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南首祠,贞白郑村

[复制链接]

2038

主题

2046

帖子

750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 10:3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奕世忠贞,名宗孝祀;景仰乡贤,以导民风。”



离槐塘,往郑村,搭三轮摩托车大约也就5、6分钟车程。

村外公路边一片菜地,司机将我放下后指着菜地后的村庄说“那就是”——他不愿进村,显然那还得兜一段路。我只好穿过菜地,沿着村后狭窄的小巷,钻进这座看上去规模比槐塘大了许多的古村落。

小巷两侧,都是青砖高墙的门第宅院,但显得很凋零、破败,有的门楼上残存着精美的砖雕,但是门楼后已是残垣断壁,四壁通风,杂草丛生。

穿街过巷,越往里走那感觉才慢慢好起来,房子新了,两三层的小楼贴着瓷砖,但反而让人产生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经过一所小学,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跟着便转进了村中央的东西大街——两旁街市,挤满了地摊式的廉价店铺和小饭馆,人来人往,比起冷清的槐塘热闹了许多,呵呵,如今的郑村已是一个大圩镇。



“徽州第一坊”的贞白里坊

站在街头回头看,原来自己钻出的巷口,就立着大名鼎鼎的贞白里坊。

何谓大名鼎鼎?其实牌坊并不出众,石头雕凿,二柱一间三楼,高不到8米,宽不足6米,石柱内侧面有门框卯口,也许从前装有木栅门吧。牌坊风蚀残损得很厉害,原有的雕饰多已残缺不全,坊前挤着卖水果的地摊,硕大的遮阳伞几乎将“坊容”挡住了一半。坊里靠墙还放着一个垃圾桶,进出巷口的村民随手就将垃圾丢在那里,散发着阵阵恶臭,旁边还横七竖八地堆着扫把等杂物——我想,这应该就是昔日这条名叫“善福里”的门坊啦。

作为里坊之门,古时不过是一个界定民居群落单元的“地理符号”——始自汉唐,街区为“坊”,纵横其间的胡同(巷)则称之为“里”,如今“街坊”、“邻里”的称谓大概就出自于此吧。坊门又称“闾”,除了具有地标功能外,还会将坊里的名人事迹刻凿其上,或刻制木牌悬挂其上以示表彰,这就是古时的“表闾”制度。宋、元后这种里坊之门已不多见,门坊也逐步弱化了其地标意义,转而成为一种单纯体现皇恩威仪的旌表荣耀性的建筑。

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徽州古村落中仅存的一座元代门坊,独一无二,再加上现在徽州的牌坊几乎都是明清时所建,所以它便显得愈发珍稀起来,甚至有“徽州第一坊”的名号——起初我还生疑,徽州最老的牌坊不是我刚去过的槐塘的丞相状元坊吗?立于宋代。后来想想,如果认真考究,丞相状元坊明弘治年间重建,这样一来,眼前这座元代末年所建的门坊,自然也就排在第一位了。

近前端详,一楼枋额镶嵌的红砂岩上依稀可见篆刻着“贞白里”三个大字,右侧竖刻“元统进士、奉政大夫佥浙江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事余阙书”字样——这余阙当是元代的监察御史。二楼的红砂岩匾额上镌有《贞白里门铭》,出自元代翰林国史院编修程文,只是风蚀严重,模糊不清。直观上最有味道的还是坊脊两侧翘起的圆角,就像一顶县太爷的小官帽,不过檐下并没有象征皇恩的“龙凤板”——有说元代立坊还没有明、清那么多清规戒律,并不需要皇上御赐或龙恩的“批文”。



古村落最知名的三代乡贤

贞白里坊所旌表的,是元代一位被村民誉为“贞白先生”的郑千龄。

民国《歙县志》有记:郑千龄,字耆卿,曾任延陵巡检、祁门县尉、淳安和休宁县尹,其“操守廉介,所至有惠政”,死后私谥“贞白先生”,并树此纪念“以导民风”。

显然这是一位从基层做起的小吏,最高职务也不过做到县尹,但他廉洁奉公,又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死后虽然因官卑职微而没有得到朝廷的赐谥,但是郑村的乡亲们却没有忘记他,不仅以“贞白”相誉,还自发立坊旌表,他所居住的“善福里”也因此改为“贞白里”——明弘治年间终于得到官方的“肯定”,牌坊上就镌刻有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和嘉靖六年(1527年)徽州府衙重立的记载。

不过也有说这贞白里坊所旌表的不只是郑千龄,还包括他的父亲郑安和儿子郑玉——祖孙三代,郑村最知名的“三代乡贤”。

据郑氏族谱记载,郑千龄的父亲郑安是一位颇有威望和胆识的乡绅。元至元十七年(1276年)徽州府守将李世达叛变,元将孛术鲁敬驻兵徽杭要隘昱岭,意欲进兵平叛屠城,郑安闻讯冒死求见,说服元将放弃屠城,终使生民免遭屠戮。后出任歙县令,“县邑不一年而治”,民众感戴,还为他建了一座郑令君庙以祭祀。

