



古龙塘旁的宋代“御书楼”

红牌楼旁还建有一座两层古亭,青瓦粉墙,拱门上悬挂着“情缘亭”的木匾,墙上贴着一张旅游示意图,似乎曾被辟为旅游景点,但如今一幅破败的景象。古亭旁即是昔日水口的梅花坝,也显得十分冷清。

过红牌楼沿村道进村,难得见到一个人,更别说游客了。村中央有口四四方方的鱼塘,水塘旁一长者在垂钓,终于见到一个村民,于是上前寒暄,他说鱼塘叫古龙塘——莫非就是槐塘得名的那口长方形水塘?只是塘边看不到一棵古槐树。

他告诉我,塘边那座黑瓦单檐的小屋就是宋代御书楼仅存的遗迹——大跌眼镜,简直就像一座祭祀土地公的小庙。

传说中,程元凤因为官清廉,宋理宗曾御赐“清忠”、“昭光”、“儒硕”六字给他——“清忠”自然指其对朝廷的忠诚,“昭光”为做事光明磊落,“儒硕”则是学问大,这当是皇帝对臣子的最高奖赏了。

为感龙恩,程元凤特意在家乡修建了这座御书楼,将这六字勒石为碑,并洋洋洒洒写了篇《御书六大字赞》,以示纪念。碑高约2.5米,从左到右分别为“清忠”、“昭光”、“硕儒”,两字上方各刻有一对金龙以示“龙”恩,立于御书楼廊庑。除了碑石外,他还将给皇帝做老师时所御赐的书籍和礼物。也一并收藏在御书楼内,成了这古村落难得的荣耀。

明清时期,御书楼曾多次维修,其中有记载的就有四次:明嘉靖元年(152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和嘉庆十五年(1819年),不过最终还是毁于清末太平天国时期的兵火,最后仅存楼前的一排廊庑了——呵呵,这就是我所见到的“小庙”,如果不是垂钓的长者提醒,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就是昔日御书楼仅存的遗迹。

廊庑前新修了一排木栅栏,遮掩着并不开放,据说里面墙上至今还镶嵌着御书楼四次维修的两方碑刻。



相关链接:(宋)程元凤《御书六大字赞》  

清忠

臣尝观夫子许陈文子以清令尹子文以忠未有得其全者臣绝无技能仅守素朴圣主明并日月洞鉴真忱初侍经筵蒙赐清忠三字奎画晔然光照蓬荜春秋二子各得其偏而臣兼得之仰瞻宸翰昕夕警省以不克服膺圣训是惧蒙被恩渥久而益隆窃逃司败之诛敢忘训迪之赐谨赞而镵之翠(王民)以侈荣遇以诏无穷赞曰

文子去齐子文事楚一清一忠孔门所许二者兼之德业斯巨衮冕易称誓殚心膂

昭光

臣恭惟皇帝陛下多能天纵盛德日新皇制昭明范围造化眷鉴炳耀卓冠今古岁在庚戌臣以监察御史侍经幄恭遇讲易彻篇端拜御诗之赐将以杰阁珍藏永为家宝蒙赐昭光二字以华以耀盖取唐刘禹锡所谓昭回之光下饰万物之谊也然韶濩铿锵河汉黼黻岂唐之文可同日语哉臣千载际逢踊跃庆幸自是以来侍讲揆席秪拜宸翰益富而阁甫克就谨摹赐扁刻诸石为之赞曰

天开治平圣皇御极干健文明日新盛德经纬八纮照临万国昭回之光垂于千亿

儒硕

臣昨蒙恩赐御制讲易彻篇诗有探求赜隐资儒硕之句霆声铿鍧奎画焕烂臣鼓舞拜赐谨以袭藏为希世之珍矣未几蒙赐御书儒硕二字盖摘取御诗之义以示特异之宠也顾惟么微何以仰称隆渥尝观子夏在文学科岂后之儒者所可跂及夫子警之犹切切于君子小人之辨儒之不可不谨也如此儒有硕德则为君子不为小人矣臣虽无文学可称圣训昭垂即夫子警学者之深意也朝夕观省惟恐德之弗硕有负圣主明训敢不勉诸赞曰

儒有君子亦有小人抱负硕德乃儒之真躬行仁义学富经纶宸翰昭著拜手书绅



奇特的朱元璋与唐仲实的“龙兴独对坊”

古龙塘小街对面有条小巷,沿小巷一直去到村北面的尽头,右边山坡下立着槐塘村另一座知名的牌坊“龙兴独对坊”。

说它奇特,是因为它不只是一座普通的旌表牌坊,更是记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明太祖朱元璋与槐塘乡贤唐仲实谈论天下兴亡之道的有趣故事。

唐仲实何许人也?名桂芳,字仲实,传说其祖上本姓李,是唐宣宗子昭王李汭的后裔。迁歙县后易唐姓,诗书世家,其父唐元有徽州“东南学者之师”的美誉。唐仲实幼年勤奋苦学,虽乡试不中,但仍先后被聘为明道书院训导、集庆路学训导、建宁崇安县儒学教谕和南雄路儒学正,“以忧归”,槐塘终老而“不复仕进”,以诗酒为乐,自号白云,著有《白云集》,人称“白云先生”。

