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婺源名山之高湖山

[复制链接]

263

主题

263

帖子

78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16:27: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婺源名山之高湖山,出了2个大夫的地方。这也是我在婺源这么多年完成我的婺源名山大全了。

    高湖山有风洞、龙崖、虎崖、通天窍、摩天顶、撑腰石、石狮降、捉云台、铁瓦禅林和皇陵正脉等十处胜景,还有波光鸥影和高湖云海等奇观。从此对高湖山心生向往,盼望有一天能登山一游。今天终于实现了!





文人笔下的高湖

高湖山,位于婺北沱川乡的东北隅与浙源乡的交界处,为婺源与安徽休宁的界山,最高峰摩天顶海拔1116·6米,为婺源第二名山。旧县志载:“山上有湖,宽六、七亩,四时不涸,故名”。湖在摩天顶峰下一个山坳中,海拨1000余米,确为方圆数百里之内的一处奇观。宋代诗人汪铭燕《题高湖山》的诗云:“晴峦界断半边秋,雾锁山腰白浪浮。无数小峰时出没,湖光万顷点轻鸥”。诗的前三句写高湖山云海,最后一句写湖中景色。“湖光万顷”,写湖面的宽广,虽是夸张手法,但足见当时湖面的广阔,与“宽六、七亩”有些吻合。“点轻鸥”,说明那时有水鸟栖息。民国五年(1916),虹关文士詹宽(字子恒)写的《登高湖山绝顶》诗云:“跋涉高峰入茂林,登临仙境白云深。满湖明月当天照,绝壁清泉助我吟。侧耳金风鸣瑟瑟,举头黑雾暗沉沉。望人台上思三友,何日追陪再访寻”。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秋日登山,攀高峰穿茂林,看云海;晚上于山中留宿,临风听泉,欣赏湖光月色。同一时期附近文人在高湖书院联句时亦有诗说“湖光一片真明净”,从这些诗中看,上世纪初高湖的湖面仍然很广,这一景观吸引着不少文人去游赏吟咏。1989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饶风采》一书介绍高湖山说:“……峰下一平坳,四方皆是山峦石峰。中间一湖约3亩,常年不干”。按此,即20年前湖中仍然有水,只是湖面比原来缩小了一半左右。如今,高湖已是彻底干涸了,留下了一片低凹的痕迹。高湖的水从何而来,传说是从湖心的石罅中喷涌而出。山坳至摩天顶的高度不满百米,按推理,靠此处的地下蓄水量是形成不了湖的,更不可能终年不涸。高湖里的水必然来自比这里地势更高的地下水,估计是比高湖山高500余米的大鄣山的岩泉从地脉中远道而来,水源才有这样丰富。高湖断水了,有人说是泉穴中原有一石笋被人破坏,这一说法似不可信。我想必是由于自然界的作用,随着岁月的推移,岩穴断裂有了新的缝隙,地下水改道下泄导致高湖断了水源,使高湖失去了昔日的



                                       

高湖山的自然奇观

高湖山上的自然景观除了高山有湖外,要数狮石、通天窍、云海和云雾茶了,这些足可称为奇观。

狮石在观日台右侧,余绍祉《高湖山记》中写到“……狮子石,高广数丈,莹白如玉”。狮石下有两个崖洞,可容10余人避雨。狮踞洞顶,上有两个小窟如同狮的两个眼睛,常年注水,为山上“非人工能为”的绝景。现唯一眼有水,说能医眼疾,另一眼传说是曾经有位女香客在这里洗过脚带而因之干涸。

通天窍在庵左后山岗上,余绍祉《高湖山记》中说,“从庵后登数百武(步),有一窍深不可测,天将雨即云气涌出,若甑中炊者为通天窍”。山顶一窍,冒白气即能预知下雨,不能说不是奇观。

高湖云海,亦是余绍祉笔下奇观。他在《高湖山记》中写到:“有观云台,秋雨稍霁,白云千里,其平如概(概,过去量米时划平斗斛的用具,此处取其平坦之意),山僧谓之铺海。峰之极高者稍露其顶,若海之岛,江湖之渔矶。海市吾未及见,天地间至奇至幻之观,疑莫如此矣”。又说:“然有连日得见者,有累月不一睹者。山川亦自秘惜以待清福胜缘者耶”?在余绍祉的眼中,高湖云海比海市蜃楼还奇妙,是天地间奇幻之最。但是,云海奇观有时连续几天都能看到,有时几个月都不会出现,是可遇而不可期的。因此,观赏到云海,好象还要讲究缘分。余绍祉曾在高湖山上长住,才能有机会细细观赏,领略其中妙趣。

