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守望不再

[复制链接]

29

主题

29

帖子

8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16:12: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村槐塘位于歙县西郊,距离县城7公里,是歙县七大古村之一。

槐塘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最先来槐塘定居的是程姓,是从篁墩迁来的,共四个兄弟,他们按年岁长幼各建居所,故槐塘至今仍有旧府、上府、下府、正府四片区域,村民仍然如此称谓,在正府域内,也就是村中心区建有一长方形水塘,面积盈亩,以保村中火烛太平,当时将村取名为篁塘。如此一直到宋代中叶,时任当朝丞相的程元凤,因其母多病缠身,便找了个风水先生看看,先生看后说,此篁塘正对贵宅中门,又于其母命里相克,于是元凤弟兄三人,各栽一棵槐树于塘边遮档门户,以求辟邪,并改篁塘于槐塘,直至今天。到后来又迁来了唐、汪、李三姓,唐姓定居村北,至今那里仍叫唐家街,汪姓住村南,取名为山后,李姓住村东,那里便是李家村。而后程、唐、汪、李四姓和睦相处,携手拼搏,共同创造了槐塘美好的家园。据史料记载,槐塘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已拥有千灶万丁,更重要的是这里成了古徽州南北交通的要塞,那时两广浙、赣往来商户,途经祁门、万安、岩寺、槐塘、许村,然后翻越箬岭,直通长江埠头,至今古道尚在,沿途驿站旧址仍在。此时槐塘商铺林立、古建遍布,共有九条道路进村,圆形的大号山,似一颗明珠镶嵌在村中心,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路人,故古槐塘又称九龙戏珠之地,人气十分鼎盛。

清朝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槐塘鏖战,顷刻成了一片废墟,把整个槐塘毁了,百姓非逃即亡,十室九空,惨不忍睹,后来血吸虫病在这一带肆疟,到解放初期,这个千灶万丁的大村,田园荒芜、人烟稀少,只剩下百余人的小村丁。

历史上的槐塘村,曾被时人公认是一块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槐塘人不仅勤劳能干,创建自己美好的家园,而且人才辈出、灿如繁星,他们头悬梁、锥刺股,只为蟾宫拆桂、荣宗耀祖、出人头地而苦熬寒窗者,槐塘村就不乏其人。据考证,自宋至清七百余年间,该村金榜提名者共有34人之多,这对于一个自然村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其中宋代有8人、明代15人、清朝11人。这些人程元凤当了宋理宗的丞相,程元岳当了礼部侍郎,其他人都成了当朝的栋梁之才。除了这些皇恩金榜上留名的以外,槐塘民间能人前赴后继更为惊人,元代学者唐仲实明代学者程孟、清代名医程敬通、篆刻家程奂伦、围棋国手程兰如、画家程义、诗人程培坤、书法家程京萼等人都相当闻名,程夔是清代槐塘最后一名关门进士。

正因为历史上槐塘有过如此的辉煌,给槐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

丞相状元坊屹立在村口,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牌坊旌表南宋丞相程元凤和宋景定葵亥科状元程扬祖,以及亚卿程元岳,程元岳是程元凤胞弟,学士程念祖是程元凤的侄子,四位都是功名有成者。后人为其光宗耀祖、激励后人奋发意志,长江后浪推前浪,让更多的槐塘人进取功名,为国效忠而追建此坊。

御书楼位于正府水塘之南,是程元凤特意建造的纪念性建筑物。当年程元凤告老还乡时,宋理宗为了表彰这位大丞相,为他亲笔写下了“儒硕”、“昭光”、“清忠”六个大字相赠。“儒硕”是指大有学问,通古达今;“昭光”是指光明磊落、品德高尚;“清忠”是指清白廉洁、忠心耿耿。程元凤回乡后把这六个字刻成三块大石碑,然后建造此楼,置碑于楼中,以示自己效忠皇上,故受皇上如此器重。同时也给槐塘儿孙效仿,以求进取。

程元凤在朝中官德如此纯正,当然深受理宗皇帝的器重。同时程元凤把当年他六十诞辰皇上和同僚们相赠的礼物一并收藏于楼中。今天看到的御书楼是经兵战后多次修葺后的。那三块石碑与碑上的龙凤图案只要仔细看,就知道它当年是多么的光彩夺目。