郑千龄的儿子郑玉在徽州更有名气,是著名的新安理学大家,传说他精通儒学经典,但一生绝意仕途。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朝廷授之以翰林待制和奉仪大夫,郑玉称病不就,而埋头乡间专事讲学,博研六经为乐,尤精《春秋》,建师山书院作为讲学之地,故亦被称为“师山先生”,著有《春秋经传阙疑》四十五卷、《师山集》八卷和《周易纂注》等传世。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攻克徽州,招其归附,郑玉严词拒绝而被囚,次年狱中“从容自缢而卒”,大有“耻事二姓,不事二主”的清高气节——明嘉靖年间,其后人郑烛编《济美录》曾叹曰:“臣不二心,天之经也。岂敌国谬为恭敬,遂可叛君父而从之乎?”很有点像民国初年为清王朝覆灭而投湖清华园自尽的王国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这便是郑氏三代人所体现的“贞白”——“贞”者“忠贞”,“白”者“清白”,600多年来,贞白里坊所传导的就是这种“景仰乡贤,以导民风”的寓意。有说自立坊以来,郑村及周边乡邻凡办红白喜事,迎亲和送殡的队伍都要从坊下经过,以此来牢记祖训,继承遗风。



只剩一根立柱的四贞节坊

见我看得认真,一老妇过来搭讪,说是郑村小学的退休老师,她告诉说,我刚才经过的郑村小学的前身,就是元代郑玉所讲学的师山书院——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建为“郑氏师山两等小学堂”,由郑氏宗祠组成的校董会中,还包括徽州清代著名画家黄宾虹。首任堂长是郑村南园的喉科名医郑沛,著有《十琴轩黄山印册》、《运气图解》、《问山医案》等。民国后改为师山高等小学和私立师山小学,至今已有百年校史了。刚好下课,有学生嬉笑着走出来,呵呵,不知道有多少还知道这“师山”的故事?

小巷不远墙角立着一根石柱,还有护杆石,似是牌坊遗迹,那老妇告诉我,它原本叫四贞节坊,旌表的是郑千龄、郑玉父子的四位遗孀。

据说郑千龄去世时妻子洪氏只有26岁,守节64年而一心教养儿子郑玉,使其称为一位精通儒学经典的大家,自己也活了91岁。郑玉有妻程氏和妾何氏、王氏,狱中自缢后“皆守节终生”,其中小妾王氏因避乱山中抵抗强人强暴而节烈,更是保全了贞节名声。

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说过,“节烈这两个字从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过‘节士’、‘烈士’的名称。然而现在的‘表彰节烈’却是专指女子,并无男子在内。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

四贞节坊立于明正德年间,二柱一间三楼,毁于文革,仅存一柱遗迹,虽然令人唏嘘,但想想倒也罢了。对80后、90后来说,这“节烈”的概念很有点不可理喻,呵呵。。。



“江南第一祠”郑氏宗祠

和贞白里坊异曲同工的,是位于大街西头的郑氏宗祠,祭祀的正是这“贞白先生”的儿子郑玉。整座建筑占地1856平方米,规模宏大,由门坊、门厅、享堂、寝堂组成,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是一座典型的徽州廊院式祠堂,更有“江南第一祠”的美誉,2006年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近祠堂,首先看见的是祠前高耸的一座石牌坊,四柱三间五楼,高12.5米、宽约10米,远比贞白里坊来得气势宏伟。不过最特别的还是梁、柱和枋额遍饰锦纹雕刻,典雅工丽,雕凿精美,只可惜坊额上一片空白。祠堂前一村民告诉我,上面的题字均在文革“破四旧”时被凿去了——有意思的是,就连凿去的痕迹也显得十分工整。

据说上面原来刻的是“奕世忠贞”四字,“奕世”指60年即一个甲子,是赞扬郑玉和他祖父郑安的。背面刻的是“名宗孝祀”四字,意思是指郑玉和其祖父、父亲一样,足以被族人奉为忠孝节义的楷模。然而这样一个宏大的牌坊也和贞白里坊一样为族人“私人订制”而并非朝廷荣恩或赐建,所以多少也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只能称“门坊”了。

门坊两边建有围墙,下设有木栅栏,从而成了祠堂的大门。门坊后是门厅,中为仪门,两旁立有一对抱鼓石,上悬“郑氏宗祠”牌匾,大门上彩绘着秦叔宝和尉迟恭一对门神。通常仪门是不开的,人们进出走边门,门厅西墙上镶嵌着《重修郑氏宗祠碑记》。

过仪门甬道两边是廊庑,两廊庑之间为一庭院,后为构建宏敞的享堂,又称“济美堂”,上悬大学士李光地手书“济美堂”横匾。享堂是族内议事、庆典或族人聚会的地方,另外还有一黄宗羲书“道义宗传”匾。祠内月梁纵横,斗拱精美,瓜柱、平盘斗均施云头卷草雕饰,形制古朴,雕刻工丽,美仑美奂。