高湖山海拨高,气候来得迟,生物的节律与山下迥异。高湖山云雾茶就是其中之一,是茶中绝品。县政协原副主席孙兆铎和已故的县博物馆原馆长、诗人詹永萱先生曾到过高湖山考察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从草丛中捡到两片铁瓦带回存放在县博物馆中。詹永萱先生还写下一首赞颂高湖野茶的诗:“曾在深山伴白云,也随烟雾度晨昏。林间雨霁抽新绿,叶上虫书篆古文。莫怨春光迟半月,何惭秀色胜三分。芳踪崖畔时时见,清韵高标自不群”。又在题注中说“茶野生高湖绝顶,婺绿之异品,入口甘馨而带药味,叶有蛀痕者真”。高湖野茶生长在崖畔丛林之中,要待5月上中旬才萌发,云蒸雾浥所蚀,形质特异。冲泡后叶片可见有如同虫蛀的痕迹,但不穿透,是高山云雾茶中上品。

高湖寺与白云古刹

天下名山僧占多。高湖山是我县最早的道教圣地之一,余绍祉在《高湖山记》中写到,“相传先朝有高湖寺,建于湖干。寺有神僧,虎食其行者,僧遂仆其虎,时跨入市若牛马然。寺废数百年,正德间有僧明高,感异梦遍历名山,数年始得其处,见虎迹中时有瓦砾,遂结茅于此,是为白云庵”。这里的先朝,指的是宋代。高湖寺建于湖干,即建于湖的边上。虎食其行者,说的是有一只老虎吃了在寺中还没有正式出家的一名杂役。僧遂仆其虎,时跨入市若牛马然,意思是这位神僧便把这只老虎当成奴仆,经常骑着它到乡村中去(化缘)就象使唤牛马一样。接下来是说,宋代的高湖寺后来荒废了,到了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有一位叫明高的僧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到了一个有寺庙的湖山,于是他到处寻找有名的山,几年后才寻到梦中见到的高湖山。他在老虎足迹中见到有瓦片,知道原来这里有过寺庙,便在这里简单地盖了一间茅屋,称作“白云庵”住下来修行。“白云庵”后来改建,因山上风大瓦片容易吹动,曾用铁瓦,故又称“铁瓦禅林”。随着香火日盛,“白云庵”经过不断扩建,又改称为“白云古刹”。从遗址可以想见当年庵宇规模之大和香火之盛,最盛时期庵寺一带有“上帝殿”、“观音阁”、“白云古刹”、“斋房”、“僧舍”等建筑。如今“白云古刹”石额犹在,另有一块明代的碑记,上额从右到左横书“高湖山供佛香灯田记”,左旁直书“大明崇祯十年丁丑岁孟秋月吉旦立”。明崇祯十年即公元1637年,离现在已370余年了。高湖山东面至虹关村大路,便于香客上下修筑的二十华里石磴道,石级的宽阔和磨滑程度,也足见当年香客往来之众。数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不畏艰辛的善男信女和游人从这里走过。

