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婺源之争:即婺源历史变迁整理

[复制链接]

140

主题

140

帖子

420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0 18:3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婺源之争:即婺源历史变迁整理

徽州,我们的故乡!——婺源与徽州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婺源学人的返徽情结
       █ 简 述
       地域文化的形成,往往有着偶然或必然的历史原因。由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加之大量离乡徽商与仕宦的归里,使中原文化在徽州(前称新安郡)这块土地上相互渗透、整合,逐渐成了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南宋以降,这里被誉为“东南邹鲁” 、“礼义之邦”,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婺源,长期以来徽州“一府六县”(唐宋时,歙州辖安徽休宁、歙县、绩溪、黟县、祁门和现属江西的婺源六县,州府设在歙县。)的重要成员,与徽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作为大儒朱熹故里,婺源尤其被全徽州居民引以为荣,而婺源被改隶江西,不仅是婺源人的心病,也是全徽州人的遗憾;对于婺源籍学人,则更是“一页痛史”!——笔者作为婺籍学人之一,于此深深体验。而类笔者之人,为数又岂少耶!
      █ 婺源置县与隶属关系变迁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洪真谋叛”,朝廷发兵三年讨平。为便于统治,析休宁县回玉乡和乐平县怀金乡,于二十八年(740)置婺源县,隶歙州。天宝元年(742),歙州改为新安郡;唐代歙州曾经历多次行政划分调整,婺源均随歙州而从之。五代十国时,吴武义元年(919)歙州隶吴,婺源属之。937年吴亡,婺源又随歙州隶南唐。宋开宝八年(975)南唐灭,婺源随歙州入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歙州隶江南道东路,后江南道东、西路并为江南路;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为徽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州改路,婺源随徽州路属江东建康道;二十一年徽州路改隶江浙行中书省,二十三年徽州路又改隶江南行台;元贞元年(1295),婺源县改为婺源州,仍隶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徽州路改为江南行中书省兴安府,二十四年复改兴安府为江浙行省徽州府,二十六年徽州府直隶中书省,婺源州均隶属。明洪武二年(1369),婺源州复为婺源县,隶属徽州府。洪武十三年中书省撤,徽州府直隶六部;嘉靖三十三年(1554)徽州府隶广德道,四十五年隶徽饶道,隆庆六年(1572)隶徽宁道,婺源县均随徽州府属之。清顺治二年(1645),徽州府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十三年属徽宁道,雍正十一年(1733)属徽宁池太广道,咸丰四年(1854)属皖南道,同治四年(1865)复属安徽省。其间婺源县均隶徽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府留县,婺源县直隶安微省。三年六月,婺源改属安徽省芜湖道,十七年八月,废道,复直隶安徽省;二十一年十月,隶安徽省第十行政区;二十三年九月,划属江西省隶属第五行政区;三十六年八月,划回安徽省隶属第七行政区。  
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属华东区赣东北行政区浮梁专区;9月,改属江西省乐平专区;11月,属江西省浮梁专区。1950年6月,婺源定为丙等县。1952年10月,属江西省上饶专(地)区(现为上饶市)至今。
      █ 民国时期婺源人为何不愿被划入江西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九月四日,国民党政府决定,婺源划隶江西省第五行政区。为何如此?蒋介石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令婺源县政府文》中阐述如下(参见《婺源县志》,下同。):
婺源必须改隶之意旨,其最要者约有三端:
      甲、政治方面。查婺源设治,始自唐玄宗时代,隶属于江南之歙州,宋代以该县山南诸水皆流入江西,曾议改隶赣省,依茅岭、新岭为界。今察其地势,大部分突入江西境内,为浮梁、乐平、德兴三县所环抱,于皖省甚觉畸零,一切政务设施均感不便 ,如不予以改隶,则格于现状,不能扩张政治力量。
      乙、军事方面。现值剿匪(指围剿红军)工作特别紧张之际,肃清零匪之一切必要 措施,如团队之防堵以及围剿计划等等,甚形隔阂,实予赤匪以窜扰苟延之机会。一经改隶,则事权属于一省,责任既专,指挥尤便,扑灭残匪计日可期。
      丙、公路方面。婺白、婺德两路,一由婺源经德兴之九都至白沙关,一由婺源至德兴香潭,此两路关系剿匪军事及地方交通至为密切,若不将婺源划归赣辖,则两路分属两省,运输管理均觉不易统筹。值此匪患未靖之秋,断不容稍涉松懈,致误时机。
凡此三者,理极显明。本行营饬将该县改隶,实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之道,审慎周详,确能适相符合。
      婺源被划入江西,引起婺源百姓、民间团体及旅外婺侨及团体的强烈反对。各团体纷纷上书请免改隶。蒋介石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令婺源县政府文》中归纳如下:
      婺源各团体请免改隶之理由,在理论、事实两方面均多牵强。日分别予以驳覆,兹择要并述之:
     (甲)习俗悬殊。大要谓婺源虽毗连于赣之乐平、德兴,然皆尚迥异,倘行改隶,行政设施殊多凿柄等语。查民国交通,未臻发达,自不免有“百理不通风”之现象,婺源突入于赣之德、乐、浮三县,其边境接近地方,民俗风情当然大异之处。(驳语略,下同)
     (乙)经济简况。关于政治团体组织与经济基础,大要谓婺源旧隶徽州,徽民多商于外,婺源尤众,各埠徽商皆有会馆之组织与公债资金最难分析,骤行分裂,损失固钜,纠纷亦多,而数万婺侨无团体保障,势必孤立,甚或失业,酿成地方极大恐慌;又婺源人民经济基础筑于商业之上,与徽州各县相同,较之土地平衍、土壤肥沃的赣东各县人民经济基础建筑于农业之上者,迥不相同,今一日使相结合,婺民生活恐将摇动等。
     (丙)文化问题。大要谓安徽文化精神及侨外团体组织,胥以朱子为表率,婺源为朱子故乡,流风余韵至今未泯,徽州之视婺源,犹东鲁之于曲阜,南粤之于中山,近年频于匪区,而未沦于匪化亦赖于是,一旦改隶,不特消失安徽全省历史上之文化殊誉,且使国内外整个安徽团体精神物质根本动摇;且江西之乐平、德兴、浮梁,大都民风强悍,勇于私斗,寻仇报复,法令几不能制止,若划婺入赣,将不胜恶化之虑等。丁)历史关系。大要谓政治设施必重历史关系,婺源设治,自唐至于五代隶属歙州,宋属徽州新安郡,元属徽州路,明属徽州府,迄于清代婺源始终属之徽州区域,隶属安徽管辖,未加变更,年代既深,施政日便,遽行更易,隔阂更多等。
       婺源与安徽的徽州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极不愿脱离母省,所以群起反对。蒋介石归纳的婺源各团体请免改隶之上述理由,在理论、事实两方面均很实在,并非“牵强”。改隶一周年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九月十二日在歙县发行的《徽声日报》第二版,有题《婺各界为“九四”纪念告旅外同乡书》,极言婺源划赣后政治状况均较隶皖时“窳败不堪”。“九四”是婺源改隶江西的日于,婺源人认为,“九四”纪念,实“婺民一页痛史也”。三十五年(1946)一月,婺源县参议会成立,上下串连,又发起“回皖运动”,群情激奋,一直闹到当时国大代表开会时,徽州同乡会呈文向蒋介石请愿,由胡适转交给国大主席团代表、内政部长张厉生,促使国民党内政部派员来婺勘察。民国三十六年(1947)八月十六日,婺源总算划回安徽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3 15:59 , Processed in 0.0699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