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介] 千岛湖水下历史名村——樟潭

[复制链接]

601

主题

601

帖子

1803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11:26:5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故乡在浙江省淳安县威坪区横双乡樟潭村,从蒋建坤绘制的『淳安遂安两县记念地图』上可以看出,千年古村樟潭已经沉入千岛湖水底,水底的樟潭村是我世代繁衍生息的故乡。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在这里度过。为了支援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樟潭村民经过四次的颠沛流离,别离青山环绕,绿水长流,风景秀美的故土迁移到江西金溪县定居。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离开故乡将近半个世纪了,当年的青少年已经成为白发老人。但是58年来,千岛湖老家的山山水水仍然清晰地铭记在我的脑海里,老家生活、读书、劳动的情景经常闯入我的梦乡。人们说,故土难离,年龄越大似乎越眷恋老家,这也许是老人的通病吧。每当我与同辈移民们一起追忆起老家的点点滴滴,回忆家乡的变迁和建设新家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总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回忆故乡――樟潭村

        故乡樟潭村位于淳安县的西部,据记载,明朝年间,邵氏从六都的邵宅村(邵华泽家乡)迁出,在五都源与六都源溪水交汇处建村,此处有很深的水潭,潭边有一颗很大的樟树,故取名樟潭。又因此处有一座三孔大桥,又有溪口桥村之别名。村旁潭中之水清澈见底, 上十米深的水底石头粒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水中鱼儿穿梭。

       偌大的水潭是我与小伙伴们夏天洗澡游泳的好地方。每天中午或傍晚我们成群结队瞒着家人和老师,偷偷跑到潭中尽情地玩耍, 或游泳比赛, 或打水仗, 或沉入水中比试看谁憋气的时间最长。特别叫人高兴的是,小伙伴们还经常沉入水底, 在石块下, 在石洞中摸鱼捉虾, 当有人摸到鱼时大家就在水中欢呼雀跃, 高兴异常。 因为害怕出事, 家人和老师都不允许小孩去潭中戏水的,我们只好躲着去,那是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虽然有时会遭到家人的责骂和老师的批评,甚至挨打,但仍乐此不疲。我长大后之所以爱好游泳, 有较好的游泳技术就是从小在这水潭中练就的。

  村庄坐西向东,村前有一条自北向南河流,对岸是“乔山”,离宅上村约1公里,东南面离高洲村1.5公里,距威坪古镇5公里,西面村后是丘陵山地,翻过著名的方坞岭约行8公里就到了安徽省歙县街口镇,北离伊畈村约1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横塘村5公里。

       1960年,倒流的新安江水迫使樟潭村开始第一次移民,全村共55户216人,有房屋50栋,其中45栋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因与安徽接壤,房屋的建筑风格与徽派相似,多数为明清年代所建,另有5栋属上世纪50年代前后建成的泥墙屋。邵氏宗祠为村里的最大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合抱的大屋柱和房梁均是雕梁画栋,气派恢宏,是邵氏族人在此举办大事的地方。

        村庄对面500米处有一水碓,是乡亲们磨粉、椿米的地方。村北300米处有一较大的庙宇,名叫高庙殿。庙内有3尊高大的菩萨,由于庙内光线不好,显得阴森森的。没有大人陪同,我们这些小孩是不敢进入庙内的。庙门外面有两株千年古樟,给庙宇增添了神秘感。这里是乡亲们求神拜佛,许愿还愿的埸所。那时我和爷爷每年过小年时都背上刚宰杀的年猪猪头,带上香纸蜡烛到庙中祭拜,祈求菩萨显灵,保护全家来年好运。

       樟潭村处于山区,水田不多,绝大多数为旱地,而且是以山坡地为主。水稻产量很低。全村以种植玉米、小麦、大豆、番薯为主。良田、良地、山林都被外村大地主控制,解放后农村划阶级成份时,全村没有一户地主、富农成份。我们家算是比较好的,属中农成分,但生活也是过得十分艰苦,吃的苞芦稞、玉米糊、番薯为主,面粉次之。大米饭很难得吃到,只有在生产大忙季节、或来客人、过年过节才能吃上米饭。平时也很难吃到猪肉,只有到了过年,才会杀年猪,来了客人才能割下腌制的腊肉招待。

