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南] 婺源民俗博物馆指南

[复制链接]

591

主题

570

帖子

1710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20 16:50: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史,春秋时期,婺源所属的这片土地曾是“吴楚分源”之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婺源正式立县,属歙州管辖(宋宣和三年改称徽州)。自此一千二百年间,婺源为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格局从未改变,是徽州文化圈的重要成员。
婺源是朱熹故里。自宋以来,尊儒重教,理学蔚行,读书之风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明清两朝,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繁荣,崇文尚美、追求品质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趣,从而为婺源的乡风民俗、吃穿用住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婺源民俗博物馆正是从这样一个视角,为观众展示出明清时期婺源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取向和艺术风貌。
这些年来,本馆立足于弘扬传统文化,倾心搜集地方文化及生活用品,已拥有二十多个品种,近万件藏品(包括奇石)。其中,砖雕、木雕、石雕、家具、竹编、刺绣、金银铜器等多个门类不乏精品。本馆设有奇石、珍玩、明清家具、徽式家居、日用工艺、古代陶瓷、刺绣女红、建筑三雕和古籍字画九个展厅。所陈列的部分藏品,不仅是那个时期婺源人生活情趣和追求的写照,也是徽州民俗文化的缩影。
民俗博物馆只是一个认识婺源、了解婺源的窗口。它所展开的新视野,可以让你看得更加丰富、立体;感到更加贴近、亲切。

奇石厅
奇石,是一门发现的艺术。一块石头经过自然造化,有些生出画境,有些宛如造像,因为人们审美活动的参与而成为一件观赏艺术品。中国现代观赏石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时间不长,但越来越受到收藏家和大众的喜爱,并逐渐形成了追求“形、质、色、纹”的美学理念。


婺源北部为高山屏障。在源自诸峰的古坦河流域,近年来发现一种黄蜡石料,因莹洁清丽、细腻润泽而声名鹊起。其中,肉型石尤为惟妙惟肖,在同类石全国九大产地中名列前茅。一些玉化到位的黄蜡石,堪比黄龙玉石,为藏家新宠。此外,在江湾水流域有一种俗称“铁包金”的石料,黑地金纹,颇为难得。



珍玩厅
珍玩,于收藏中属于杂项类,涵盖广泛,种类繁杂。主要包括竹雕、牙雕、角雕、漆器、挂饰、金器、银器、锡器、文房清玩、印石三宝以及一些无法准确归类的物品。许多器物虽然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作为器具的使用价值,但其历史、艺术及民俗文化价值依然存在。收藏这类物品不仅可以更多地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情趣,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保护与传承。



明清家具厅
中国家具自唐以后开始使用高型家具。发展到明代,其样式设计和制作工艺进入鼎盛时期,一直影响至今。
明代家具多采用硬木,以小结构拼接为基本工艺。造型上既注重功能的合理性,又追求形式美,比例协调,简洁典雅。大多为素作,线条流畅圆润,榫卯细巧结实,工艺十分考究。名贵木材制作的家具,一般不施漆,以突显材质的肌理美。而清式家具则不同。造型重雍容华贵,但稍显笨拙;装饰推崇富丽堂皇,却嫌过度繁琐。虽不乏上乘之作,但艺术品味较之明式而不及。
明清时期,苏州是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重要区域,也是明式家具的发源地。这一时期的婺源家具,既受苏式家具的影响,又融合了徽州文化的儒雅气质,从而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和神韵。



徽式家居厅
“徽派”民居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一种建筑形态,婺源今尚存二千余处。
这些民居建筑,由于风水学影响及山区条件限制,大多面积不大,均为闭合式结构。其四周高墙围护,以天井采光通风,设计上突出“藏风聚气”理念。高耸的封火墙,两端随屋面跌落(俗称马头墙),构成了村落丰富而有韵律的天际线。一色的白墙黑瓦,简洁明快;青砖青石构件的装饰,清新淡雅。
建筑(正屋)分为前后堂。前堂有堂屋和左右厢房,有的天井两侧还设有廊厢,功能主要是起居、会客和卧室。后堂与前堂基本相同,为生活场所。正屋外侧普遍建有余屋,用作厨房及堆放杂物,并于正屋相通。
婺源历来尊儒崇文,家居亦遵循礼法秩序。居室安排,一般是长辈在前堂而晚辈在后堂,且分左右。旧时,要求女子不得涉足前堂,待字闺中的女儿必须住在楼上。另外,本地还有一种习俗,儿子成家则自立门户。多数是挨着正屋加建,有的大家族甚至屋连成片。富商大贾之家还专门建有客馆、书屋及庭院,大门、梁枋、窗棂、隔扇等,更是饰以大量木雕、砖雕和石雕,内容有故事传说、翎毛花草,有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文化气息十分浓厚。
这是一栋中等人家的民宅,按照旧时的摆设,以展示当年徽式家居的场景。



日用工艺厅
日用工艺,一种服务于日常生活的实用工艺。它来自民间,也在民间代代传承和发展。
婺源是个崇尚文化的书乡,且商帮崛起带来了财富的积聚,人们对生活用品也就多了份美的追求。加之丰富的木竹等自然资源,也就造就出了大批竹、木、漆等行业的能工巧匠。他们中有的身怀绝技,成为四乡八里争相聘请的高手,名重一时。
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婺源的竹编、木作、髹漆、雕刻、纸扎等工艺尤为发达,广泛运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留存下来的许多物件技艺之精湛,令人惊为天工。如本馆展示的考篮、食盒,竹丝细如发,篾片薄如纸,编织缜密结实,款式雅致大方。梳妆盒,设计精巧适用,榫卯严丝合缝。铜件造型别致,刻工讲究。即便是木制糕模,花色图案也构图饱满,富于变化,寄寓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愿景。
由于商帮的流动,地域间的交流日渐频繁,苏杭、宁绍、淮扬等地区的工艺也不断地传入婺源。因此,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装饰的理念和手法也有了新的拓展。今天,我们仍可从这些藏品中,找寻到其演进流变的足迹。



