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歙县叶村访洪氏宗谱记

[复制链接]

34

主题

34

帖子

102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30 13:2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早上7点30,我与洪雷,通过绩黄高速路绩溪县收费站,计划去歙县叶村、中村寻访存世的洪氏宗谱。

8点,在杭徽高速三阳出口,与早在那里等待的三阳原书记洪定伟汇合,互致问候,交换意见,我们决定先到叶村。

叶村的洪氏后裔建有宗祠“叙伦堂”与支祠“敬本堂”等。

叶村的“敬本堂”建于明代,为洪氏支祠,又名“世光第”,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面阔16.2米,进深28.65米。大门为四柱三间三楼砖雕门罩,极其精美。过门廊为庭院,两侧有廊。中进的享堂高敞,明、次间为堂,两梢间为厢房,照壁上悬“敬本堂”匾。后进天井狭窄,寝堂上有楼。祠内梁头、雀替、平盘斗、梁驼,均雕有花草图案。享堂内保存有“进士”、“贡士”、“望重老传”、“五世同堂”等匾额。

站在叶村洪氏宗祠叙伦堂前的广场上,“叙伦堂”正门上方两幅金龙环绕的扁额,在夏日的晨曦中格外显眼。左扁书“同治戊辰(1868年)科状元及第洪钧”,右额书“钦赐奉宸苑卿”,意为皇帝恩赐“奉宸苑”为正三品,内务府职属。

看到“同治”字样,忽然联想到,同治甲子年(1864)洪秀全建立的“天国”沦陷。四年后,同姓同祖(按:目前尚存异议)的叶村洪氏后裔洪钧,却以吴籍折桂夺魁。历史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洪钧(1839-1893),字陶士,号文卿,祖籍安徽歙县,寓居苏州吴县。据民国十二年(1923)《桂林洪氏宗谱》记载,弘姓食采于弘,因以国为氏。唐德宗朝洪经纶迁居歙州,八世孙洪鋐迁居叶村,十六世孙洪纲迁至歙县桂林,四十世孙洪坦(字近薇,葬于吴县南丰巷村),谱牒专家估计,洪钧这一支,大致在其曾祖父三十七性洪理、三十八世洪士澍或三十九洪启立时(按:此三代仍葬于桂林),可能有产业,来往于苏州、徽州之间。


一、《叶村敬本堂洪氏支谱》

定伟找来叶村村长,本家人洪学堂,领我们来到居住在祠堂右侧的洪学奇的家(叶村226号)。

穿过前屋的小商店,进入正厅,坐定上茶,洪学奇取来一套(2册)洪氏族谱。

此谱长40cm,宽25cm,对开刻版,深兰色绢布封面,原贴的谱名录已损坏,后世新加的牛皮纸封面题谱名为《叶村敬本堂洪氏支谱》。据首篇谱序记载,该谱为(清)光绪23年(1897)叶村的(经纶)四十一世孙洪益堂、洪茂卿等纂修。

(清)光绪23年(1897)岁舍丁酉麦秋月上漧吉旦,益堂与茂卿撰《重修敬本堂洪氏支谱总序》称:

乾隆之际,黄石(按:今属休宁)总祠群集修谱,我派适因多故,未与会宗。谱牒亦颇残缺。嘉庆丁卯曾经修葺,誊为六册。奈红羊劫至,蹂躏频遭,田庐尽作坵墟,谱据化为灰烬。今幸族兄茂元穷源有志,慷慨解囊,遂偕钰胜、步云二君会修谱牒。参互考订,或访诸老,或证诸残篇,或摹诸墓志,并将严君讳章甫光绪初年采访手录,一同参订考证。

该谱目录有修谱总序、光盈公序、朝公家乘序、叶润泽先生序、午公叙姓源流序、修谱总说、斌公家乘序、凡例、炎公仰止思宗序、诰命、胡富尚书序、历代仕宦、应龙公家乘序容像、许莹溪先生序、名族志,以及世系图表等。

卷首源流的《叶村洪氏源流图》前,有91字的文字说明。源流采用线图,分别以“弘派一至弘派九”和“洪派一至洪派二”为顺序,列出从弘姓一世祖(西周)燉煌公至四十五世祖(唐)弘察,从四十六世祖洪子舆至五十五世祖洪靖、洪端(按:洪竤迁居叶村后的第二代)的世46-55世的世系繁衍图。

