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墨难求

[复制链接]

27

主题

27

帖子

8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16:30: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墨与笔砚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作为一种消耗品,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都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作为书写材料。据《述古书法纂》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也就是说人工墨的历史始于周宣王。邢夷制墨也就是人工墨的开端,人工墨的出现,无论是从它的质量、使用价值,还是视觉审美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天然墨,天然墨因此被渐渐淘汰。至汉代,墨之原料开始取自松烟,其次是漆烟和桐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十分松散,后来改用模制,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工序制成墨锭,才使墨质坚实耐用。

制墨,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也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以刀代笔过渡到以墨润笔,墨不仅在读书作画人心目中居重要地位,即便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它。或许是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徽州人带来了灵气,或许是青山绿水给了徽州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徽墨在制墨领域中一枝独秀,并在中国制墨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

徽墨是徽州地区最重要的物产之一,“徽处万山中,绝无农桑利,藓茗之外惟墨。”徽墨产地包括歙、休、绩、婺四县,而在绩溪、歙县和婺源形成最重要的三大流派。清代人余良弼《石墨岭竹枝词》云:

新安墨妙制尤殊,

底事天上灵秀毓,

香入毫端细细濡。

更将妙墨产名区。

据史料记载,唐末五代,由于战乱、兵燹,社会动荡,大批北方墨工纷纷举家迁居到相对偏僻的江南歙州。易州(在今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躲避中原战乱举家南逃至歙州,见“山有黄山、白岳之奇,水有练溪、新安江之妙”,遍地古松参天蔽日,风景秀丽,就在黄山祥符寺附近定居下来,并重操墨业。从此,奚超父子利用当地资源钻研技艺,革新了松烟墨的制作工艺,研制出了“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舐纸不胶,香味浓郁”的佳墨,带动当时歙州墨业空前繁荣起来,成为新的制墨中心。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更名徽州,徽州六县所产之墨,便统称为徽墨,沿袭至今。其中“廷硅之墨,松烟一斤之中,用珍珠三霹,玉屑龙脑各一两,同时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因此,得其呈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正因为有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南唐后主李煜十分喜爱徽墨,特召奚孟琏担任墨务官,并赐“国姓”以示奖励。于是奚氏全家转为李氏,李廷硅成了一代制墨宗师。“李墨”顿时名闻天下,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宋代苏东坡有《谢宋汉杰惠李承晏墨》诗:

老松烧尽结轻花,妙法从来北李家。

翠色冷光何所似,墙东髯发坠寒鸦。

李廷珪之后的一代名匠是潘谷,潘谷造墨,出类拔萃,潘谷辨墨,亦是炉火纯青。

潘谷不擅书画,却兼具艺术家的情怀和性格。他酷爱喝酒,一天,喝到酣畅淋漓的当口,他让家人取出账册,将别人欠下的墨账全部扔进了火炉,然后摇摇晃晃地出了家门,扔下的一句话是,好酒啊。

酩酊大醉的潘谷,就在这一天掉进了路边的小河里,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潘谷是不写诗的诗人,或者他把制墨,当成了写诗。

苏轼酷爱砚墨,索求不止,曾说:“未知一生当着几屐,吾有墨七十枚,犹求取不已。”元画家倪云林诗曰:

桐烟墨法后松烟,妙卖坡翁已久传。

麋角胶清莹元玉,龙文刀利瘁寒泉。

山廨惟珍白鹅帖,云窗谁录古苔篇。

爱尔治生吴市隐,收煤一室数灯燃。

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日趋繁荣极大地刺激了徽墨需求的增长。当时徽州各地墨肆林立,墨工如潮,由此形成墨品百花齐放之势。正处于经济发展兴盛期的徽州,作为当时中国的“墨都”,涌现出许多制墨名家。明代,在诸墨种类中,方于鲁制造的“雀瓦”,被赞为“前无古人”的好墨。程君房所制的“清玉案”,更有“一技之精,上掩千古”之誉。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称:“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当时人称“徽墨甲天下”。

