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介] 西递叶村村

[复制链接]

497

主题

497

帖子

1491

积分

QQ游客

积分
14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10:3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叶村地处西递镇东南部,距黟县县城12km,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部,距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景区3km,处于西递景区和黄山风景区的交通要道上,交通十分便利。全村集体土地面积9300亩,辖有13个村民小组,农户401户,人口1261人,村党总支共有党员64人,目前,全村桑园面积2500亩,其中有规模桑园千亩,西递石林,茶园面积1200目。因特色明显,2006年被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标村,蚕桑经济特色村。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美丽的黟县西递镇叶村正如诗词中描述的一样,它作息在新安江枝干的八都河两岸,全村集体土地面积9300亩,辖13个村民组,人口1353人,党员总数64人,全村以蚕桑、茶叶、劳务为主要经济来源,其中又以蚕桑经济为主导产业。
目前,全村桑园面积2500余亩,茶园面积1200亩,2012年村集体收入15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因特色明显,2008年被评为黄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村,2010年被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2014年随着西递(大周山)石林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名。

近几年,叶村根据村情,确定了以桑蚕产业为主导的,奇石、文化旅游产业并重的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建设基地,引进新品种,推广科学新技术等措施,积极引导村民发展蚕桑业,建成1200亩连片的以高产高效优质品种桑园基地,大力推广猪——沼——桑模式,全村90%以上农户栽桑养蚕,2012年全年养蚕共3227张。围绕美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要求,目前村中主干道路100%硬化,全村村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98%的村农户装上了电话,90%的农户兴建了沼气池,普及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壮大乡村文化产业。至2014年打造“西递大周山石林”和“非遗麻布展示馆”。在石小线沿线大坞至木鱼路段拟建设约4000平方米的“西递大周山石林",将有价值的奇石置于园中,配以苗木、花卉、盆景栽植。在利源古祠堂筹建“非遗麻布展示馆”,向游客展示传统麻布制作工艺,提升徽州文化保护。
旅游

西递(大周山)石林
叶村位于西递景区以东3公里,其中心村前山是黟县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省级中心村,有连片的桑园1200亩,



是省级“一村一品”蚕桑产业特色专业村,拥有皖南最丰富的天然石林观光资源和“利源麻布编制、余香石笛及腊八豆腐制作”三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以来,该村围绕西递大周山石林打造“旅游亮点”,借助西递旅游市场,积极打造石林景观,目前已开发石林观光区50000平方米,建成旅游公路、停车场、观光步道、游客服务中心、水面景观等基础设施,春节黄金周有望试营业。石林景观开发后,将带活叶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效益”转变。

特产

腊八豆腐
是安徽省黟县地区汉族民间传统小吃之一,节日食俗。在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
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黟(yi一声)县民间的汉族风味小吃,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透甜,又香又鲜。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黟县的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当地人将这种在新年前晾晒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古黟腊八豆腐具体体现了徽州传统悠久的历史文化,当年黟县商人外出经商创业阶段,生活较为节俭艰苦,每年腊月时即制作较多的“腊八”豆腐,外出经商作为菜肴可以吃上较长的时间,如今它已成为广为赞誉的旅游食品,深受广大游客的青睐,并远销合肥、南京、上海等地。

文化遗产


余香石笛
黟县“余香石笛”是徽州传统石雕工艺的绝技,是乐器制作工艺和徽州石雕工艺的完美结合。“余香石笛”既是实用乐器,也是石雕工艺的精品,其流传历史已有300余年。
  清乾隆年间,黟县西递叶村府君人余香,出身贫寒,从小随父学习石雕技艺,长大后四处拜师求教,终成石雕大师。余香自幼喜欢吹奏,成年后便以“黟县青”为材料,雕琢成石箫、石笛。吹奏起来,音质比竹笛、竹箫更加浑厚、清脆,宛如天外仙乐。从此,“余香石笛”声名鹊起,广为音乐家珍爱和收藏,其影响不仅在国内,而且远传至东南亚。《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记载:余香,匠心独具,所制石笛、石箫皆中律合调。作细巧物件,上刻书画,人称绝技。

利源麻布
黟县纺织麻布,以西递镇利源村最为著名。利源又名源头,为余姓聚居村落。早在元代,余氏祖先段川、段新两兄弟从婺源举家迁来此地时,就将麻布制作工艺带到了源头村,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从那时起,源头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织麻布村。民间有歌谣曰:“源头十八家,家家织麻纱,脚一踩,手一捋,钞票就到家。”民国时期,源头有60多户,家家都从事纺织麻布业。建国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黟县苎麻和麻布生产也随之发展。源头麻布销路广,除供应本县外,还要销售到祁门、休宁、歙县等外县地区。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曾一度在西递成立苎布厂,后又成立县麻纺厂。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黟县源头麻布生产依然红火。当时全村有苎麻地90亩(集体60亩、个人30亩)。一季亩产苎麻300—400斤,共计约30000斤,全年约生产80000多斤。5至6斤织成1匹布,每年生产麻布1万多匹。仅靠本地苎麻已经不能够满足加工需要,便由县土产公司外调,或由村自己用麻布向外调换原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7 12:38 , Processed in 0.75986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