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榉根岭古徽道散记

[复制链接]

70

主题

69

帖子

20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10:5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条清一色的条形石板依山势铺就的古道静静的偎依在大山的怀抱之中,两旁杂草丛生,古木郁郁葱葱,一路上,古道、石板桥、巨石凉亭残垣、古关卡、石砌古长城、石碑、峡谷溪流、苍天古木、翠竹构成一道古香古色的幽静风景。古道上行人稀少,略显荒凉,偶尔三五成群的寻幽者在欣赏完七彩玉谷美景后转道于此,寻觅古人足迹,重温先人行路、经商之艰辛。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岁月,无数次的风吹雨打,古道业已显得疲惫不堪、弱不禁风,略见残缺,有的地方路基已无奈地塌陷下去,石板也晃悠悠地悬挂在路旁。虽说古人也曾作为防滑处理,但有的由于终日难以得到阳光普照,石板上已经是青苔密布,行走其上稍有不慎,就会与古道来个亲密接触。这是一条可以被称作的文物级古道,它见证了古徽商的辉煌历史,也目睹了古徽商的骆驼精神。一条古道,一段兴衰史,身处其境之中,不由人不感慨万千。这就是位于祁门县箬坑乡的榉根岭古徽道,一条写满古徽商故事的商道。

榉根岭古徽道,古有“三省通衢”之称,昔日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山还是那座山,路还是那条路,可时过境迁,风光不再,它被永久地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之中。古道绵延数十里,榉根岭岭头山脉是祁门与石台的分界线,古朴的榉根关就矗立在这里,此处有“鸡鸣三县”之说。沿山的北坡古道石阶小心翼翼下行,不远处有个“玉泉亭”,门框乃人工雕凿的方形石柱,上方条石上“玉泉亭”三个大字镶嵌其中,亭子也就剩下大体框架,亭顶早已不知去向,成立个秃顶亭。亭旁有口古井,传说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用拐杖捣出的,井虽不深,但其内仍可见清澈的井水,古人行至此,在凉亭小憩,喝几口井中甘冽的泉水润润干涸的咽喉,吃上几口干粮充充饥,体力恢复后继续赶路。紧挨着亭的是一处古关卡,完全是就地取材用石块垒砌成的,关卡两端与古长城相接,在关卡前真正可以体会到什么是“一夫当关,万夫莫过”,据传,此关是当年曾国藩部为抵御太平军所建,立于关前,似乎看到了当年古道上千军万马会战与此,战马嘶鸣、杀声震天的壮观场面……

出榉根关南下,就进入祁门地界,石板古道曲曲弯弯,就像一条巨龙蜿蜒而下,林木昂首挺拔、遮天蔽日,翠竹神韵潇洒、风雅宜人。清晨或雨后,浓雾升腾,弥漫山间,古道就像披上了一层蝉翼薄纱,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类似“玉泉亭”的秃顶巨石凉亭也有一处,它比玉泉亭更大些,残垣断壁、面目全非,但仍可见其当年的恢弘气势,似乎让人可以感觉到当年的徽商、挑夫、走卒歇息与此的非凡景象。山涧中一条清澈山溪顺势而下,溪水透明如镜,涓涓细流顺山势自由自在地流下远方,汇入红旗水库之中,溪中小鱼无忧无虑地嬉戏,好一番幽静风光,置身其中真有种“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之感。泉水洁净甘甜,沁人心脾,掬上一捧送入口中,恰似玉液琼浆,即解渴又消乏。

修这么长的一条山路,足可见古人为修路所耗人力、财力和物力之大,也更显此路之重要,路旁的功德碑上清楚地记载着古人捐资修路的名单和出资数额,从中可以窥见古人行善之举确实令人感动,这也应该算是古时的“民生工程”吧。

倘佯于古道之中,心中难免产生“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之感慨。如今交通四通八达,国道、省道、县道及乡村道纵横交错、形如网状,谁还来走这崎岖坎坷的古道呢?其交通要道功能已完全散失,成为游客瞻仰古迹、怀想古人功德的去处。

在榉根岭脚下的红旗水库旁有座“圆通庵”遗址。庵堂始建于何年何代,已无从考证。但据散落在遗址上的石碑记载,重修于明代嘉靖年间,是箬坑王姓三族人牵头集资重修的。据传,当年圆通庵香火鼎盛,十里八乡的信男善女到此烧香拜佛、顶礼膜拜,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特别是此庵位于榉根岭这条昔日的交通要道上,曾有多少贩夫走卒、过往行人歇息于此,借宿的、歇脚的一拨接一拨,那繁华景象自然非同一般。

    然,如今圆通庵已不复存在,其毁于何年何月也无从知晓,剩下的只有一片长满杂草灌木的庵基,遍地瓦砾,甚是凄凉,真是“万门千户成野草”。但从其遗址仍可看出当年圆通庵规模之宏大,气势之壮观。“圆通庵”三个硕大的石刻碑文散落在遗址上,随处还可见到当年记载“圆通庵”大事的石碑,可惜不少业已破碎、风化,但碑文尚依稀可辨。庵堂不远处有一冢尼姑坟,数百年来,老尼姑独自默默地守护着她当年的庵堂。

“圆通庵”后面原有一株珍贵的罗汉松,据说有千年历史,或许是当年庵内尼姑所栽,它见证了“圆通庵”、榉根岭从繁荣走向没落的那段历史。如今因人为因素这株罗汉松业已枯萎,驻足于已完全散失生命迹象的罗汉松跟前,就犹如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圆通庵”的兴衰史,可惜它即将像“圆通庵”一样在榉根岭消失了。好在庵堂后山的那棵红豆杉依然生机勃勃,它将承继罗汉松未尽的事业,告诉后人古徽道、“圆通庵”的历史……

榉根岭古徽道、圆通庵的衰败,乃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世事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4-30 14:17 , Processed in 0.7408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