据我所知,此谱《叶村洪氏源流图》的世系繁衍图与文字说明,是(明)崇祯十七年(1644)(安徽休宁)洪尔凤、洪中正等纂修《丹阳洪氏宗谱》刻本的内容的翻版。(按:《中国家谱总目》编号250-0121的【安徽休宁】《丹阳洪氏宗谱》不分卷。(明)洪尔凤、洪中正等纂修。(明)崇祯十七年(1644)刻本,八册。书名据版心题,间题洪氏宗谱、黄石洪氏宗谱。谱序题统宗谱。目录、凡例题新安洪氏重修宗谱。始祖经纶,字汝仁,先世本姓弘,避敬帝讳改姓洪。存北大、苏州博。另有(清)顺治间(1654年)增刻本二册(残本),记事至清顺治十一年,存浙江宁波的天一阁,谱名【浙江鄞县】徽歙迁鄞《洪氏宗谱》。)与民国十二年(1923)(安徽歙县)洪业远纂修《桂林洪氏宗谱》八卷木刻本,亦完全一致。(按:《中国家谱总目》编号250-0116【安徽歙县】《桂林洪氏宗谱》八卷,洪业远纂修,1923年木活本,八册。书名据版心、书签、目录题。始祖同上,始迁祖纲,原名迪,字仲常,宋绍兴间由歙南叶村迁歙东桂林。卷一谱籍、洪氏源流考、序文、唐诏四海大姓名族志、谱说引、家训、传文等,卷二恩典诰敕、上谕、墓志铭、行状、艺文、钟铭等,卷三桂林洪氏姓原表、桂林地舆记、金竹垣记、宗祠楹联、尊齿表等,卷四像赞、宗祠图、茔墓规戒文、墓图、祀田记、祖茔税亩等,卷五至八世系。清代状元洪钧出此族。存北大,上图,苏州博。)



最具代表性的谱序文章有二篇,一是元至正年间,柳州学正、本族玄孙节夫洪斌的《洪氏叙姓源流序》;二是明成化进士、正德尚书、绩溪龙川人胡富的《歙南叶村家乘序》。

洪斌的《洪氏叙姓源流序》转述如下:(括号内的小字,是原文所注)

洪姓出于共工氏之后裔曰晋仕,帝舜命同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推上世本水德亦有平水之功,舜故赐加水与共之左,而易曰洪(其伯益亦赐姓嬴氏,事见通鉴)。时居燉煌,乃唐之沙州,以是称为燉煌郡焉。厥后历至三代至于战国、秦汉以来,子姓相承,隆而弗替。迄东汉末延光元年(122),有名洪格者为豫章北部尉,居鄱阳县。孙洪矩,字伯则,三国(220-280)时为吴庐江太守,廉谨清俭。唐开元间(713-740),洪孝昌为集贤学士,子源为监察御史,居舒城。然则饶舒等郡之洪,或者同出于格。

又《杨岸谱》(注)云,宛陵、毗陵、吴郡、余航、会稽、缙云、永嘉、临安、无锡、姑苏、乔定豫章、鄱阳诸郡,同出一派。西晋(266-316)洪雅,字方中,乃汉从事洪标之孙,魏山阳昌邑簿洪炜之子也,为大司农。永嘉六年(312),胡寇入洛,随同元皇即睿王渡江居涧州曲阿县,永嘉中(307-312)因官占籍于丹阳。又云洪曇宪为梁太守,洪惠参为唐参军使。曰察为监察御史,察生子舆,为起居舍人,居淮阳下邳,子舆生经纶,唐元宗天宝年间(742-755)擢进士,为谏议大夫,德宗朝(780-804)为河北黜陟使,因罢田悦兵,悦反又左迁宣歙观察使,侨居于徽(婺源官源家焉)至裔孙曰熙(即叚,字元德)后唐同光间(923-925)为临淮县令,政平讼理,民有歌谣(虎岭虽险贼何益,但闻洪公且屏迹。人犯问明随发遣,狱中屡生桃李华)生七子,云、万、樵、通、俊、绍、矩。按绍,字继宗,乃洪熙第六子,后晋天福(936-942)年间,为东莱太守,同延广北御契丹,积功迁明威将军,江南抚慰。值后晋衰微,刘势日彰(即知远也,在河东时富疆冠诸镇。注)契丹又陷京城,不忍民之兵燹,脱迹避地因家新定郡(后更名睦州,今改为严州)遂安县木莲村居,垦庄置田。夫人陶氏生八子。因五季之乱,各相散处,长曰绪,即镌,徙淳安黄莲培;次曰顺,即钧,徙淳安鸭村;三曰运,即钱,徙秀州花桥;四曰遇,即钹,休宁黄石;五曰智,即鍼,徙余杭天目;六曰伯,即钦,迁绩溪横城;七曰奇,即铸,徙严州养村(今俗呼仰村)八曰政,即鋐,徙古歙王干自立。彼云吾家宗谱别派甚详,旧因煨烬,无可考究。

