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纸中极品澄心堂

[复制链接]

114

主题

113

帖子

33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16:17: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澄心堂纸、汪伯立笔、李廷圭墨、枣心砚”被徽州知州谢暨视为新安四宝,而四宝之一的澄心堂纸——在现在人看来不过是一张上好宣纸,在历史上却重金难求。

“澄心堂”本是南唐开国之主李昇的堂号,是李昇节度金陵时宴居、读书、处理公牍文件之所。南唐后主李煜用纸特别考究,他在位期间曾设官局造佳纸专供御用,以“澄心堂”命名。

澄心堂纸出在绩溪,因为绩溪草木深幽,山多“穹林邃壑,美景怪石”,水皆丰盈交流,泠然清澈,所以在历史上,绩溪是著名的徽纸主要产地之一。而龙须村出的“龙须纸”,以其质地洁白光滑,为历代贡品。又因南唐后主李煜曾收龙须纸于他的“澄心堂”,所以这种纸又名“澄心堂纸”。唐宋间的澄心堂纸坊在绩溪临溪艺林寺附近,今临溪粮站一带。由此处溯登源河而上,至罗昆一段,水域平缓,溪无礁石,深广清澈,经冬不竭。因澄心堂用长船浸槠造纸,加以艺林寺左近风景清幽,引来无数文人雅集,研究造纸技术,兼事摹刻碑拓,使徽纸一时声名斐然。据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记载,当时的造纸技艺已相当精湛,“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如果是冬季造纸,则“敲坚冰为之者,益坚韧”,也不知这其中有什么道理没有。

罗愿与朱熹同时代,祝穆是朱熹的弟子,也是歙县人。祝氏《方舆揽胜》成书时间在罗愿的《新安志》之后。祝穆的记载关系到一个非常古老的纸品——凝霜。凝霜又名“凝光”、“银光”。这是一种流行于晋末六朝的古纸,这一历史证明龙川造纸称雄江南的整体实力。正是龙川纸坞一贯精湛的技艺,才能够成就澄心堂的高标准和高要求,所以产地归属的结论如此明了:澄心堂只能出在龙川,同时代的绩溪不可出现第二个村落能有承担宫廷贡纸的实力。纸张生产可能不像瓷器那样讲究窑口,但宫廷委派剡道督造的贡纸,不仅是产品垄断也是材料和技术的垄断,假如遍地开花,不但质量失去控制,督造官的性命也难保,这恐怕都是常识了。

值得注意的是,宋元明清民间都有仿制澄心堂,但先朝遗物不登大雅之堂,出于政治敏感,史志文字都会小心予以避讳。也就是说,绩溪龙川的系列纸品唯有澄心堂这个品牌带有朝代的局限性,王朝不复存在,其纸品自然偃旗息鼓,虽然朝廷岁贡依旧,但赵宋皇室出于改朝换代的政治廉耻,如有贡纸也不可能自讨后主遗物的晦气,所以罗愿强调澄心堂纸乃先朝遗物。而祝穆和《徽州府志》没有关于澄心堂的记录,一方面是澄心堂不再生产了,或者即使生产也只能是后世仿品。

南唐之后,即使纸品澄心堂这个名称不能用了,纸张还会照样生产,那么澄心堂到底是一种什么规格的纸张?与早期凝霜和长盛不衰的龙须纸又有什么区别?

“……凝霜、澄心之号,复有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纸幅长如匹布,所以凝霜、澄心堂又称匹纸。所谓匹纸,纸长三五丈,中无接缝。辽宁博物馆宋徽宗赵估的《千字文》和故宫博物院藏南宋法常《写生蔬果图卷》等书画遗迹均属以此类匹纸所作。

李后主珍爱“澄心堂”到了非常痴迷的程度,宁可任其“空竭生霉”,即使“百金”也不许卖出一张,纸张之昂贵世其罕匹。所谓人食不足,而帑藏殷积,以至于在位十几年后,宋太祖破门开仓,后主国库只剩下贵重的图书和澄心堂纸。南宋程大昌在《演繁露》中描述说:“江南李后主造澄心堂纸,前辈甚贵重之,江南平六十年后,其纸犹有存者。”北宋政权建立60年后,李煜封存在仓库里的澄心堂尚未用完。不是纸张多得用不了,而是用金子百两也不许买一张。

那么,澄心堂纸究竟有多贵?据专家说,南唐灭亡后,宫中的书画纸张也都被搬到了宋朝宫中,但宋朝皇帝不喜欢用澄心堂纸,又下令研发了别的纸张,澄心堂纸被束之高阁,制作澄心堂纸的技艺也渐渐失传。但是后来,陆续有澄心堂纸从宫中流传出来,被许多文人雅士收藏。北宋文学家刘敞得到了其中的一百张,兴奋地赋诗赞道:“当年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流落人间万无一,我从故府得百枚。”由此可见,当时的澄心堂纸已是非常珍贵,重金难求。

后来,刘敞又送了十张纸给欧阳修,欧阳修那么有学问的一代文豪,却做了首诗说,“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知谁哉!”意思是说,虽然有澄心堂纸了,但是谁舍得在这上面下笔书写呢?