高湖书院和晚期学生

高湖书院创于何时,无史料可以查证。余绍祉《高湖山记》中未提及书院之事,据他的《题高湖双洞》中“何用结茅屋,双崖尽好居。宜禅宜炼药,一住一藏书”的诗句看,他是在龙虎崖中读书。民国初年县内文人思溪俞绍周、延村金锦棠、金纪臣、清华胡国良等人游高湖山联句中附注下写到,“龙虎崖有疑庵(余绍祉号)先生刻石联云‘世外作黄冠,蜀丞相所未能者;山中开白社,晋处士何多让焉’”。上联中的“黄冠”,指一种古代的帽子,“世外作黄冠”喻置身世事之外不愿为朝廷效力的人。“蜀丞相所未能者”指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当不成隐士。下联中的“山中开白社,晋处士何多让焉”,指的是东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慧远禅师招集不求名禄的名士123人在庐山结白莲社,陶渊明始终不肯参加而自视清高,余绍祉婉转地说他过于谦让。余绍祉的联文中虽未直接涉及书院的事,但“山中开白社”似乎也借指高湖山诗人结社之事,与书院的存在显然有关。据水岚民间传闻,说明代任吏部尚书的沱川人余懋衡曾在高湖书院读过书,后来转至水岚的“高际禅林”(今已属景德镇瑶里)就读。余绍祉生于公元1596年,余懋衡出生先于余绍祉35年,按此推测,在他们生活年代之前就早已有高湖书院了。传说高湖书院是明代朝廷办的经馆,读的是《四书五经》,曾是江南一带级别较高的学府,明清以来这里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明代沱川出了不少官员,清代也出了很多知名学者,这和高湖书院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文字知音》手抄本中得知,最后在高湖书院执教的是清末廪生、沱川人余体先(又名辉祖),前任为沱川人余仁山,之前的已无资料可查到了。据清华镇胡崇高老先生讲述,余体先有两位学生后来都是国民军少将。一位是庄前(今属休宁)人名叫汪新民,后任台湾商会会长。一位是沱川人,名叫余一清,自幼刻苦读书,青年时便以教书为业。父亲余灶仁务农,家里很穷,为他娶亲是向一位有钱的寡妇叶春珠借钱的。后来叶春珠索债,余一清思量教书的微薄收入只能养家糊口,根本还不了债,毅然辞馆外出谋求生计。到祁门住在一家旅店中,想起家事放心不下,写封家书寄回。安徽督军张勋的秘书亦住在此店,见他写得一手好字便将他带去荐在张静江督府中任记室。后来任浙江省省长的婺源人程振钧逝世,余一清做了一副挽联,被冯玉祥将军的秘书看到,发现他文笔好,召见后荐他跟随冯玉祥将军,抗日战争时期曾出任祁门县县长,不久转任国民军第三战区军法处处长。据已故的秋口镇洙坦人胡质孚先生油印本《联话拾遗》中介绍,余一清,名澄,字又作挹清,很有才情。在军旅时曾一度驻节婺源,写下一副充满乡情和感慨的对联,联文是:“烟波浩浩,云树苍苍,天留此一角溪山,问政有余闲,且与斯民共遨赏;大陆茫茫,劳人仆仆,我记得二分明月,胜游犹未远,又来故里证因缘”。上联赞美婺源得天独厚的一方山水,所幸未遭日寇铁蹄蹂躏,公事之余可与这里的乡亲一同游乐;下联感叹宦途困扰,有“月是故乡明”之想,来婺源生无限眷恋之情。 藏龙卧虎话高湖

据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吴琳先生说,他从民间访问史故时得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同军师刘伯温曾秘密来过高湖山,在山上住过。传说定都金陵(今南京)的重大决策都是在高湖山上作出的。过去相信风水,可能刘伯温认为大鄣山连脉高湖山,高湖山地脉连接南京,所以刘伯温认为高湖山是“皇陵正脉”,据传还埋有一块字是反刻的石碑在地下。“皇陵正脉”至今为高湖山一处景观。过去民间是讳言皇家事的,因为稍不谨慎,即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这些事只是私底下口传,民间资料也无记载。从虹关上山的磴道,宽阔处有两三米,颇似官道,这似乎也可以印证从前有大人物来过这里。史料没有记载,这些谜便给高湖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不管传说真假,但高湖山确是一方胜境。一是高湖之奇,二是崖洞之幽,三是云海之幻,四是物候之异,都独具神韵。因此,便有山僧的神异,香客的信奉,文士的向往。

如今,高湖山上原有的庵宇基本修复。占地220平方米的“观音阁”和占地近300平方米的“白云古刹”已经重建,左后还有上下两层的“上帝殿”、“汪帝殿”,时有香客上山朝拜,颂经声和钟罄声不时在山中回响。断水多年的高湖将从风洞铺设管道引水,到时再现一片湖光。一条自查木坑起约5公里长的上山公路正在修建中,一旦修建好上山即非常方便。不久的将来会让更多的人一睹高湖山的风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4-29 17:39 , Processed in 0.0783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