近访洪学谕孙(学谕讳仪,乃婺北官源人)得《历世歌》一观,参严陵洪氏世谱所载,丹阳洪迁婺,历七世徙遂安,大抵相近。则吾之始祖政公,自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由遂安转迁王干叶村必矣。其所谓生八子,与歌中所述八子名字不同(但歌中所载八子曰秦、曰楷、曰荣、曰诞、曰纂、曰舒、曰奇、曰勋,意者或称名而遗字,或举字而隐名,故起后人之疑)意其幼居易讳,故也。今且以歌中名□明矣。今断自府君以下至族之诸族凡十九世定为此图,刻之于家,所谓信以传信。八世祖廿六府君讳因以上止著其所出,以见渊源。所自七世祖十三府君讳如深、廿四府君讳如霆者,则详列其目,第以枝分一别,以繁衍未艾之子孙嗣而辑之,虽百千万世,由此其可考也。



大元至正九年(1349)岁次己丑闰七月七日

柳州学正玄孙节夫洪斌顿首拜书



【笔者注释】

节夫洪斌,名斌,一名仲彰,字节夫,号隘斋。经纶公24世裔孙,歙县叶村人。朝公(7世)--鋐公--靖公--裕公--孙宝公--承谅公--祖大公--太贵公--约公--瑞公--因公--如深公--楠公--尊范公--良儒公--雷轰公孙,味卿洋公(23世)之子。节夫从待制郑师山游处,程文徐鲁孙相友善,志气雄伟,特达不群,好族礼士,官授柳州学正。至正壬辰,协王师讨蕲黄贼,助军饷千担,同兄洪顺失机卒于王事,县尹潘从善哀祭之,见师山祭文节夫传。配槐塘程氏。葬后山坞对石耳峰。四子,次子善师字惟中,同兄莘生死于父难。

[关于杨岸谱]

据泰定甲子(1324)洪震老的《洪氏历代族谱考证》载:杨崖宗谱 至元二十一年(按,元有两个至元年号,前至元二十一年,即1284年;后至元,无二十一年)洪应东撰(公乃石庵公之后,号知堂,居杨崖,所记先世迁徙得实。)杨崖新谱 延祐巳未(1319)洪凤纂集(公字仪之,居杨崖,石峰而为作序。)

[关于“即叚,字元德”]

按婺源派谱记载:经纶--旦--三--寿祖--桂--叚(子朝);按丹阳派谱记载:叚公,行四,邑庠生。有德行。配陈氏孺人,三子:明、朝、胜。

洪业远纂修《桂林洪氏宗谱》八卷:[歙县] 民国12年(1923), 木活字本。其中,崇祯四年歙北桂林裔孙洪世仁撰《桂林洪氏姓原表》称:谨按旧谱迁叶村,鋐公下多熙、绍、政三公,不知熙公即叚公,绍公即朝公,鋐公即政公,原无多三代之名目。

[关于后晋衰微,刘势日彰]

刘知远(895年—948年),其祖先本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改名刘暠,建立汉朝,史称后汉。之后刘知远攻占中原,赶走了契丹军。但数月之后病死,庙号高祖。

[洪学谕孙,学谕讳仪,乃婺北官源人]

清乾隆53年(1788)洪文陛等《官源洪氏总谱》官源村世系表017页。仪,经纶十四世孙。经纶--全--校--鹄--徃--豪--隽--隆--厚德--舜平—汝为—长卿—仪—天寓、天宪、天宓



