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介] 庐坑古今

[复制链接]

591

主题

570

帖子

1710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16 11:48: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庐坑村,古叫庐源,是台湾詹氏后裔的故里,中国铁路之父的祖籍居园。詹天佑(1861--1919年),字眷成,早年参与中法马尾海战,近代科学技术界的先驱和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黄隐公下第四十代后裔,广东南海民籍。祖籍安徽省徽州府婺源县庐源,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婺源县庐坑,其中的民居建筑与浙源其他村落相似,粉墙黛瓦,兽角飞檐,四面青山环绕,凹凸有序,邻村山路相通,曲径幽雅,一座座古石桥东西拱起,每座桥头立都着六棱体的石柱为“如来佛柱”",每面都刻着佛像和佛经,为镇邪之物,类似于石桥的遗迹,古代婺源每个村落的水口桥头都有,村民称之为“添灯柱”,为婺源水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破四旧的冲击而现在留存的已经不多了。然而,我们所看到的埕头、石槿、古寺下、槎口、东山、石佛村落到段莘中村,而埕头岭则是一条通往的要道,沿途纯青石板铺就,庐坑继续往上延移则为庐坑岭,古称龙尾,恰好与虹关的来龙形成首尾呼应的气势,倾诉着龙的故乡在中国。


假如你沿依水流而进,两岸小舟摇曳,一群鸭鹅嬉闹,走近庐坑村口,有一座路亭,旧时为神庙所在,藏有神銮驾道具和祖宗画像,庙旁有“忠勇亭”,纪念护村勇士,惜已不存,而眼前只见石桥下的溪流湍急奔腾,在一块大石上激起朵朵水花。据说,北宋时方腊乱兵来袭,刚进路口,远远望见一位大汉,脚垮溪水两岸,一边哼着婺剧,一边悠闲地刷洗着巨大的饭甑,乱兵料想村里定然驻有神兵天将,连忙慌不择路地后退,吓得屁滚尿流,逃之妖妖。大汉见了,仰天大笑而回。人说,这大汉是詹姓的一位祖先,不小心遗落的一只鞋子化作了溪中的大石。石上刻着“古庐坑”仨字。然而,庐源詹氏宗族为保家园,群心奋战,牺牲了不少无数詹氏的壮士,才使方腊部队损兵折将而败退;朝廷为安抚人心,詹光国被赐封为忠勇辅国上将军,其兄长詹良臣由于漫骂方腊而被处死,而被追封为“忠勇世家”;那么,作为詹氏的代表人物詹良臣,乃詹氏黄隐公下第十四代后裔,早年游宦睦州,当时任缙云尉(《宋史》称睦州人)。詹良臣的儿子詹迪方,籍名詹大方,宋政和五年三甲进士,绍兴十三年官司谏,十四年任中丞,十七年签枢密院事。其后裔多在江浙一带定居……过了古庐坑,眼前呈现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村居鸡犬相闻,田舍阡陌纵横,远近了望,只见龙川德泽、象笏文山、石井甘泉、琥珀奇峰、马窟澄清、鹰尖毓秀、青山忠庙、绿树祠堂的庐源八景倒影心空,有如虚空之无际,澄澈空寂。