龙兴独对坊位于村北唐家街口,原为唐家住宅门坊,建于明正德年间,距今五百多年历史。此坊四柱、三间、五楼,正牌上书写了“龙兴独对”四个大字,“龙”指当时皇帝朱元璋;“兴”指平定天下,社稷兴旺;“独对”是指朱元璋与槐塘贤儒唐仲实的一番对话,这里说的是在元至正18年(1358年)冬朱元璋率军平乱,从宣州至徽州,闻悉槐塘有为鸿儒唐仲实(号白云)懂天文地理,晓事理民心,并善知前测后,相当了得,逐召见赐教如何安邦治国之道。于是便有一席对话,这段对话内容就刻在这座牌坊的龙风碑上,至今字迹清晰可辩。当时唐仲实回答朱元璋的话还真切中时弊。如问:邓俞筑城,百姓怨否?答曰:颇怨,以今观之,民虽所归,而未遂生息命罢之。又如,问:汉高祖,元世祖及唐太宗、宋太祖此数君者平一天下,其道何如?答曰:此数君不嗜杀人故能平天下。公元1368年即这次对话后十年,朱元璋平定天下,帝业已成,便做了皇帝,建国曰“明”,年号洪武。朱元璋竟想起了槐塘唐仲实的那悉赐教,获益非浅,逐遣金差往槐塘迎唐仲实进京封官,谁知唐仲实竟躲在村内一私塾中不见。明正德年间,人民为纪念与弘扬这位贤儒而追造了这座牌坊。

梅花坝位于村头,与丞相状元坊毗邻,坝长110米、宽5米,横贯东西,坝上栽有多株梅花,故名梅花坝,也是槐塘村水口。据说有祈福聚财之效。七百年前的宋代,槐塘儒生程元岳在书房呆久了,常徒步此处放松休息,观梅尝景,有时兴趣来时还吟诗作赋,一日邂逅一位山后的大家闺秀汪氏,并且两人一见钟情,后来终结连理。元岳中榜为官后,逐造情缘亭以示纪念。

汪氏宗祠位于山后,坐东面西,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光绪33年(1907年)汪氏八十九世孙汪永和重修。祠堂格局与众不同,同样三进,但不是建在一条轴线上,而是左右建设。古时左边为首,故建祠堂,右边建门楼,正堂。正门外修一水池,常年池水清清,估计其用意有三:一是防火;二是汪字水边离不开水;三是风水不断,脉脉相传。不知何故,几百年间,这里的梁柱上从没有蜘蛛在此结网。汪氏九十二世裔孙汪其隆先生,常年精心保护自己的祖祠,才使之如此完好,这座祠堂是槐塘八座祠堂幸存的唯一一座。

然而,历史与传统在超音速的现代生活节奏面前,早被甩得七零八落,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进而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受千年习俗洗礼的槐堂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变换风气,融入了新的元素。大量的温州移民来此安营扎寨,槐塘成了当地的“温州村”。改革开放之初,贫穷的槐塘人抢占先机,以当年徽商敢闯天下的精神,背着包袱和雨伞,沿着古丝绸之路步行,赤手空拳地开始闯荡欧罗巴。

不畏艰险的槐塘人在途中以打工谋生,挣了钱再乘车,挣不到钱就步行,就这样车步交替。中间的曲折磨难叫人不堪回首,有的因患病被迫半途返回,不少人即使到达目的地也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村民邱增权新婚不久,由于出境手续不全,只好一度滞留在途中,靠打工谋生长达几年。冬天,就连手脚都冻烂。国内的妻子眼见日日杳无音信,以为丈夫已经遭遇不测。后来邱增权在欧洲立足,回家探亲时,才惊讶地发现当年怀孕的妻子生下的孩子已经8岁。历经风霜雪雨的久别夫妻终于相逢,两人百感交集,令人为之动容。