洪斌的《洪氏叙姓源流序》,在新安洪氏的派别关系上独具见解:

一、元代至正年间已经提出,遂安洪氏源自婺源官源的洪氏一派。

洪斌序称:(洪)经纶裔孙曰熙,后唐同光间为临淮县令,生七子,云、万、樵、通、俊、绍、矩。按绍,字继宗,乃洪熙第六子,后晋天福年间为东莱太守,积功迁明威将军,江南抚慰。值后晋衰微,刘势日彰。契丹又陷京城,不忍民之兵燹,脱迹避地,因家新定郡遂安县木莲村居。

二、主张严陵洪氏世谱所载之洪绍八子与官源洪氏总谱中的朝公八子相近,只是同一个人在幼年与成年时所用名讳不同而已。

序载:近访洪学谕孙得《历世歌》一观,参严陵洪氏世谱所载,丹阳洪迁婺,历七世徙遂安,大抵相近。则吾之始祖政公,自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由遂安转迁王干叶村必矣。其所谓生八子与歌中所述八子名字不同(但歌中所载八子曰秦、曰楷、曰荣、曰诞、曰纂、曰舒、曰奇、曰勋,意者或称名而遗字,或举字而隐名,故起后人之疑)意其幼居易讳,故也。



绩溪龙川人胡富的《歙南叶村家乘序》,从胡、洪二姓同出青州及迁徙歙州后胡、洪两族世代联姻的历史角度,阐述续修宗谱的重要意义。

胡富序称:适有吾甥洪惠者,持谱请予序。予曰:谱者,亲也。亲亲,仁也。能亲亲,则尊祖敬宗之义生焉。因受而阅之,吾益有感焉耳,遂嘱其惠曰:予家与汝洪氏先君原居青州,累世通家。吾始祖散骑常侍焱公,随晋元帝渡江提兵镇歙,因家绩之龙川。汝洪氏祖(洪)经纶值唐观察宣歙侨居于徽,至政公始迁叶村,子孙繁衍,盛甲于州里,诗礼闻人,衣冠阀阅,歙称望族。呜呼!二公仕途先后,时虽不同,然其居地,嗣裔永昌,则皆一也。若吾世祖提干纲公,乃汝祖因公之婿,子姓湚衍七派,簪组蝉联,是以咸籍洪氏祖妣之德荫也,敢不尽言以彰厥美姻家。



【笔者注释】

胡富(?-1522年),字永年,南京徽州府绩溪县(今安徽省绩溪县),明朝南京户部尚书、进士。胡富出生于安徽绩溪龙川胡氏望族。成化十四年(1478),登进士,授南京大理评事。弘治初年,历任福建按察使佥事。后因丁忧离去,除服后起用为山东按察使佥事、广东按察使副使,平定四会等地瑶乱。之后历任陕西右布政使、左布政使。正德初年,入为顺天府府尹。正德三年,进南京大理寺卿,就迁户部右侍郎。正德五年,因大理时勘事迟缓连坐,勒令致仕,为刘瑾之意。刘瑾被诛后,再次起用。正德七年,拜为南京户部尚书,当时南京仓储仅够支出一年,胡富在位三年时间后,能够有六年积储。后辞职归乡,多盛德事。嘉靖元年卒。赠太子少保,谥康惠。生前著有《龙峰文集》。载《明史》。



[胡洪联姻举例]

宋元明清四朝,尤其有明一代,居住在徽州的胡、洪二姓间的联姻记载甚多,再举数例如下:(绩大坑口村,即龙川村。)

