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 天佑故里庐坑风

[复制链接]

497

主题

497

帖子

1491

积分

QQ游客

积分
14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16 11:52: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ww011 于 2018-7-16 11:57 编辑

                                                                                                   
雄伟的五龙山耸立在婺休边境,其中有一条山脉向婺源县城方向巍峨延伸,把号称“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分成东线、北线两条主要的旅游线路,2013年东线与北线的旅游公路接通,不但方便了游客,还大大方便了段莘、浙源两地乡民的交往。在婺源北线浙源乡通往东线段莘乡的交界处,有一个古老的乡村——庐坑村,这就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祖居地。庐坑村古称“庐源”,“以其源为九江庐山之源,故名”。庐坑有许多与庐山相似的地形和相同的地名,如“五老峰”、“琥珀山”等等,就像是缩小版的庐山,也许是庐坑村的人对庐山情有独钟吧。


溯浙水而上,在一个叫三路口村的地方有两条河流注入:一条是发源于浙源山的浙溪,一条就是发源于庐坑村的庐溪。溯庐溪而上,溪两边青山耸立,鸟鸣啾啾,清香扑鼻,称为“青山峡”。大宋宣和年间,方腊的部队来此劫掠,庐坑詹氏青壮年一千余人在詹洪(字巨源,詹天佑直系第十四世祖)、詹光国(武举人)、詹彦达(行二八,少林武僧)等的带领下发起了保卫家园的抗战,在此打了一场惨烈的战斗,詹洪和詹光国、詹彦达也在战斗中阵亡,光绪己卯版《庐源绿树祠詹氏宗谱》里描述“杀贼千余,庐溪皆赤”,庐源詹氏因此被朝廷赐封为“忠勇世家”。旧时在青山峡还保留有点将台、忠勇祠、二八大将军(詹彦达)神庙等古迹,都已经毁于文革,只有清澈的庐溪水依旧在默默的诉说英雄的往事。


过了青山峡,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水田簇拥着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三三两两的村民在田间地头忙碌,好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图,令人遐想联翩。我们首先看到的村子就叫“遐村”,2014年詹氏经济文化交流协会(詹氏族亲的民间组织)在村头修建了遐村广场,广场上耸立着的那座昂首向天似乎要看破苍穹的铜像是不是很眼熟?那就是庐坑詹氏第四十世祖、“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铜像。铜像由詹天佑科学基金会捐赠并于5月18日揭幕,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原铁道部副部长蔡庆华、詹天佑嫡孙詹同沛、詹天佑研究会会长詹文松及婺源县、浙源乡的领导都出席了这一天的盛会。


庐坑村原名“郑家村”,又名“龙川”,是郑氏家族聚居的村落。詹初(号黄隐,詹天佑直系一世祖)于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由歙县篁墩迁居在此,从此这里就成为了詹氏家族的发祥地。其孙詹伯高(詹天佑直系三世祖)把郑氏家族的房产田地全部购买了下来,改名“庐源”,又名“嘉福里”。北宋时期,这里出了一个被记载入罗愿所著《新安志》中的著名的孝子詹惠明,朝廷钦旌改村名为“孝悌里”。婺源本地人大多称这里为“庐坑”,婺源方言中“庐”和“驴”同音,讹传为“驴坑”。宋代景祐年间在这里开发出产砚台,称为“驴坑砚”,是歙砚中的珍品。大宋治平丙午年婺源知县唐积所著《歙州砚谱》中记载:“驴坑:在县之西北七十里,属詹观。景祐中曹平为令时取之,后王君玉为守又取之,近嘉祐中刁璆为尉又取之,其石有青绿晕也。”这段话记述了先后主管婺源的三位地方官分别先后三次在庐坑开采砚石的史实。