到了清代,徽墨制作技艺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时出现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制墨名家,并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说。曹素功(1615-1689年)原名圣臣,一作孺昌,字昌谝,号素功,安徽歙县岩寺人。他原是个秀才,由于一直未能步入仕途,便在家乡潜心制墨。早期他凭借明末著名制墨家吴叔大的墨模制墨技术,改“玄粟斋”为“艺粟斋”,创制了“紫玉光”、“天琛”、“千秋光”、“天瑞”及集锦墨“豹囊丛赏”等名贵之墨,登上了徽墨之冠的宝座。关于“紫玉光”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当年曹素功研制出一套黄山图的集锦墨,这套名贵的墨宝共36锭,分别代表黄山36峰,每锭墨形、色彩均按黄山各峰形状、大小、特征而定。此墨拆开是黄山诸峰,独立成景,拼合起来,恰巧是一幅完整的黄山全景。康熙皇帝巡视江宁时,曹素功将他精心设计、制作的黄山集锦墨作为贡品献上,康熙看后赞叹不已,为该墨赐名“紫玉光”。从此,曹素功墨名震四方。曹素功墨庄于乾隆年间迁址苏州,同治三年(1864年)又迁址上海。这个历经十三代,传承了三百年的制墨世家的家业演变成了今天的上海墨厂。

在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胡开文“制墨四大家”中,绩溪占其二,故时称“天下墨业在绩溪”。民国《歙县志》称:“墨虽独工与歙,而点烟于婺源,捣制于绩溪人之手,歙唯监造精研而已。”最著名的,当属汪近圣的“鉴古斋”和胡天注的“胡开文”两墨庄。曾有大量诗文赞扬汪家“鉴古斋”制造的墨,有诗为证:

徽墨由来天下传,汪家鉴古更精研。

玄霜持就香犹馥,玉屑凝成质最坚。

“胡开文”墨庄为绩溪上庄人胡天注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开创。胡天注在休宁海阳继承岳父墨店后,进行了工艺改革和创新,并第一次推出了“休城胡开文墨店”的招牌。胡天注精心研究历代墨法,博采众长。既坚持按易水法制,又有所创新。既重经济效益,又重质量。终于在惨淡经营数十年后,一跃成为制墨业的后起之秀。同治三年(1869年)其四世孙在芜湖创设“沅记胡开文”。光绪年间五世孙胡祥均在上海开设“广户氏胡开文”。而后,胡氏后裔又在歙县、杭州、广州等十多座城市分设墨店。清末,胡氏墨风靡神州。“苍佩室墨”是其代表作。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胡开文”墨店得到迅猛发展,除休宁胡开文墨庄、屯溪“胡开文”老店外,还先后在歙县、芜湖、汉口、长沙、九江、安庆、南京、镇江、扬州、杭州、上海等地或设分店,或开新号,其经营遍布大江南北。至此,徽州制墨业呈“胡开文”一枝独秀之势。1910年,“胡开文”徽墨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优等奖;1915年,“胡开文”所制“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徽州各地的私营和股份制墨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歙县、绩溪、屯溪、休宁均有多家生产厂家。

徽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其制作需经刻模、点烟、和料、制墨、杵捣、晾墨、打磨、洗水、填金等十余道工序,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刻模、和料、制墨。而点烟则是一道保密工序。同时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之本身成为一种集大成的艺术珍品。

徽墨的种类,若从形制来分,可分为零锭墨和集锦墨两大类;若从质地来分,则可分为油烟墨、松烟墨、炭黑墨、再和墨、朱红墨、五彩墨、药用墨和银珠墨等。徽墨代表作有:“地球墨”、“御园图墨”、“金章八座墨”、“苍云珍品墨”、“廷硅遗法墨”、“潇湘八景墨”、“八宝奇珍墨”、“十二生肖墨”和“罗汉墨”等。

现在,绩溪县、黄山市屯溪区、歙县仍是徽墨的主要生产地。到古色古香的屯溪老街上走一走,那里的文房四宝店内墨品千姿百态,处处墨香袭人。驱车二十公里前往休宁城内的老胡开文墨庄或歙县的曹素功墨厂可以看看传统的制墨过程。也可前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绩溪,在胡适和胡天注的老家上庄参观胡开文墨厂及胡开文纪念倌,感受一下徽墨发展的历史足迹。

    李廷珪墨,加上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和枣心砚被后人称为“新安四宝”。也许,就是因为徽州人杰地灵,生于斯长于斯的笔、墨、纸、砚才是如此的得天独厚、出类拔萃。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文房四宝,成就了徽州的古老传说,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亘古不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6 13:13 , Processed in 0.0754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