叶村的洪存庆,太护公次子,号双源,娶绩大坑口胡氏女,一女适绩邑大坑口胡毓尹。

叶村的洪  瓒,文琏公长子,字以通,一女适绩邑大坑口邑庠生胡茂伟。

梅溪的洪子豪,文□公长子,娶绩邑龙川胡氏。其长子汪中亦娶绩邑龙川胡氏。子豪次孙汪育一女适绩邑龙川胡文善,生外甥龙宝,由进士任四川遵义府守备。

梅溪的洪万荣,錞公长子,号少轩,一女适绩邑大坑口庠生胡玉函。

梅溪的洪兆澍,运锦公长子,字济禾,太学生,配绩溪大坑口少保七省总督胡宗宪孙女,青年守志,奉旨建坊。

……。绩溪的横形、洪村、杨林、杨溪、丈尺山等村的(洪)经纶后裔宗谱中亦有大量记载。


二、《经纶堂洪氏新谱》

在我翻阅拍照洪学奇的《叶村敬本堂洪氏支谱》时,村长洪学堂又送来一套《经纶堂洪氏新谱》,这是2000年桂林、叶村与苏、豫、皖等地的洪氏宗亲联合纂修的一部新谱。

大开版型,米黄封面,电子印刷,封面题名:(篆体)经纶堂(隶书)《洪氏宗谱》,四册,四卷。

(洪)经纶四十三世孙洪学礼,为此谱撰写的《编后记》(存第四卷)载,1996年3月,(桂林支)洪为传、洪为亚倡议,健全组织,搜索资料,人口登记,筹集资金,历时四年,2000年3月付梓出版。谱称,参入此次撰修的洪氏分支,涉及苏、豫、皖三省入谱人口6700余人,统一辈份字与祠堂名的,约三万余人。主要资料来源于李集斜门里洪传礼的《洪氏宗谱》、桂林《洪氏宗谱》、叶村《洪氏宗谱》以及《洪氏文史》四方面。

为了筹备编撰新谱,1997年4月19、20二天,来自江苏睢宁、江苏扬州、安徽固镇、蚌埠东五河县洪集、河南永城等地的洪氏宗亲代表,在桂林镇桂林村聚会商议,祭祖仪式,参观桂林、叶村的洪氏家庙与文物古迹。来自各地的洪氏宗亲代表,受到歙县桂林镇政府代表和当地宗亲代表洪厚康、洪忠武、洪家仪、洪孝华、洪道专、洪泽泉、洪政善等的热烈欢迎。洪学禄、洪学斌等数十位宗亲慷慨解囊,为宗亲聚会与撰修宗谱提供了资金支持。

2000年春节,经叶村洪氏宗祠主事人研究决定,由叶村代表洪芳度草拟《关于洪氏宗祠统一堂名和各派统一排行的倡议书》,提出统一用“经纶堂”号,得到与会的各地洪氏代表支持。



《编后记》关于洪姓的来源,采集排列了三种说法:

其一“国于共,以国为氏。后推本德之绪,加水于左,遂为洪氏。”

其二“共工氏后裔共工晋,仕帝舜治水有功,舜帝赐加水于左而易曰洪。”

其三“禹之曾孙,夏相帝(前2146-2119年)封诸侯于弘农国(今属三门峡灵宝市函谷关一带),遂以国号改姓弘。”

第三种说法,最早可上溯至(北宋)徽宗时期,洪经纶十二世孙洪中孚主修的《丹阳洪氏宗谱》,明代以后,被休宁黄石支、休宁云山支、歙县桂林支、浙江鄞支、江苏苏州支等诸多支派沿用至今,影响甚广。第三种说法还有一个关于“燉煌公”的完整故事: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末年(前781-771年),王后褒氏不好笑,王悅之,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氏大笑。自是数举烽火,诸侯皆弗至,惟(弘)演独至,且犯颜谏,褒氏怒,欲杀之,幽王曰不可,此忠也。以烽火有燉有煌之义,遂封(弘演)为燉煌公。《编后记》称,自舜帝至周幽王历经1470年,世系无文献可考。然自献公之后始有文献可据,燉煌公被确认为弘派一世祖。

《编后记》指出,从燉煌公(前871年)至唐朝(洪)经纶(公元781年),历经1562年,(洪)经纶是燉煌公弘演的第四十七世孙。



谱论文章中,1997年11月观察公四十三世孙洪学钦的《重修洪氏族谱序》,2000年2月观察公四十三世孙洪学礼的《洪氏源流序》,尚可参考。



谱中的另一篇佐证短文,是浙江省苍南县洪顺正先生寄来的《洪姓历史材料》,笔者感觉很有意思,也转载如下:(保留原文字及标点符号)