遐村是庐源詹氏始迁祖黄隐公(詹天佑直系一世祖)的始居地,村子依庐溪而建,沿溪是古老的青石板路和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世天官第”,这就是婺源民间口口相传“三仙四相”中“四相”之一的大明洪武吏部尚书詹同(詹天佑支系二十三世祖)、詹徽故居。詹同当年在庐坑琥珀山上的天衢书院读书,做官后还曾经回来在那里讲学,至今还有遗址在。其时庐坑文风鼎盛,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如詹同的侄辈詹希恺、詹希源两兄弟。詹希恺是元顺帝的护驾大将军,保护元顺帝逃亡蒙古未归;詹希源做到中书舍人,是著名的书法家,有“大明大字第一”之称。詹同的族弟詹鉴六(詹天佑直系二十三世祖),宗谱记载他“富于文学,元统甲戌乡试中选,屡领荐举”,詹鉴六次子詹彦贞(詹天佑直系二十四世祖)“持己守正,博览经史,乡称善士,远近推重。明永乐巳丑,姜御史奉旨按临郡县,选富输国,衿耆举,欣然不辞,竟头头富户,率长子尚忠偕往北京宛平县德胜关,造廊房数十间以资国用。”真是捐资助国的大手笔啊!


传说当年刘伯温曾经到此,惊叹庐坑村风水之妙,难怪能出詹同等这些不同凡响的人,可惜的是地气已显不足,需积攒四百年后才能再出一个名闻天下的人物。在四百年后,这里果然又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詹天佑。
离天官第不远的一栋老房子叫“爱日堂”,保存完好。这栋在庐坑村来说并不起眼的老房子,现在却因为其主人詹鸣铎而引起世人注意。詹明铎是个末代秀才,他用生动活泼的文笔记载了当时庐坑等地的人和事——《我之小史》。这部自传体小说除了学界公认的价值外,庐坑詹氏续修宗谱时,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人已不知道祖父、曾祖父那代人的名字,负责修谱的詹沛兴惊喜的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很多当时庐坑詹氏的人名和事迹,衔接上了很多家詹氏后裔的世系。


天官第的背后有一座小小的玄天真武大帝庙。每到农历三月三,庐坑村民都会举行“玄天上帝巡村赐福保平安”活动。村民们抬着玄天上帝的金身塑像在锣鼓、唢呐声中穿过大街小巷绕全村一周,家家户户都会焚香、放爆竹接福纳平安。


从遐村上行约500余米,绕过山嘴,靠山脚有一座“崇炎社庙”,供奉的是社公。这座庙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黄隐公迁居到这里之前就有了,曾经多次毁、建。此庙以上的自然村称为“庙上”。庙边上有几棵郁郁苍苍的巨大的金丝楠木,楠木下有一方鱼塘,鱼塘用青石砌成,有进水、出水两个口,用青石板打成的石栏栅拦住,从庐溪引进的溪水在鱼塘流转一圈后由出水口回到庐溪,暗青色的草鱼、金红色的鲤鱼自由的游来游去,常常引得游客们不自禁的驻足观赏。


鱼塘上行约一百米,有一座青石砌成的大墓,这就是詹天佑家族一世祖詹初(号黄隐)的墓。黄隐公是南北朝时陈朝东阳郡的赞治大夫,勤政爱民,被东阳郡的百姓尊为“青天”,后来陈朝灭亡,黄隐公不愿做官,就隐居歙县篁墩,当时篁墩聚居了很多从中原避乱而来的贵族世家,目标太大,很不安全。因此,黄隐公带着家人离开篁墩,隐居到了这个山清水秀的偏僻乡村。黄隐公的子孙后代因为出外做官或经商,或为了谋生,不断外迁,足迹遍布全球,詹天佑先生就是黄隐公下的第40世孙。


在2008年11月至2010年5月的一年多时间里,詹氏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和詹天佑研究会多方筹措,在詹天佑家族一世祖黄隐公陵寝旁建起了气势恢宏的中华詹氏大宗祠,并在詹天佑祖墓墓前修建了詹天佑祖居纪念馆。2010年5月19日,海内外詹氏宗亲及相关领导约万余人齐聚庐坑村,举行了落成典礼。从此,庐坑村成为了弘扬詹天佑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基地和海内外詹氏宗亲的精神家园。目前,詹天佑祖居纪念馆已相继被评为婺源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饶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着数十万游客瞻仰观光。2011年,中华詹氏统宗谱编纂委员会将从全国各地搜集到的詹氏宗谱一千七百余册运到中华詹氏大宗祠藏谱室收藏,并把中华詹氏统宗谱编纂委员会主编室设在这里,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詹氏后裔到这里寻根问祖,祭拜祖先并查阅族谱资料。


