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涩不留笔的佳砚

[复制链接]

52

主题

52

帖子

156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16:33: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砚,古代也称为“研”,东汉经学家刘熙在《释名·释书契》说:“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说:“砚,石滑也。”可见,早期的砚主要是作为一种研磨器,当先民于岩壁上作画记事时,就用“砚”来研磨颜料。

据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记载:“黄帝得一玉钮,始制为墨海,曰:‘帝鸿氏之砚’。”这就是传说中最早的一方砚。明人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也说:“自有书契,即有此砚。盖始于黄帝时也。”虽然,这些文字并没有可靠的依据,但中国的砚台远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却是不争的事实。

“武士爱剑,文人好砚”,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历代文人都对其赋予了特殊的情感。砚也被喻为“地亩田产”,指文人靠写文字即足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唐庚诗中所说的“砚田无恶岁”,就是这个意思。另外,民谚中有“但留方寸地,好与子孙耕”,既指保护有限的耕地,也指“砚田”,表明把文化传承下去的重要性。

而且,砚中蓄水的凹陷之处之所以被称为“墨海、墨池”,也是指别小看砚台这块小小的玩石,经文人加以挥毫泼墨之后也能掀起万顷巨浪,其所蕴含的能量犹如大海般无可限量。所谓“一日相亲终生相伴”,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怀、志向抱负,都要借以方寸砚台来表达、传递和完成。

歙县自古便以砚而闻名于世,歙砚属于“四大名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之一。歙砚具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嗀里,金声而玉德”等优点,自唐开元年间已有生产。南唐元宗李景最爱歙砚,故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并把选砚高手李少微招为砚务官,专理制砚的诸项事宜。至宋,古徽州以雕砚水平之高而闻名,在此期间,砚成为了一门学科,歙州还刊印了《歙州砚谱》、《歙砚说》、《歙石辨》等书籍。大书画家米芾在《砚史》中对歙砚的特点作了高度概括,他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多墨水于纸,鲜艳夺目,数十年后,光泽如初。”有人将歙砚与另外三种名砚作了比较,它仍是佼佼者。与端砚相比,歙砚色泽美丽如碧云。若以石质缜涩而论,洮河砚不可同日而语。歙砚石质细腻如肌肤,暗含锋芒,缜涩发墨,油润生辉,具有下墨快,不损笔锋、墨水不干等特点。所以南唐后主李煜推崇“龙尾歙砚为天下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砚谱》中说:“龙尾远出端溪上”,认为歙砚胜过端砚。而书法家黄庭坚在《砚山行》中则对歙砚倍加赞扬:

不轻不燥禀天然,

重实温润如君子;

日光灿灿飞金星,

碧云色夺端州紫。

除砚石的质地外,歙砚的珍奇之处还表现在雕饰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歙砚生辉、鬼斧神工”这是一个文化名家给姚立忠老先生的题字,1958年生于渔梁长于斯,凭着对古街的眷恋和对砚雕艺术的热爱,年近花甲的姚老从未离开过渔梁。渔梁在歙县名气很大,只因为这里是徽商兴盛数百年的重要水路码头,至今还保存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原始风貌,是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行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渔梁古街依山傍水,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的街巷,恰似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故又称“渔鳞街”。古街蜿蜒约1公里,两侧店铺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街可见,姚立忠的歙砚店便坐落于古街中段。

走进姚老的店面,一阵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在不到40平米的房间里,密密麻麻摆放着他二十几年来创作的数百件砚刻和摆件。显然,属于80后的儿子小姚不满意经年累月都没多少变化的老屋,他对祖上留下的祖屋加以装修,并改成了工作室。

小姚不仅给工作室添置了电脑,还制作了网页。在主页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小姚独具匠心制作的中国山水写意页面,细看竟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背景音乐古典钢琴曲的浸润下,似一叶扁舟掩映在桃花树丛,逐渐隐去。

小姚说这样的设计完全是“心境淡泊而不善言”。关起门来埋头雕刻砚台常常不分昼夜,人前却总是一副寡言温厚的模样,一衣带水的基因与传承,天生注定了小姚要将人生所有的热情与专注,都倾注到歙砚这门祖传的技艺中来,“歙砚和古徽州文化是不分彼此、相互交融的,越钻研越觉得这门手艺的精深博大与妙不可言。”

砚石本身是多样的,要讲究“巧雕”,需要工匠以艺术的眼光来构思与考量,“一方砚台要雕刻成什么样,除了考虑它本身的纹理和材质,还要有灵感和创意。”小姚说,“灵感”如同划过天际的流星,绚丽夺目而又稍纵即逝,常常在你苦思冥想到极限的瞬间,灵光顿现,妙笔生花,可能就意味着一部神来之笔的作品即将诞生了,那种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而得到的喜悦与兴奋,是常人所无法体会的,“我的作品偏于唯美、清新。”为了能够将传统的砚刻花样翻新,小姚在继承父亲技艺的基础上发挥个人创造力,“多写意、少写实,营造一种朦胧的美感。”在谈到每个时代砚刻的特征时,小姚说,汉代多古朴,唐代清爽简洁,而自明清后期,砚台就开始走繁复雕刻的路线了。