元末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率红巾军从宣城打到徽州,在即将登基立国前夕,特意向徽州的乡绅求贤问策。在休宁,他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而来到歙县,宣召贤儒,访问民事,也专门拜会了唐仲实。两人纵论平天下之道,唐仲实提出了“不嗜杀人”和“让百姓休养生息”的策论——正是受到这次对话的启发,朱元璋登基当上皇帝后,丈量土地,均平赋役,抑制豪强贪吏,给百姓修生养息。

有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曾请唐仲实和朱升去京城做官,朱升去了,但后来其子被杀,而唐仲实“以瞽废辞”,继续在紫阳书院当他的山长,“卒年七十有三,入府学乡贤词祭祀”。

唐仲实去世100多年后,明正德年间朝廷为旌表他与明太祖朱元璋谈论天下兴亡之道这段故事,特意修建了这座“龙兴独对坊”,就立在他的故宅前,如今的唐家街口。

石坊四柱三间五楼,高11米、宽9米,鳌鱼吻脊饰,挑檐下作仿木结构斗拱,梁仿、雀替均雕镂华丽。正面有凤穿牡丹、双狮戏球、麒麟、缠枝莲等纹饰,明间二柱外础石上立蹲狮一对,高浮雕手法,形态逼真。枋额镌“龙兴独对”四字,而最有味道的是上方的龙凤牌,竟密密麻麻镌刻着当年朱元璋与唐仲实的对话全文——自然如今是很难看清的啦,不过我后来还是在《徽州古牌坊》一书上找到了这篇铭文,呵呵,全文照录如下:

“太祖高皇帝自宣至徽,召故老耆儒,访以民事,有儒士唐仲实等来见。高祖问曰,自丧乱以来,民多失业,望治甚于饥渴,吾深知之。唐仲实对曰,大军克复,民获所归矣!又问,邓愈筑城,百姓怨否?对曰,颇怨。高祖曰,筑城以卫民,何怨之有!必愈所为迫促,以失人心,命罢之。又问,尔能博今古,谙成败之迹,若汉高祖、光武及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此数君者,平一天下,其道何如?仲实对曰,此数君皆以不嗜杀人,故能定天下于一,主公英明神武,兼数君之长,驱除祸乱,未尝妄杀,出民膏火,措之衽席之上。开创之功,超于前代,然以今日观之,民虽得所归,而未遂生息。太祖曰,此言是也,我积少而费多,取给于民,事非得已,然皆为军需所用,未尝以一毫奉己,民以劳苦,恒思所以休息之,曷尝忘也。仲实曰,诚如是,民之生息可以待矣!太祖曰,有不便者,曷尽言之。仲实等拜谢,乃赐诸父老布帛,抚慰而去。”

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史书,十分罕见。



难以恭维的“欧元村”

从村南水口的丞相状元坊,到村北的龙兴独对坊,几乎穿过了整个村庄,但是村民寥寥,几乎见不到几个人。离村时三轮摩托车司机告诉我,村里人都出去打工了——这没啥奇怪的,徽州古村落,除了那几个旅游热的外,有几个能看到多少人的呢?

不过他告诉我,槐塘可是歙县有名的“欧元村”——“村民花的可都是欧元呢。”

始自清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吧,曾经“千灶万丁,商店林立,古建遍布”的槐塘村被“造反有理”的太平军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十室九空”,到民国年间依旧是“田园芜荒,人烟稀疏”——这也许就是“槐塘卖朝笏,不知来历”故事所发生的年代吧,唯一幸存的可能就是两座石牌坊了。

如果当年徽州古建也像现在这么值钱,没准也早就被拆掉卖了——那大凡多因为后来村里已不再是这程姓的后裔?有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槐塘村已成了一个被称为“温州村”的移民村,而改革开放后,这些原本根就不属于这块土地的移民又随着温州人的脚步一批批前往欧陆去闯荡,到今天已有超过一半的村民移民去了意大利、荷兰和法国,古村落因此成了皖南“第一华侨村”,徽州古村落中的一个特例。

哦,想说的并不是富裕起来的“欧元村”,而是没了家族根基的古槐塘村,这些程氏家族的丞相状元坊和唐氏家族的龙兴独对坊的“厚重历史遗存和文化”,和村民手里的欧元又有什么关联呢?尽管当地政府也曾对现存的古迹进行过修缮,对于已经濒临消失的遗迹进行过挖掘和整理,甚至还一度辟为旅游景区收起门票,但是一旦收不到门票,管理也便“瘫痪”,杂草丛生,脏乱破败,一副衰败的景象实在是让人难免不“杞人忧天”啊。



“官无后代福,槐塘卖朝笏”——呜呼,没准什么时候,这两座古牌坊也会被拆迁到某个旅游景点去充当门面的。而槐塘呢?一旦连这最后一点的根基也没有了,古村落所剩的也只是所谓“欧元村”的金字招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6 04:45 , Processed in 0.3878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