古代陶瓷厅
在婺源西北的山峦中,蕴藏着丰富、优质的瓷土资源,著名的矿坑有浙源城村的金鸡岩、清华罗云的宝珠坑等。据考古发掘,清华、城村、黄土源、渔场等古窑址出土的大量青瓷以及影青、白瓷器物,品类多样,质地优良。可见,至少从唐代起,婺源就已开始烧制陶瓷,且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婺源西与浮梁毗连,不仅瓷土输浮供其制陶,而且对其制陶业的发展影响颇深。宋代,浮梁昌南因瓷而名景德镇,其第一任窑管齐宗获即为婺源齐村崇峡人。后世尊其为“窑神”,并立“齐总管庙”以祀。由此,有不少婺源窑工和匠人云集景德镇,制瓷高手代不乏人。
到了近代,婺源匠人名家济济,各领风骚。如段莘汪晓棠之粉彩,甲路张志汤的山水,沱川余声之仕女,秋口查仁裕的花鸟,都深受人们追捧,艺术成就闻名遐迩。本馆自唐以来的数百件陶瓷藏品,虽不都是出自婺源匠手,但人们仍可窥见这片曾经窑火炽盛的土地对陶瓷艺术的喜爱和追求。

刺绣女红厅
刺绣,在中国有二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发展到清末,已形成湘、苏、蜀、广所谓“四大名绣”,以及上海顾绣、北京京绣、温州瓯绣等不同风格的流派。
婺源的刺绣属新安(徽州)刺绣,主要受顾绣和苏绣的影响,配色雅静,绣工精致。绣法以平绣、乱针绣和打籽绣为主,也间用锁丝、盘金、挑花等技法。图案多是花蔓、翎毛、瑞兽等寓意吉祥的内容,而以书法、山水、博古入绣的也比比皆是,颇具徽州的特点。
明清时期,婺源在外经商为官者众多,往往经年不归。因此,守在家里的女人除了侍奉公婆、教育子女外,便是做好刺绣女红。有以此苦度时光的,有以此所入贴补家用的,但更多的还是为了寄托心中的那份情感和期待。
本馆展示的绣品多为实用品,诸如衣、帽、鞋、荷包、扇袋、围兜、帐围等。每一件都精美绝伦,饱含着婺源女人的智慧和艰辛。



建筑三雕厅
婺源建筑“三雕”盛于明清,是徽派建筑中最具华彩的部分。其中,木雕主要用于房屋的额枋、梁枋、斗拱,雀替、护净、隔扇、窗棂等;砖雕则装饰门楼、门罩、漏窗以及屋脊、屋翎等处;石雕一般用于房屋的柱础、抱鼓、地漏、栏杆等,或是建造石牌坊、石桥以及其它石构件。
婺源“三雕”自明至清,经历了一个由粗犷到精致,由简约到繁复的过程,个中既有商帮发达的原因,也有审美变化的影响。技法上运用了浮雕、透雕、圆雕、线刻,或浮透结合、线浮并用的表现手段。其中,浮雕应用最多最广。浅浮雕简洁流畅,深浮雕层次丰富,有的甚至多达四五层。其工不厌精,令人叹为观止。
“三雕”的题材内容,大多为寓意吉祥、寄托愿景,或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崇尚儒家的题材十分普遍,有二十四孝、渔樵耕读、寒窗教子、鱼龙变化等。尤其突出的是,无论官邸、商宅,或是一般氏族平民的宅第,总会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文房博古等图案,文化气息尤为浓厚。
材料选用亦很讲究。木雕的大型用材主要是枫、樟、柏、槠等树,而纹理细密的楠木、银杏、枣、杨等树,则多用于需要细刻的构件。砖雕用的必须是精制的水磨青砖。石雕一般采用青石、茶红石,也间用花岗石,均为本地所产。

古籍字画厅
婺源是“亚圣”朱熹的故里,自古就有“东南邹鲁”、“东南文献首邦”之誉。南宋以降,走出了“江南二宝”胡伸、汪藻;文学家王炎、汪泽民;“印学开山鼻祖”何震;“大字为国朝第一”的詹希原;“明洪武四大学士之首”詹同;明末名臣“一代完人”汪应蛟;“中国首部杂志类书的奠基人”江旭奇;“皖派朴学、乾嘉汉学鼻祖”江永;“一代醇儒”汪绂;“道光二异士”王凤生、齐彦槐等一大批流芳千古的历史人物。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婺源文士官宦存世著述3100余种,其中入收《四库全书》的达172种、1290余卷。不仅如此,婺源明清时期见诸记载的书画家有170余人,刻书也甚为风行,故而民间藏书、字画非常丰富。
本馆陈列的为婺源籍文人、学者及乡贤的书画墨迹、札记手稿、著作刻本等藏品。如黄鼎的册页、汪绂与江永之遗书、程湘之容像、汪镜芙之墨迹等作品,都曾长期散失民间,是婺源地方名人文化难得的实物遗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6 09:12 , Processed in 0.07467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