“谨按禹王裔孙有弘演者,为弘农太守,郡人皆称为弘氏。至春秋时,有弘演者,仕衛有刮服服孝之忠,晋永嘉中子姓,因官徙居曲阿,唐天宝初,以曲阿改丹阳,高宗时,丹阳有弘恭者,族裔富贵,闻于朝廷,避孝敬帝讳,弘而改洪氏,遂著丹阳为望郡,德宗朝有名经纶者,为河北黜陟使,议罢方镇兵恐召乱,左迁宣歙县观察使,郡誌乃新安之寓贤。昭宗时,避黄巢于黄墩,已而择隐于婺源之官源,世居于此,盖河之南北、江之左右、浙之东西,远及楚闽、广州,皆以经纶公为鼻祖也。注:洪氏源流之一。”

时修谱者将此短文收入谱中,意图显然是旁证主编的姓源观点,即上文提到洪姓来源的第三种说法。然而短文中的人物、年代和地点的讹误是十分明显的。

如西周至春秋人物皆系指“弘演”,与《史记》所载不合。周幽王(宫湦)前782年继位,前779起幽王宠爱褒姒,前771年庚午年幽王终。史学界认为,春秋起于前722年,即周东迁后49年,终于前403年。弘演入仕衛懿公,以死殒身报国。衛懿公,前668—前661年在位。从前771年至前661年,弘演不可能跨110年时间,出现在两个时代。(明)谱载“弘献,周时为诸侯,世居弘农”。此处“弘演者为弘农太守”,当是“弘献”。

如“晋永嘉中子姓,因官徙居曲阿”。(明)丹阳洪氏宗谱记载,燉煌公弘献十三世孙弘儒,于西汉元丰二年(前109)前,因“将兵金陵迁奋威将军屡有奇功嘉封云阳侯”,就已“居曲阿”,为丹阳弘氏始祖。比较短文中所说晋永嘉(公元307--312年),早400余年。

如,“德宗朝有名经纶者…,郡誌乃新安之寓贤。昭宗时避黄巢于黄墩…,隐于婺源之官源,世居于此”,唐德宗朝(公元780—804年),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僖宗朝(公元878-884年),唐昭宗朝(公元889-896年),因此这里的时间记载明显错误。

一般性的历史事件记载出现错误,是证据的硬伤。若不加考证、甄别,盲目收入谱牒,则是徒增混乱,有百害而无一益。

此外,《经纶堂洪氏新谱》首卷又收入有,1997年9月8日《洪氏文史》编委会的《洪氏渊源考略》,97年仲春福建省晋江市英林洪氏大宗管理委员会的《探流析源》,新加坡南洋洪氏总会廿四周年纪念特刊的《洪氏开宗史略》,王中柱的《洪氏文史·序》等四篇谱文。

笔者认为,此类文章也不宜进入《经纶堂洪氏新谱》,举《洪氏渊源考略》一例说明。

《洪氏渊源考略》的重点,是追述洪氏迁徙的两条路线,彭城--下邳--京口--遂安;盱眙--歙县--黄金墩--乐平。乐平支中,其一迁福建—广东--洪秀全,另一支回迁严州。文章称洪姓的姓源,有“共工氏”、“共普改洪”、“豫章宏避唐明皇改洪”、“弘演后唐德宗时改洪”、“六桂同宗”、“洪洞县洪”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以“六桂”为望族。文章所述的“共普”、“陆傪”、“洪昺”、“豫章宏避唐明皇”“唐德宗时改洪”、“黄金墩”等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历史背景,完全罔顾历史典籍的记载,暴露出文章作者缺乏起码的历史知识。此类文章,不经考证与筛选,载入《经纶堂洪氏新谱》中,结果只能是以讹传讹,混淆视听。



笔者以为,2000年《经纶堂洪氏新谱》编撰者的初衷与愿望是良好的。当地洪氏宗亲,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世系图部分继承与保持了明代以来桂林谱的系统性,给洪氏后人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

然而,此谱的瑕疵也是明显的,如谱论文章选篇不当,审阅不严,文字运用能力欠缺。表面上看面面俱到,各种观点的文章都收,实际效果是干扰和冲淡了桂林谱的历史传承体系,极易造成思想认识的混乱。原因可能是谱牒编撰者自身储备的历史典籍信息与洪姓姓氏信息,不足以判断谱论文章的立论是否恰当。此外,全谱的编辑校对不到位,错别字、错断句、句式运用等等,亦有颇多不当与讹误,影响阅读与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4-28 18:49 , Processed in 0.07474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