了解庐坑史迹,寻觅詹氏始祖,我们从中华詹氏大宗祠、黄隐公墓和詹天佑纪念馆的图片、资料和讲解员的话语里,得知詹氏纪元是詹文侯采食封侯建国起,所谓“封于詹城,采食河间”。源于西周周宣王二十一(公元前807)年,姬静的庶子姬至宏(弘),字文禄,受封于詹,建立詹国(今陕西西安)附近,食采封侯,谥号詹文侯,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始祖。黄隐公,本名詹初,字元载,生于南北朝时陈永定戊寅(公元558)年,为詹氏第四十七代,公元583年,担任东阳(今浙江金华)郡赞治大夫,有治绩,民歌曰:“前有沈,后有詹,东阳获二天”。陈后期天下大乱,遂弃官不仕,归隐安徽歙县篂墩,因慕黄石公高义之风,有拨乱持危之志,自号黄隐。一日,遇异人曰:见凤且止。黄隐公沿浙古驿道岭走来,行至凤凰岭,忽悟异人语,于是,在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6年)为避乱迁移到今浙源庐源村,成为婺源詹氏的发祥地。夫人汪氏生子詹飞。公卒葬于庐坑村石井坑桂花树下,其碑文有:“宝剑出匣形坤向,妣卒葬前山仓边将军山大坐形巳向”的字样。其后子孙开枝散叶,蕃衍三源一湖(庐源、庆源、浙源、秋湖)八川,成为当地一方詹氏始祖。比如,第四代詹云烟迁庆源村,为庆源詹氏始祖。浙源境内有:第八代詹必明的后代詹朗由宋村迁于岭脚村定居,为岭脚詹氏始祖,詹希言为虹关詹氏始祖等等;浙源境外有:第十六代詹敦仁先宦游河南固始,后为安溪开先县令,为闽台詹氏始祖;二十四代詹鲁为蔚州太守,元朝兵败入蒙古,为蒙古詹氏始祖。虽然詹氏并非黄隐公一支,所以气势宏伟的宗祠内悬挂着从文侯、詹礼及许多黄隐公以前、以外的詹氏先祖画像和牌位,香火虔恭,祷念先贤,所以,中华詹氏大宗祠为欧美、东南亚和港澳台及中国大陆各地詹氏后裔捐资所建,但《江南通志》、《徽州府志》、《婺源县志》、《新安名族志》都称黄隐公为江南詹氏之祖。



由于庐源地势闭塞,山多田少,所以黄隐公的子孙后代大多出外谋求发展。比如说,詹天佑的祖父就是一位出外谋生的人,其祖母坟墓就在庐源,墓碑上就刻有詹天佑等天字辈兄弟八人的名字。因此,詹天佑始终把庐源作为自己的祖地和圣地。他的纪念馆在大宗祠的左侧,内有很多关于其人其事的资料,如捐给家乡的詹氏家谱、灭火工具铜水龙和工科进士的旗杆墩。旗杆墩本是古代科举功名的象征,庐源旗杆墩原来很多,大多都已经在文革中遗失。但从目前保成比较完整的人文古居里也能一斑窥豹,比如说,婺源四相之一的“世天官第” 祠堂,为大明吏部尚书詹同文公的翰林府“太史第”,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分为前后两进,前进有鱼塘、花木,后进两边是厢房,中间是一宽广的大厅,地面均为平平整整的青石板铺;抗日战争时期,以詹省耕先生为首的一群知识分子,在这“翰林古宅”还创办了第一所私立的黄隐中学。至于庐源詹氏有一对长寿夫妻:詹子德活了107岁,他的夫人108岁,称为人瑞,姑且称为长寿之乡的别话了。但是,踌躇詹氏祖居地,瞻仰黄隐墓的英魂,我们不仅感叹到那海内外颇具影响力詹氏名门,不光是从台湾现有20万人口的詹姓就能体现黄隐公后裔的繁荣,而且从全球统计在案的詹氏后人近300万人里,更能惊讶赞叹到这一支庞大的家族,无论历朝历代还是东西南北,詹姓贤勋人才辈出;那么,单一的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庐源詹氏,历代文风极为显赫,有很多人无意进取功名而专心著书立说,如清初学者詹养沉,晚清名宦詹应甲,近代学者詹建峰等;一方面是这里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给人性带来宁静禅心的思考;另一方面则是像清末铁路之父詹天佑这样的爱国人士,为中国首条京张铁路开拓出东方神话的先锋,不能不说是一处风水契合的智慧宝地!



婺北有庐源,大夫初到,课子耕读少烦恼。豪情稍敛,又被儿孙发了。江南詹氏祖,人人晓。黄隐古迹,魂萦梦绕,龙凤呈祥卜吉兆,桂花香远,留下家风忠孝。看出匣宝剑,迎风啸……当我们重温詹天佑的《感皇恩》的秉心词句,再感应詹氏后裔所建的“黄隐胜迹”之牌坊,就会渐渐领悟“黄石仰遗风,品节清高,千载以来垂典范;隐公荫后裔,人文昌盛,九州之外播名声”的对联里,蕴涵着婺源开先县令郎敬之后郎革成的心里对话,绝世独立,福慧双修;反而言之,一个家族甚至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崇高的品德和勇敢的开拓意识,又怎能会在人类的行列里闪耀时代的旗帜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4-28 21:34 , Processed in 0.0749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