欧阳修又将纸转赠梅尧臣,梅尧臣也是欣喜若狂,当时任国子监直讲的梅尧臣还从未见识过,惊讶之余留下了感叹澄心堂的不朽名句:

滑如春水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

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

当时国破何所有,帑藏空竭生霉苔。

但存图书及此纸,弃置大屋墙角堆。

幅狭不堪作诏令,聊备粗使供鸾台。

……

明朝的书法家董其昌得澄心堂纸时,感慨地说:“此纸不敢书。”

宋代著名的绘画家李公麟的传世之作《五马图》,欧阳修的起草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以及拓印的《淳化阁帖》等,均取澄心堂纸作。

一般来说,朝廷所需贡纸数量庞大,但普通的贡纸产品可以由匠户分别承应,分散纸厂,以减少匠户赋役的压力,只要按规格或质量等级如数征缴就可以了。而像澄心堂这样的贡纸精品或有特殊要求的纸张贡品,只能放在有实力有规模的场地去生产,理论上看似乎应该如此。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岁贡白滑纸千张,上供七色纸一百四十四万八千六百三十二张。这只是歙州一地的贡纸,全国各地加起来数量就更为可观了。

明弘治《徽州府志·物产志》:“歙绩溪界中有地名龙须,纰出其间,名龙须纸。”龙川澄心堂最主要的还不是配方工艺,而是登源峡谷长年低温的水质。歙州为中心,澄心堂为代表,宋代徽州纸业鼎盛,但澄心堂纸在南唐以后就成了先世遗物了。

澄心堂并非最早的贡纸,但它是中国造纸史上唯一最成熟、质量最高,也是影响最深远的纸张。后来梅尧臣得到潘谷“宋仿澄心堂”贡纸,叹息今不如昔:

“七十年来人不知,而今制作已轻薄。比于古纸诚堪嗤……古纸精光肉理厚,迩岁好事亦难推。”

仿制澄心堂纸自唐至清,一千多年的岁月,一直是书画界梦寐以求的奢望,许多书画家亲自深入纸坊,与造纸师傅共同研究造纸的配方,但无论如何,后人仿制的澄心堂纸与南唐的纸,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就拿宋代来说,许多著名文人都在这种珍贵的纸上留下墨迹。屠龙《考槃余事》就说:“尝见宋版《汉书》,每本用澄心堂纸数幅为副”;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也说:“澄心堂纸,宋代诸公写字作画,多用之。”据说,欧阳修起草《五代史》也用澄心堂纸。所有这些都应理解为宋仿澄心堂纸,而非南唐故物。都要一睹南唐澄心堂纸之丰采,如今在南京大学存有一幅南唐时期的画作,这就是著名的国宝级书画《挑耳图》。《挑耳图》是由南唐李煜时期画院待诏王齐翰创作,王齐翰是金陵人,他所画的《挑耳图》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都是当时传世的名画,均是描绘当时南京的生活写照,亦均经历千年而不磨灭。据资料记载,《挑耳图》宽34厘米,长571厘米。画上是一座巨大的三折屏风,屏风上画着青绿山水。屏风前略偏左是一长条大案,案上摆放着箱匣书卷等物。右侧矮案前,一人坐椅上,手持耳匙,左目紧闭,挑耳时独有的神态和惬意,表现得楚楚有致,案上有勘书时的书卷笔砚。右边尚有一侍者,背身向屏风后探望。在《挑耳图》的左下侧还盖有李煜“建业文房之印”,那肯定是用澄心堂纸所作的名画。

我们再看,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云:徐熙“所画多在澄心堂纸上”;就连苏轼、黄庭坚的传世作品均有澄心堂纸本墨迹,如苏轼《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黄庭坚《砥柱铭》等,都是写在宋仿澄心纸上的,可见当时仿纸的数量之多。以至蔡襄在《文房四宝》一文中说:“纸,澄心堂纸有存者,殊绝品也。”说明这种纸在北宋已是凤毛麟角了。清代乾隆也喜用仿制的澄心堂纸,他提倡仿制,他仿制的澄心堂纸,多为斗方式,纸质较厚,可分层揭开,一般是彩色粉笺,还绘有泥金山水、花鸟等图案,纸上均有长方形隶书小朱印,印文为“乾隆年仿澄心堂纸”。这种仿纸无论形式与质量与原纸相去甚远。

“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迭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这是清代诗人赵廷挥的诗句,古代徽州生动的造纸图景,已成为人们诗意般的记忆。还好,今天在龙川水街的奕世尚书坊对面,一家名为“澄心堂纸”制作技艺坊开张了。在这里,几名老艺人正在捞纸晒纸、打浆,虽然工序只有区区几道,远比不上传说中的一百多道工序,然而,游客们还是多少感受到了“龙草澄心”的手工造纸场景。在饱食了造纸技艺,照足了照片之后,如觉得还未尽兴,买几张龙须纸或字画是再好不过的事儿。虽然是仿品,却也薄如蝉翼,白且柔韧,到底与南唐之澄心堂纸有何差距,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不必计较,只要将眼前的龙须纸珍藏进心中的“澄心堂”,那不就成了“澄心堂纸”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6 10:45 , Processed in 0.44051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