詹初墓旁有一座气势恢宏雄伟的建筑,大门楼象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这是传统的重檐歇山式门楼,俗称“五凤楼”,寓意飞黄腾达、蓬勃向上。上面悬挂着一块匾额,刻着“中华詹氏大宗祠”七个大字。在大宗祠门前广场上的这两根雕刻着盘龙的石柱子就是华表,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华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两根华表之间有两个威武的石狮和十余个旗杆墩。旗杆墩不仅仅作为插旗杆的石墩,而是荣誉的象征。因为这种旗杆墩不是自己可以私自摆设的,而是由官方赐予的。在这些旗杆墩上并没有雕刻精美的图画,刻着的是“某某科”、“进士”、“贡生”等字样。庐源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出了很多有功名的詹氏,这里原来摆放有一百多个这样的旗杆墩,现在有的已经遗失,还有很多砌在了石塝。所幸的是,詹天佑的“工科进士”旗杆墩在2010年重见天日,成为佐证詹天佑功绩的一件重要实物。


大宗祠门口的青石台阶有三十一步,寓意詹氏是一个有着三千余年历史的古老姓氏。据光绪己卯版《庐源绿树祠詹氏宗谱》记载,詹氏出自黄帝姬姓,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儿子姬至泓为詹侯,其封地詹城在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附近。传到第五代詹侯姬礼时,西安和詹城都失去了,周平王迁都洛阳,礼公到了河间郡(今河北献县),为了不忘祖爵,礼公决定以詹侯的爵位“詹”作为自己的姓氏,这就是詹氏的来源。詹氏后裔以河间为郡望,从此詹氏人才辈出,载入史册的詹氏名人如璀璨的星辰。


大宗祠边上的四层楼房就是“詹天佑祖居纪念馆”。詹天佑祖居纪念馆的展厅分一楼、二楼两部分,一楼主要是展出詹天佑的家族史及生长、求学、家居等资料,二楼展出的主要是詹天佑一生的主要业绩等资料。在詹天佑祖居纪念馆后面的大樟树下是詹天佑的祖母墓,墓碑上刻有詹天佑和他的天字辈兄弟八人的名字。詹天佑的祖父詹世鸾是出外卖茶叶的徽商,在海南落籍,后迁广东。


  但凡到过纪念馆的人,除了缅怀詹天佑艰苦创业、精忠报国、不畏列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外,都会被詹天佑的一段话引起沉思:“如要做官,就不能做事;想做事,万不可做官。而且做惯官的人一旦没有官做,精神便会十分痛苦。但官不可不做,又不可无。在现在中国里,没有经过朝廷给予你一官职,就没有地位,没有人把重要的事给你做。”这是1910年詹天佑任留学生考试官时对考生的谈话中的一段话,他精辟的分析了当时中国状况下“做官”与“做事”的关系,这段话是理解詹天佑一生所作所为的一把钥匙:他做官是为了做事,不是为了做官而做官。这是何等高尚的政治情操啊!



离大宗祠不远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叫“凌云桥”,这里原来有一个凌云阁,供奉庐源詹氏历代为国家作出贡献获得朝廷嘉奖的人物,以激励族人发奋图强,在文革中被拆毁。凌云桥上的庐溪旁有一棵巨大的金丝楠木,相传为詹初亲手所植,已一千四百多岁,需六人方可合抱,世所罕见,号称“中华楠木王”。


或许是受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的影响,庐坑村民挖有很多方形的鱼塘,不过因地制宜,大小不是那么统一。其中最为有名的一口鱼塘就是太史第里的鱼塘。太史第是詹省耕的祖宅,四十年代初,抗日烽烟正浓,詹省耕在这里创办黄隐中学,请来很多教育界名流任教,招徕徽婺学子,造就了不少人才。黄隐中学现在只留下了令人伤感的遗址:两拱石门,藤条密布;几堵断墙,岌岌可危;一地荒草,野花闪烁。只有瓦砾堆中一口深及数米的方塘,依然是那么富有活力,雕花石栏下,一池碧泉,群鱼聚散在阳光下,安详地享受着这乡间活泼的清流,和清流间的静谧。看着鱼儿在方塘中静静的游动,听着庐溪水潺潺而流,仿佛耳边有一阵朗朗书声响起,使人骤起无限遐思…




詹天佑赠送庐坑的消防灭火车



詹天佑工科进士旗杆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4-28 17:34 , Processed in 0.07403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