朱良胜2000年有机会到西班牙打工,他到的第一个城市是南部的海港加的斯,他说:“一开始就是在亲戚的餐馆打工。在西班牙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是做餐饮和小百货。刚开始打工攒一点钱,再借一点,差不多1000多万比塞塔,相当于十几万欧元,就可以开一个餐馆。”西班牙南部绵延250公里的“太阳海岸”,被誉为世界六大完美海滩之一,海岸联结着99个中小城镇,随着旅游业发展,许多原本人烟稀少的沿海村庄现在都已经变成热闹的旅游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等都喜欢到西班牙度假,很多老人退休后就在西班牙南部海边城市买别墅住下。”朱良胜说,后来他转到了另一个沿海城市阿利坎特,这里是布兰卡海岸旅游区内著名的旅游中心,阿利坎特周边的海滩就有100多家餐馆是中国人开的。“这里的消费能力一般都比北部城市强,北部城市都是西班牙本国人在消费。开餐馆,小费很重要,英国人给小费比西班牙人给得多。”

朱良胜的弟弟朱良净、妹妹朱良凤也先后到西班牙打工。朱良净也在阿利坎特开了家中餐馆,主营粤菜。他说:“英国人和德国人比较喜欢粤菜,可能是因为最早是广东人在英国和德国开了中国餐馆的缘故。”在西班牙,请一个像样的厨师并不是件太难的事情。“西班牙有中文报纸,上面有很多中国厨师的求职信息,一个厨师的薪水大约在每月1200欧元左右。我们不愿意雇西班牙厨师,当地政府对这方面要求很严,签合同很复杂,要有厨师证,申报餐馆的纳税情况,和厨师发生纠纷,搞不好还要赔钱。”朱良胜说。

在意大利,“大多数打工的中国人在各种皮具厂里干活,不但能赚钱,而且吃、住由老板包”。村民胡永样靠着自己8年在意大利打工的积蓄,用1万多欧元开了家小作坊,开始只有3台机器,现在已经有20多台了。胡永样说:“意大利什么国际名牌都有,出去看看别人的样子,回来修改一下,有时候做出来的样子更好看,自己设计自己做,再去找买家。今年的样品已经做出来了,现在要订材料、签合同,这是明年10月上市的款式。”

朱良胜把4个孩子都送回槐塘村由父母照顾,孩子们至少要读完小学才会跟着父母出国去。“西班牙的公立学校对学业管得非常松,只有私立学校还好一点,但有钱人才上得起,每个学期的学费是1000多欧元。我们忙着做生意,如果几个孩子在身边,接送上下学也有点照应不过来。”加上欧洲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关系,汉语变成了海外华人对后代的重要要求。“先在国内打好汉语的基础,不但能说,还得会写,大一点出国再学当地语言也不迟。”

胡永样也赞成把孙子带回村里上学,“孩子在那种环境里会丧失斗志,他们有几块钱就花几块钱。”

敢于冒险,不畏艰难的槐塘人就是这样,靠着自己白手起家,同舟共济。如今,60%以上的槐塘人于欧洲发展事业,足迹遍布意大利、荷兰、法国、英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在欧洲,资产超百万元的槐塘“小老板”已不下百人,2009年,槐塘人从欧洲赚回的利润折合5000多万元。

这些闯荡异国他乡的“游子”,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每年春节都要回乡聚会,出资献策,支持兴办公益事业。在外经商多年的朱景龙先生,几年前回到槐塘村。他投资80多万元用于开发景点,兴办旅游,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前来观光采风。德国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香港《大公报》等多家媒体先后来这里采访,拍摄影视片。

外出打工挣“外快”,在家的人也闲不下,村里青年农民刘秋星开发养殖业,成为全省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槐塘村成为家庭养殖和生态观光农业特色村。

槐塘村,一个典型的徽州古村落,不仅需要传承祖上厚重的历史,更要承载发展的历史期盼,因为后代们懂得:守望不是最好的继承。在漫长的期待中,祖辈们以他们的“尊崇天理”、“积善积德”、“惟勤惟俭”,精心地铸造着村落的灵魂,如今儿孙们不负厚望,不仅没让村魂丢失,而且又以自己的反哺,让村魂添加了时代的风采而更加鲜活跃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6 08:59 , Processed in 0.08138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