其实,小姚的成长受父亲姚立忠的影响很大。姚立忠曾是歙县工艺厂(安徽歙砚厂)的青年技师,凭着过人的艺术天份,经过几十年的雕凿苦练,终于成长为新中国砚雕工艺大师,并成就了自成一家的姚派砚雕艺术。1986年,为解决人才缺乏与生产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经多方努力,安徽省行知中学设立工艺美术班,开始首期招生,培养新一代砚雕艺术人才,受厂方委派和校方聘请,由姚立忠执教书法及砚雕技艺课程,并写成了《砚雕技艺浅说》的教材。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小姚也迷恋上了父亲的事业。还在孩童时代,小姚就常跑到人家砚台店里看师傅雕砚,往往一站就站到天黑透,饿得前心贴后心了才惊觉该回家了。“当时就觉得这种石头很美,像玉一样温润、金子一样坚固。”看到儿子如此痴迷,姚立忠心里暗喜,便将儿子送去学习砚刻。除了培养儿子砚刻,姚立忠还教儿子识料和选料,听到哪里有块好石料,必带儿子亲自前往。

如今姚老年事已高,手工加上眼力已大不如前,岁月不饶人呐,只好退居幕后。老姚彻底想开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儿子成长了干嘛还占个位呢?于是乎,天天泡上一壶好茶,边给前来参观或买砚的客人递上一杯热茶,边如数家珍地给来客介绍歙砚。在老姚的娓娓道来中,你既能听到徽商出走渔梁的故事,也能收获有关歙砚和徽墨的典故,这不,“米芾爱砚成癫”的轶事便是首次闻听的——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除了对书画艺术的如痴如醉,对砚的收藏也近乎“癫狂”。一日,宋徽宗命人准备上好的笔墨纸砚,邀请米芾展现书法。只见米芾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宋徽宗连连拍手称绝。米芾看徽宗高兴,便急忙将皇上心爱的砚台揣入怀中,也顾不上残留的墨汁洒满衣袖。徽宗对他的举动颇感惊奇,谁料米芾却不客气地说,“此砚微臣已用过,哪还配让您用啊,请赐予我吧!”米芾爱砚,即便是面对皇帝也毫不忌讳,公然敲诈。他对砚痴迷之深,到了抱着所爱之砚共眠的地步。

讲罢故事,姚老便带着客人参观父子俩经年的作品,其中不乏天下绝品。有一方石料“雁湖眉”最为珍贵,雁湖眉纹又称雁攒湖眉子。其纹理状如飞雁群集,又如一池湖水,是眉纹中之珍品。雁湖眉纹的主要坑口是砚山眉子坑,水舷坑、水蕨坑、叶九坑、外庄坑等所出的一些眉纹石,其特征与之相符者也可以称之为雁湖眉纹,以眉子坑、水舷坑所出为优。经过芙蓉溪千年浸泡,雁湖乌黑透亮清晰,金星点缀其间,宛若夕阳下洒满金光的层层涟漪,又仿佛群雁掠过湖面,背面细罗纹金星,嫩层透底,是难得一见的上乘佳品。

姚老不光给客人讲“料”,还讲“坑”。徽州人开山取砚,谓之为“坑”,而今出自老坑的砚越来越少,新坑的砚并不招多少人追捧。“老坑的价格相对十年前翻了好多倍。”但对于砚,无论新坑还是老坑,父子俩都一样对待,将每一块石材细细浸泡,轻拿轻放,小心收藏。谈得尽兴,姚老随即拿起一块上好的老坑石料告诉大家,料要看纹路,罗纹砚中以纹理细密的古犀罗纹、鱼子罗纹和暗细罗纹为最好。

姚老的热情,不免会感动大多数客人,于是人们纷纷解囊,带回一方或数方歙砚留作纪念。姚老听说我乃文化人,专门为我推荐了一款砚台。此砚端庄秀美,形态标致,眉子纹理,石质细腻,嫩若童肤,纯净无瑕。青墨色的砚身呈长方形,厚重大气,气韵不凡,为典型的砚之标本。砚身左上方是一株苍松,老干虬枝,临风矗立;中部偏下是阔大的圆形砚堂,如一轮初升的朝阳,墨池深浅适宜,似一弯晓月;底部左侧一匹骏马,呼之欲出,剽悍而充满活力,它正低头舔舐着自己的右前肢,形神兼美,仿佛在磨拳擦掌之际、待旭日东升之时便会绝尘而去。砚身顶上右侧,镌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字样,字体俊秀挺拔,跃然石上;右下侧刻“天道酬勤”篆书印,字体遒劲有力,古朴雄浑。整个砚面布局精当,刀法娴熟老道,刚柔相济,简洁不拘,松紧有度,即是一副浑然天成的壮丽画卷,又是一曲震撼人心的宏伟乐章。

此砚宜用、宜赏、宜藏,集绘画、雕刻、书法艺术于一体,无不体现着姚老的独具匠心和艺术禀赋,令人赏之目不转睛、抚之爱不释手。无须多言,当下我便买了老先生的佳作。

“强将手下无弱兵”,十几年的磨练打拼,儿子小姚的技艺亦是炉火纯青,各项荣誉也随之而来,如“黄山市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等。在外人眼里,小姚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条路并不平坦。“砚雕作品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形神兼具美轮美奂,但制作过程很是枯燥单调,在作品没被打造完成之前,是看不到任何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常常从早晨七点一直到夜里十一点,小姚几乎将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创作,从买石料、打粗胚到雕刻、打磨、抛光,小姚的创作题材从人物、山水到花鸟鱼虫均有所涉及。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09年,小姚被评为“歙砚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姚老每天笑逐颜开,逢人便讲,儿子是他的骄傲。只见一旁少言寡语的小姚,依然身着沾满石屑的工服埋头创作,不时地卷起衣袖抹一抹额头沁出的汗滴。那一方方倾注着心血与汗水的砚台作品,则在岁月的映照下,愈发熠熠生辉而历久弥新。

歙砚第一店——屯溪老街上的三百砚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6 10:57 , Processed in 0.78525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