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 婺源县内进士最多的村子 ——源头

[复制链接]

324

主题

323

帖子

96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8 16:52: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源头位于县城弦高镇北侧郊外,沿星江河而建,村基呈竹排形,与汤村街、武口茶场毗邻,古称绣溪。县城八景之一的“绣水秋波”就在此处。据老人们说,村旁边还有一处绣溪庙、华光庙,颇有规模,香火不断。走进婺源县博物馆,才知道是县内进士最多的村子,古婺源进士具体分布情况如下:源头32 人,严田24 人,北亭山21 人,大畈21 人,李坑18 人,考水18 人,清华17 人,旎坑14 人,中云13 人,桃溪11 人。源头村在宋代出了32 名进士(含武进士)。
  据《婺源地名志》记载,公元874—888 年,源头村由广东罗浮山孙姓建村,距今已有1100 多年。源头村依星江河畔而建,景色十分迷人秀美,古婺源城十大美景有三大景致都在源头。在宋代考中进士32 名,其中文进士24 名,武进士8 名。明清时期稀少,唐代孙姓建村,宋时赵姓风光一片,中进士者大名如下:孙略、孙自诚、孙昌期、赵必烽、赵祐瓍美、赵崇元、赵必昂、赵良键、赵希、辀赵良铨、赵良锦、赵良、赵必翔、赵良璩、赵良钧、赵崇重、赵彦规、赵崇穑、赵汝沁、赵必珠、赵彦觐、赵燮夫、赵必琢、赵崇夸、赵必琬、赵良录、赵良鉴、赵彦相、赵崇椿、赵汝舆、赵崇夤。有如此多的进士,堪称婺源第一进士村。
  宋淳熙丙申(公元1176 年),朱熹璘第二次回婺源时,和门人滕(后中进士)到河对岸的三都村散心,见山脚下有一个半亩大小的方塘,水质清澈见底,能照得见自己的人影和天上的云彩,泉水正从旁边冒出源源不断地注入璘塘中。并问滕:“这是什么塘?”“我已将它称为‘朱绯塘’。”璘滕答。“朱绯?
  绯,乃红色之意。莫非我俩已神交?”过了几日,县令请朱熹为刚落成的藏书阁撰文,朱熹参观藏书阁并阅读典籍,想起不久去朱绯塘的情景。遂写下了著名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元代诗人胡炳文也赋诗道:“一夜水痕高几许,鸟也忘机淡无语,朝来晴碧更好看,天光云影源头水。”时绣溪村进入典盛时期,村容进一步扩大,为纪念朱熹,村子正式将绣溪改为源头村。
  相传明代中期,邻近村子里出了好些个七品以上官员,他们是:孙棠(明正德年间叙州府通判)、孙璋(嘉靖年间惠輗州府通判)、孙(嘉靖年间太原右卫经历)、孙淮(嘉靖年间浙江都司断事)、孙宗昌(万历年间贵州都司断事)。这些人每次回家省亲,带着衙役,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的。傍晚喜欢在源头村边星江河里洗澡,将官服一字排开,让人观看,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村子里个叫娇娘的婆婆瞧着就十分不顺眼,66 岁了,虽然丈夫已不在人世,但身体硬朗。原来她有个姓余的外甥在京城做官,可每次回来看她都是独自一人往返,不见一兵一卒。娇娘就问:“人家一个县官,都能带一班人来,你在京城做那么大的官,就不能带点人马来给我看看。”余大人对她说:“我如带人来,源头村都住不下,更别说吃东西了。”娇娘不信,一定要他带来。余大人无奈,有一年,他从京城寄来一封信,说要带兵经过源头,让娇娘做好准备,娇娘以为人不多,就叫村里的亲属准备了几桌饭菜。可先来的将士告诉她,有好几万的人要经过,没办法,她只好叫亲属们拿木印来印灰汁果给将士们吃,每人发两片都来不及,人马这么多,娇娘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批兵马足足过了一天一夜才过完,这名大官外甥就是沱川理坑村鼎鼎大名的余懋衡,老人就是他的外婆。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来了,在村庄里烧了很多房屋,有气派的都见不到了。
  民国时村子常常发生火灾,老房子越来越少。往后,源头村从鼎盛大时期跌了下来,再也没了发头。
  还有个故事这样说:村子里有户人家请来地师先生看风水,这户人家有个绝顶聪明的女儿,且十分机灵,想娘家的好风水发到自己儿女身上,于是她趁先生外面回来洗手时,悄悄地把自已带在手上的镯子捋下来,丢进脸盆里,先生洗手时摸到镯子,轻声说了句:“水好浑啊!”这家的女儿说:“浑水好摸鱼啊。”地师先生明白了她的用意。本来他看好这块地是要发儿子的,被女儿一搅,他改变了预先的布局和设想,说出了两句决定源头村命运的话:“先出外甥当金饼(状元之意),再出儿孙拜金街(街上卖菜)。”再后来村子里就没有出现过什么杰出人物了,特别是清代未有考取进士功名、七品以上官员等。其实以上说的这些都是客观因素,主要还是不重视教育,后代子孙读书的少,没有长远目光。孙姓一位后人说,没有足够知识、没有文化,想出人头地是不容易的。清光绪年间孙姓孙凤章到徽州府考取了个武秀才,都算得上是人物了。
  源头村历史悠久,赵姓迁离后,主姓是孙、冯、滕、张,虽现存留下的老房子不多,但古村古貌依然健全。解放初期还是有许多老屋的,屋子内外照样有木雕、砖雕。建村时的孙姓至今相传,有孙家祠堂、冯家祠堂,河岸边有孙家埠头、滕家埠头、滕家角、张家埠头、冯家湾,还有华光庙、绣溪庙等。村头村尾都有古樟树,进村、村内的路全是青石板铺就。特别是村旁的古井,长年不涸,冬暖夏凉,滋润着一村人。村庄沿河有好长一段下坡青石台阶,村基地势很高,再大的洪水也淹不了。
  源头村有许多与徽州各地一样的风俗习惯,如药渣要倒在大路上,建房先用水牛耕屋基、大门口不能对着屋角、巷子、叉路口,出殡时沿路住户要倒靠扫帚等等。结婚讲究的婚俗更多,每年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节、七月半、十月半、冬至的风俗同县内其它村子有雷同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儿时的伙伴们常常拉着新娘子的队伍不让进村,只等娘家人拿出喜糖来才让过,还有婚礼上可以脱新娘子的鞋子换糖吃,好不热闹,但如今村民生活的改善,这些习俗渐渐远去!还有老人们讲源头村龙灯最有个性,是县内最好的,城内的灯都比不过,解放前后,非常有名,每户摊上一节灯,连接起来长有200 多米,所有龙灯进城时,看到源头村的灯过来都得让出道来。
  解放后,源头村发展讯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今天,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村内许多古树名木、古建遗址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4 12:08 , Processed in 0.74530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