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拜访许村

[复制链接]

389

主题

389

帖子

116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17:14: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坐落于歙县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许村,地处黄山主脉箬岭南麓,唐以前即为歙北要冲,曾名“昉溪源”、“任公村”。去许村,有公交班车,每30分钟就开一班,票价只有两元钱,其它的景区如唐模、呈坎估计都不属于歙县管辖,也就不通公交。唐末,许氏先人迁居于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许村。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发达,村落建设迅速发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00余座。1996年许村整体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许村古建筑群(15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村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世界文化遗产。
薇省坊与三朝典翰坊(后面)
为明朝嘉靖的大学士许国建的,现保存在歙县城里的全国唯一一座八角牌坊
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南朝梁时, 新安太守任昉看中此地风水,辞官归隐于此,村名遂为“昉溪”。到了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许村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四十八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一个顶峰。近代以来,许村继承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出现了“一门五博士”“四院士”的盛况,为共和国贡献了一大批人才,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华古村落典型。
大观亭(左)与高阳廊桥(右)
大观亭与双寿承恩坊
走进许村最先见到的是村口耸立的“薇省坊”——明代布政使许琯的牌坊,这个牌坊是四柱三间五楼的牌坊,全部石刻、雄壮古朴。其身后的是“三朝典翰”——李白“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汪伦后代汪德章的牌坊,他的牌坊是简易的四柱冲天型的,没有石质的顶,也不及许琯牌坊那么壮观。再往前走到高阳桥,是座双孔石墩廊桥,建于元朝,所说廊桥,就是有顶的桥,这样可保护桥梁,同时亦有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桥里面挂着灯笼,还设有佛座,供着观音菩萨,桥下的河叫做昉溪。下廊桥往前是一座石牌坊,大概有五楼高,上刻“双寿承恩坊”,雕工十分精美。是明朝时候朝廷为许村的一对百岁夫妻而立的牌坊,在全国是极为罕见的。
五马坊
哺鸡兽
与“双寿承恩坊”相辟邻的,是一座二层的小亭阁立于许村正街。牌扁书“大观亭”,木构架,原来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当地文人聚会之所。据说登此亭四望,远山近水,村落田畴、古建民居可以一一尽收眼底。现在“大观亭”年久失修,木料早已斑驳不堪,无法攀登。大观亭的北侧就是“五马坊”,在这里恰好遇到一位70左右岁的许氏老人,他是许村学校的老校长,退休后义务在里担任导游兼解说,老人还曾是歙县人大常委。他告诉我们:这“五马坊”建于明代早期,是四柱三间五楼的石坊。五马坊由砂岩雕刻而成,雕工十分精美。这是为明代洪武年间曾在福建汀州府任知府的许村人升立而建造的。古代给当太守或知府的官员取了一个雅号叫“五马”。明代早期的重要建筑上雕有“哺鸡兽”的图案,在五马坊上也存有一处,据许老先生讲,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是研究明朝的古典建筑的宝贵标本。坊直柱、檐板等主要构件为花岗岩,其余为砂岩质地,由于石质较松,风化严重。
我悄声地问老先生:村子里的牌坊及亭子都破损那么严重怎么不修呢?
老先生:没资金,
我说:不是收费吗?
老先生:收费20%返我们,还不够管理人员费用呢,
我仿佛是自言自语:那怎么办?
老先生耳不聋:向政府打了几次报告,说是快解决了。
我无语......
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里,面对文物这个不可再生的、原本就非常稀缺的资源,“打了几次报告”,才是到了“快解决”的地步,真的是不可思议。但一想到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实,心里的愤懑也就平息了……
我们跟随老先生走了大邦伯,一座气势宏伟的明嘉靖建的大祠堂,里面有52只木象、99根木柱,又称长寿堂。仪耘小学 ,安徽省最早的,也是第一个由清末富商、两淮盐运使许家泽建的私立免费小学。这个家庭曾创造了一门五位留洋博士的光辉历史。任公钓台——南朝新安太守任昉钓鱼台遗址。游走于许村街巷,感受到那种凝重的历史的气息,徽州文化与民俗带给人们的不只是开了眼界,而是真实的历史,那种尊师重教传统,那种自强不息精神,那种传承发扬气氛,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3 16:27 , Processed in 0.07425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