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郑公山头平坦丽

[复制链接]

535

主题

535

帖子

160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5 09:49: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几次和朋友闲聊,都曾经提到过郑公山。有人说,郑公山是最后的山寨,有人说,郑公山是温馨的港湾,更有人说,郑公山是那些不尚虚荣不事权贵的雅士诗意地栖息的地方。
我们是在深秋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走进郑公山的。由于不识路,又不愿意携带向导,因此我事先电话咨询了诗友査柏源先生。柏源先生介绍得很详细,途径凤山村时,又遇到多年的好友查观元君,观元兄又重复介绍了一番,并再三强调公路边上有一个经年的路亭。我们将车停在浙源乡政府的院子里以后,便开始徒步。开始走的是公路,走了大约3华里后,终于看到路边那座古老的路亭。亭子不大但很古朴,石头垒起来的墙壁看上去异常坚固。亭里中间,不但有一块古徽州人司空见惯的“泗州大圣”碑,还有一块立于乾隆年间的禁碑。禁碑的碑文,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模糊已经让人无法辨认。
我们沿着亭子面前的石径开始登山。开始的几百米,石径几乎呈垂直状态,且一路向上,中途甚至没有半点迟疑或让人喘气歇息的地方。在经过一段S型的蹬道后,山径才稍稍有点平缓起来。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有时间和余力观察山径两边的景色。路的两边,全都是绿色如茵、郁勃葱茏的树木。没有菜地,没有茶园,更没有稻田和人家。站在山径高处驻足回眸,远处一浪高过一浪的大小峰峦,就像一幅多彩的山水画,很是动人心弦。
风景是美丽的,脚下的山径却时刻也不能掉以轻心。虽然我们都是徒步爱好者,虽然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基本上都“每周一山”。但这里陡峭的山径,却还是将我们折腾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所幸的是,山里的秋风非常善解人意,徐徐而来的阵阵清风,让我们这群坐在办公室里太久的人群,邂逅到难得的清凉。路边的溪水,平缓洁净得没有一丝杂质,以至沉淀在溪水里的沙砾和游动的小鱼,一个个都如同放在显微镜下一般纤毫毕露,一览无余。
山里的季节,似乎比山外变化得更加明显一些。随着树木的阴翳,海拔的增加,走在路上,渐渐感觉到迎面而来的山风,不再是温馨和煦,而是越来越冰凉和寒冷了。转过几座山梁后,原本挺拔陡峭的山路,才开始变得平坦起来,而路边的山坡上,也出现了几块平整的水田。已经收割的水稻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草。田塍上,还被勤快的山里人种上了青菜和萝卜。虽然早就不是炙热的夏季,但田角边那几株茭白,却还顽强地挺着青黄色的腰板,好像在与自然界作最后的抗争,又好像在向世人显示永不屈服的决心。看着眼前这明山秀水、绿树梯田,我情不自禁地想,如果能在这里搭一个茅屋,读书种地,了此一生,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而早已被一路风光陶醉的“潭影”先生,这时更是赞不绝口:“太不可思议了!我们的古人太伟大了!在这种刀削斧劈般的山梁上,居然还能开垦出这么平整的田块,我们古人真的是太了不起了!”
在郑公山的水口,我们看到了一个掩藏在幽深山涧里至今还发挥作用的高大石坝。几千块甚至几万块大小一致的石头,整齐地码在一起,变成了一座蓄水防洪、坚而不摧的大堤。从外面看,这座横亘在危涧上的石坝,全身长满了青苔。而听村里的老人说,这座石坝从郑公山开始建村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如此计算,这座石坝至今至少也应该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因为,我们从《婺源县志》和《婺源地名志》上得知,郑公山,是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开始建村的。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姓郑的人,从安徽休宁那边一路迁徙,看到这里山高水清,树木荫翳,便于隐居,于是就定居在这里。姓郑的人家居住在这里,“郑公山”的名号也就因此而被叫响。时过境迁,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建造这座石坝的郑姓主人以及他们的子孙、后裔们,却早已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初期从上严田一路苦苦寻找“世外桃源”的李家子民,他们在这里休养生息,延续生命和梦想,屈指数来,也差不多有二百多年的时间了。
郑公山,一个在婺源历史上似乎从来没有辉煌过的的小村庄,这么多年来,就一直默默地栖息在这石坝之上、山坞之中。二三十幢高矮不一、形状各异的土墙屋,紧紧地簇拥在一起,紧密得让人走进村中的巷道里,居然有一种局促和紧迫的感觉。土墙、黛瓦、石磅、曲巷、清溪、高台,以及早已落尽树叶、只突兀着虬枝错节的梨树、枣树、桃树、杏树、栗树,和没有外墙只有板壁的房子交织在一起,让我们感觉好像走进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好像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
这里,没有喧嚣刺耳的喇叭和广播,没有脚步匆匆、表情麻木的人来人往,没有让人疲劳和烦躁的灯箱广告,更没有打扮妖冶的肥臀大乳。静谧的山村里,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村民,在太阳底下,安详而忙碌地从事各自手中的农活:门口外,谷簟边,老头们坐在火桶上,择着柽籽,说着闲话;房檐下,溪埠旁,几个老妪在浣洗着衣服;远处的红薯地上,有个男子在挖红薯,看样子,年纪也应该是在五十开外,更远处的柽籽林里,一样也是几个年老的女人在捡拾着柽籽……。整个村庄,几乎看不到青年甚至中年男女,村中原本的就不多的人口中,绝大部分都是发须花白的老人和蹒跚学步的孩子。
村中没有学校,也没有小卖部、卫生所之类的店铺,村民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日用品,以及村里出产的茶叶、柽籽油等,都必须步行去八里之外的凤山村采购或者购买。在上山的时候,我们就遇到了一个背着小孩下山看病的妇女,和一位挑米进山的老汉。一条蜿蜒崎岖、坚如磐石的石板路,是郑公山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
千年桐,是郑公山的一大特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郑公山开始遍种千年桐。漫山遍野,村边地头,到处都种有这种高大茂密的桐子树。这种树,四月中下旬左右开花,一团团,一簇簇,开在满山碧绿的树丛之间,洁白晶莹,非常好看。到了秋天,树上挂满了一种叫“桐子”的果实。这种果实外皮有皱纹,果实内结籽3—5颗,树籽可以榨油,榨出的油就是“桐油”。色泽金黄,虽然不能食用,但却是重要的工业用油。这种也叫金臣树、龟背桐,为大戟科油桐,属落叶乔木,高度可达20余米。
我们没有在郑公山作太多的逗留,因为我们今天的徒步终点是时下被游人称作“天上人家”的查平坦。郑公山,在行政区划上是浙源凤山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但是,郑公山距离沱川乡的查平坦,据说也不过五六华里的路程。到了郑公山,没有不去查平坦的道理,而到了查平坦,据说也没有哪一个人愿意放弃到郑公山一览原始生态的机会。我们不是得道的高僧,自然也就不能跻身于这些看似约定成俗的习惯之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 16:26 , Processed in 0.75334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