享堂后为寝堂,是摆放祖宗牌位和祭祀的地方,也是祠堂中最高的地方——地面比前边享堂高,似乎是为了显示寝堂之庄严与神圣。寝堂及天井两边廊庑有石柱6根、木柱32根;享堂及院落有石柱4根、木柱26根;院落及廊庑有石柱10根、木柱10根;门厅有石柱12根、木柱14根——整座祠堂共有立柱114根,因此有“百柱厅”的美誉。

郑氏宗祠,无疑成了数百年来郑氏家族维系“贞白”的精神殿堂,在这里你会发现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明清时期以仕途为荣的风气在这里竟不成气候,鲜有进士、举人,这在徽州有名望的古村落中确为少见。

有说这就是因为受郑玉“耻事二姓,不事二主”的影响,坚持“不与明、清为伍”,从而铸造了郑村读书人一种清高、孤立的人品——淡泊名利,羞于仕途,东篱采菊,以隐为乐,始终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村里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初有一个名叫郑文的文人,字慕倩,虽然诗画俱佳,满腹才学,只因“无君之痛”而狂放不羁,“饥则以画换米,愁则作诗自况”,终日穿着破衣烂衫,蓬头垢面,还常常自比为文天样,每当有人说起前朝旧事就大哭不止,望空跪拜,大凡有达官贵人慕名来访,或大哭而拒人于千里之外,或躲藏起来任你怎么请也不肯出来。

怎么说呢?这传统的“贞白家风”似乎也成了禁锢郑氏后人的一道精神枷锁,不是吗?



忠烈祠坊,罕见的三坊并立

其实郑村并不都是郑氏人家,村东还居住着汪氏——据说那边原叫西溪村,只因上世纪五十年代两村连在了一起,所以合二为一,一条东西向的大街,门牌号只写着一个“郑村”。

不过村民仍称那边为西溪,从贞白里坊右转沿大街一路往东,经和义堂、善济堂,当热闹的街市渐渐淡去时,街巷左边豁然便看到并立的三座牌坊,虽然残破凋零,但依旧气势,之间以八字墙相连。坊后曾是西溪汪氏崇祀其徽州始祖汪华的“忠烈祠”。

汪华(586-649年),歙县登源(今绩溪)汪村人,隋末乱世举兵自立六州吴王(歙、宣、杭、睦、婺、饶),唐武德四年(621年)上表归唐,授歙州刺史,封越国公,卒谥“忠烈王”。明清时期,作为徽州始祖的汪华被敬为汪公大帝,一府六邑,祭祀汪华的庙宇几乎无处不在,尤其是汪氏后裔的古村落,所见宗祠也多称为“忠烈祠”。

只是如今郑村的这座“忠烈祠”早已不再了,没人说得出它毁于什么时候,祠堂废墟上建起了两层小楼的新民居,民居前残垣断壁,杂草丛生,地上还可见一些残存的柱础构件,眼前只残剩着并列街边的三座门坊。

它们均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曾重修。正中的叫忠烈祠坊,东侧的叫司农卿坊,西侧的叫直秘阁坊。

其中居中的忠烈祠坊规模最大,四柱三间五楼,高10米、宽8.45米、进深2.6米,两侧的司农卿坊和直秘阁坊形制相同,均为二柱一间三楼,高8.5米、宽4.15米,进深2.6米。白麻石和红砂岩混合构建雕凿而成,鳌鱼吻纹头脊,挑檐下一组斗拱,高浮雕花饰,可惜都毁于文革。

司农卿坊是为旌表汪氏宋代曾任司农少卿的先贤汪叔詹所立——汪叔詹,字致道,宋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官至司农少卿,是朝廷掌管钱粮的大臣,有说因弹劾奸相王黼、秦桧而遭陷害,辞官归隐,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去世,享年81岁。

直秘阁坊所旌表的是汪叔詹的儿子、南宋直秘阁学士汪若海,字东叟,宋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时多次上书献御,力主抗金,后入秘书省,官至直秘阁,掌管宫禁中的文书图册。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即其父故后一年即去世,享年61岁。

父子两人皆因力主抗金而被为汪氏后人所敬仰,在忠烈祠前立坊旌表。

三座牌坊的坊额题字出自明代三朝元老彭泽所书——如今坊额上依稀可见“河南按察使□□彭泽书,正德二十四、五年”和“新安归守彭泽书,洪熙三十年”等字样。

彭泽是明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历弘治、正德、嘉靖三朝35年,曾任过徽州知府,官至军务大臣、兵部尚书和太子太保。

哦,牌坊下还立着一方依稀可辨的“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只是看到眼前如此凋零破损的牌坊,直秘阁坊更是夹在民居之间,难掩一种深深的失望——保护什么呢?是依赖政府还是靠村里的汪氏后人?宗祠都没了,这牌坊也不知还能残存多久。

情何以堪!这也许就是像我这种途人,喜欢无病呻咛的那种无奈中的凄美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6 05:17 , Processed in 0.06970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