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行游天下】国庆出游之《麟凤桥》

[复制链接]

148

主题

148

帖子

444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7 16:42: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今的黄山区原来叫太平县,1964年前太平县城在如今的仙源镇。自公元752年(唐天宝十一年)建立太平县始至1965年,这里一直是县城。由于陈村水库原建设方案中这里处于淹没线以下,1964年才将县城迁往甘棠镇。
    仙源镇距今已有1260多年历史,是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尽管自1938年11月至1943年4月,长达4年多的时间里,日军先后出动飞机200多架次,对仙源等地疯狂轰炸。使古城遭到极大破坏。但历史的沉淀,使这里留下不少文化古迹。“麟凤桥”就是其中保护完整的一座古建筑。其气势之大,保存之完整在皖南首屈一指。
    1953年至1958年,我在老太平县城生活了15载,这里让我度过童年的纯真,少年的痴狂。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一晃45年过去了,2013年10月2日趁国庆期间去仙源,专程去看了“麟凤桥”。

    “麟凤桥”横跨仙源麻川河,全由条石垒筑,上墩五孔,桥宽7.65米,高12米,长99.1米,建于清乾隆30年(1765),今已有240多年历史。“麟凤桥”是古代徽、宁两府往来的要道,也是皖南最宽的石板古桥。
    “麟凤桥”北端河岸由巨大的青石砌成,以石敲击其中七块会发出不同清脆悦耳的音乐声,称之“七音石”。南岸就是水东村。
    传说中“麟”为瑞兽,“凤”为祥禽,麟凤呈祥。取名“麟凤桥”寄托着太平人美好的愿望。
    关于“麟凤桥”民间还流传着一则“鱼上树,马骑人”的传说。
    据史志载,“麟凤桥”是为恭迎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一年游黄山,全县动员,一年造成的。
    而自唐宋来,从宁国府来太平县,只有从旌德黄华岭进入太平县城。那时只有东门一座木板桥,山洪暴发时,交通就被阻隔。
    皇驾要来,没有坚固的石桥怎么行,必须赶在乾隆到前,要尽快筑起一座漂亮而坚固的石桥来。但太平县老爷特吝啬,既要造好桥,又要克扣工匠工资。每天只有三餐糙米饭,还不发工钱。
    工人要求领工资,他却拍案大怒:“造桥是为了迎接圣驾,尔等俱是万岁子民,替万岁造桥,焉有索要工钱之理!”
    工人说:“不给工钱,怎么养家糊口?”
    县老爷放下狠话:“除非鱼上树,马骑人,才给工钱!”
    民工中有个石匠很聪明,连忙上前问道:“老爷说话可算数?”
    “屁话!本老爷说话焉有反悔之理!”
    小石匠乘机进逼:“那就给个字据。”
    县太老爷连想也不想,挥笔就写了张字据。
    转眼间,大桥即将合拢,这节骨眼上工人们都停工不干了。桥造不成,不能迎驾,那可是欺君杀头之罪,非同小可,急忙催动上工:“谁不上工,当众责打四十大板。”
    石工们说:“马上就要合拢了,不是我们不干,而要请人推定合拢的吉利时辰,否则,时辰不吉利,圣驾到了塌了桥,是谁的罪过!”
    这倒吓坏了县太爷,连忙派人去请风水先生。正在这时,当地寺庙的玉成和尚恰好走来,班头连忙引见,说:“这师父最擅掐算。”
    那玉成和尚云山雾罩地掐算一会道:“这桥非同小可,非得等‘鱼上树、马骑人’的时间才能合拢。”
    县太爷急了,心想:什么时候才是“鱼上树、马骑人”的吉利时间呢?可他还得摆太爷架子,训斥道:“胡说,天下哪有‘鱼上树、马骑人’的事!”
    和尚连忙稽手道:“天下事无奇不有,小僧的课无有不准,老爷如不信,那就另请高明。”

    恰在这时,宁国府快马报到:圣驾很快就要到,务必抓紧时间造好桥,这县太爷可就急傻了眼。怪道凑巧,就在这时,一个牧童骑着牛,手里举着一枝柳枝,上面挂了一只鱼,一个木匠扛着一条木马离他不远。玉成和尚忙喊知县:“老爷请看,那不就是‘鱼上树、马骑人’,小僧的课无有不准的。”那县老爷一看,真能算是“鱼上树、马骑人”,他记着是吉时合拢,连忙催道:“现在合拢吉时已到,赶快动工。”
    小石匠立即拿出字据道:“老爷有字据在先,发了工钱再动工不迟。”那位太爷真叫傻冒了,话都是讲出去的,又有自己的亲笔字据,不得不付工钱了。
    桥造好了,乾隆却没来。倒给“麟凤桥”赋予传奇色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8 01:35 , Processed in 0.68074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