       樟潭村民是典型的淳安山民性格,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勤奋开拓,淳朴善良。村民对住房建设都非常重视,大多数住户都有比较宽敞的住房,而且绝大部分是砖木结构,具有徽派风格,大天井、马头墙。我家的房子是民国时期爷爷手上建造的,是一栋具有现代风格的二层砖瓦房,占地300多平方米,窗户装有钢筋栅栏和玻璃,是村中最好的房子。村庄里的主要道路全部铺上了石板或鹅卵石,而且连通邻近村庄,翻山越岭的道路是石板路面,雨天外出鞋子是不会沾一点泥污的。村中的田地都用石头砌围,可以永久防止水土流失。村边清朝末年修建的三孔大石桥颇为壮观,石桥全部用花岗岩为材料,以桐油石灰浆沾合砌成,桥两边建有1.2米高的石围栏,桥长连同引桥有200余米,桥头建有凉亭,亭内墙上用青石板刻有建桥碑记,详细记载了建桥年份、工匠、善款等。

       在农闲时,村民到蛟池煤灰厂或方坞岭煤灰厂做工,还有去安徽屯溪放木排到杭州。本村建有采石板厂,村民把石板厂的石板挑往安徽去卖,每天挑一担150来斤重的石板往返近50里山路,劳动强度之大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我的父亲就是在这种强体力劳动中受伤,治疗不当英年早逝的。那是1950年冬天, 我只有4岁。父亲去世后,为了帮助母亲减轻负担,尽管还是孩子, 也不得不干着与小孩身份不相适应的重体力活,挑石灰去黄江潭装船。那时才11岁,一天下来,挣0.28元。还挑过公粮到10里外的老威坪镇。

       乡亲们虽然生活过得很苦,但对文化教育还是十分重视的。解放以前村中没有正规的学校,只有私塾,邵宅村邵华泽的父亲邵振龙老先生就在樟潭村教书。我的一个本家爷爷读了私塾后, 还考上了中等专业学校, 学统计专业。那时能读到中专毕业的人真是凤毛麟角, 后来还当上了国民党淳安县威坪区分部书记。
        解放以后村里办起了初级小学。小学设在邵氏宗祠,一至四年级学生就在村小上学。村小的方志仁老师我是记忆很深的, 我上学后因为没有父亲, 家中困难, 方老师对我特别关心。方老师是正规师范学校毕业的, 教学水平很高, 特别是音乐课教得好, 每当上音乐课时我就特别喜欢, 特别认真。我现在之所以也喜欢音乐, 喜欢唱歌, 就是得益于方老师的教诲和影响 。

       我们上高小就得去横双乡中心小学。从家中去学校,有10里之遥,我与村中的同学一起都是早出晚归。那时读书用钱很少,每学期的书学费只要2元钱左右,家庭困难的还享受学费减免。我就在政府的关怀下,享受学费减免读完高小,1959年9月考上县城淳安中学的。故乡解放以后与全国一样,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逐步走上合作化的道路,先是成立互助组,再建立初级社,高级社,然后实行人民公社的体制。

        1960年4月,新安江水转眼就涨到了村头,水来的太突然了,来不及计划周全,全村老小被匆匆忙忙安排在十几里之外的原碣村地界的后山高处落脚,在一片荒野荆棘中重建新樟潭村。

        十年的付出,樟潭村民们受尽了磨难,吃尽了苦头,重建了勉强栖身的新家园了。但是,1966年10月,政府却要求我们第二次移民,被迁往江西省景德镇市江村公社柏林大队,移民路上长途三天才到达。由于时逢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政府瘫痪移民工作无人管,移民们就在道路两旁搭上草棚等待安置,时值隆冬,老人小孩真是苦不堪言。为了活命,移民们苦等到1967年5月,不得已退回浙江省淳安县原地。

       1970年元月,苦建了几年,村民刚刚稳下身子,政府再次要求樟潭村移民,尽管村民极不愿意移民,但当时是“忠不忠”看行动的高压政策,村民是无法抗拒的。1970年元月1日,樟潭村民迁往江西省金溪县何源公社陈家坊村。

       从世代祖宗家园樟潭――后靠移民碣村后山――远迁江西景德镇浮梁――倒流回迁浙江省原籍――远迁江西抚州金溪,历经了十余年的四次大移民,都是些依靠土地吃饭、偕老带幼的农民,能经得起这样折腾吗?而给的只有每人250元的安置费!是够得买粮?还是够的建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8 12:27 , Processed in 0.78490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