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话说婺源城——天下西湖三十六中的婺源西湖

[复制链接]

102

主题

102

帖子

306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10:12: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中国,以西湖命名的风景湖很多。据清代王晫《西湖考》中记:“全国以西湖名者,凡三十一。”而同代的陆以湉却在《冷庐杂识》中说:“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杭州最著。”上述三十一或三十六处西湖,即包括有“婺源西湖”,且早在明永乐六年(1408年)成书的《永乐大典》中有载。

婺源西湖,成于南唐营造城池之际。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婺源县治由清华移迁至蚺城之后,随着便在弦高镇古蚺城开始了一系列建筑的营建。首先营建的,是一县最重要的行政机构——县衙;其次为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前期列入议程的则有城池。这是因为:历史上,中国是个战乱频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自殷周以降,大大小小的战争爆发过3700多次,可说是无代无之、无时无之。战争虽多矣,可战争技术两千多年间却一直以冷兵器为主,基本上无大的发展。因而,城池在军事上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战争中的进攻与防御,主要都是以城为对象。基于这一点,所以中国的城池始终都以“设险以守其国”(《易经》)为目的,其营建的基本原则亦始终是为“易守难攻”。《中国兵书集成·尉缭子·守权》中所言“故为城郭者,非妄费于民聚土壤也,诚为守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按明弘治《徽州府志》记载:南唐昇元二年(公元938年),“领关西卒千五百人来镇婺源”的都制置使刘津,欲令水绕县城,使城垣除西面接山外而北、东、南三面绣水环抱,让蚺城既有天险可依,又利人工防卫,故其在营建新城时,将原来直穿城西而过的北向南流的溪河,于蚺蛇港北筑港口,南筑港尾,中潴水为湖,使之形成“婺源西湖”的胚胎。接着,刘津筑接城垣“周九里三步”,高一丈八尺,设二门防守,首次完成了城池的建设。延至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邑人将仕郎吴之义、贡补进士张伯骏建“德生楼”(即“放生阁”)于西湖上,题阁柱曰:“庆牟尼生,祝圣人寿”;后每遇诞圣节日,县士大夫放生于此。绍定四年(1231年),婺源县尉赵宗沆又组织民众,以石甃砌西湖湖堤,并于湖畔栽植桃李,于湖中栽种菱荷,使“婺源西湖”成为一时靡不周览之胜概,成为一处幽静怡人的公共园林。到元代后,风景优美的西湖,被邑人选为星源(婺源别称)八景之一,即所谓“西湖水榭”是也。元朝著名文学家胡炳文(1250—1333)有题《西湖水榭》诗云:“蚺城谁筑溪之涯,层楼簇簇排人家。两岸春风好杨柳,一池霁月芙蓉花。香与清风远方觉,淤泥不染尘不着。小亭红瞰碧波心,著我中间看飞跃。”

随着时光的推移,清光绪《婺源县志》说,曾经遐迩闻名的婺源西湖,历元(朝)至明(朝),承平日久,由于蚺城内的人口逐渐增多,城池拥挤,故市民日渐填塞湖面以为居址。到清代时,婺源西湖已经是花香不再、鱼跃不复,空见形迹,仅留下“西湖荡”之地名了。其时,游人至此,谁见了都免不了唏嘘感慨,惆怅陡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2 21:30 , Processed in 0.77260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