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忆抗战时期的老屯溪“小上海”

[复制链接]

79

主题

79

帖子

23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11:4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37年至1945年间,抗日烽火燃遍祖国神州大地。偏处皖南山城的老屯溪却成了东南的小后方,是苏浙皖三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江浙人之多,市场之繁荣,使其有了“小上海”之称。

  迁徒皖南后方移聚徽州屯溪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北京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紧接着“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闸北四行仓库孤军沦陷,战火蔓延到长江一带,当时江、浙、沪、皖许多城市相继沦陷。一些党政军机关、文化团体及大中院校紧急撤离,快速成批地迁入大后方—徽州古镇屯溪。已经迁徙的有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国民党蒋经国亲领的1302青年军戡建队、中国文化服务社东南分社。国民党党政军特机关之多,不可胜数。大批沦陷区难民、流亡人士背井离乡纷纷涌入屯溪。光迁入的大、中院校就有上海法学院、上海法政大学、南京安徽中学等。同时,苏、浙、沪四方富商巨贾也纷纷迁此。

  屯溪市容古老,历史悠久。抗战时期屯溪的大小旅社、客栈有近60家,其中黄山、车站、六路、东南的生意特别好,几乎天天客满。新安江畔的黄山旅社、六路饭店是当年屯溪的新型建筑,别具一格。热闹而简陋的“劝业场”(屯溪大舞台)里笙歌曼舞,夜以继日。沿新安江畔箬篷船桅杆如林,多达数百艘,经贸往来十分繁荣。据查,抗日期间,屯溪城区人口曾增到20多万人,外迁人口绝大多数都安置在屯溪四乡。战争结束后,外来各界返回故地,居民人口锐减,到1949年初变得已不足二万人。

  繁华闹街商铺林立

  在全长三千多米的屯溪老街,横跨民生、民族、民权三条马路。老街商铺荟萃,市场繁荣。自从1936年实行茶叶统制后,国民政府中央、省和产茶重点县先后在屯溪设立10余处茶叶机构,歙县、婺源、休宁三县的茶商纷纷来此设茶号,1938年全镇茶号有86家,遍及镇内和黎阳、阳湖、柏树、长干傍、牌楼前和罗汉松等镇郊。有祁门人开的“祁红”,休宁人开的“屯绿”、“松萝茶社”等。

  商业主要集中在屯溪老街一带,行业有30多个。仅酒楼、菜馆就有50多家。最著名的菜馆是海阳楼,它是军政要人、豪绅富贾的宴请之地,享有“不到海阳楼,算不上请客”的盛誉。当时,海阳楼的小笼包子、醉乐春的八宝饭、璇宫的牛肉大面、李正茂的虾米豆腐干、老光的肉粽,味道鲜美,价格公道,很受顾客欢迎。还有“同益”南货店生产的各式徽州糕点很有名气,畅销各地。“陈淑芳”酱园精制各种酱菜、酱瓜、豆腐干和筱苏州糖果店的上海糖果、新疆盒装葡萄干受到欢迎。尤其是“鸿记”等布店出售的上海出名的蓝色阴丹士林布和白龙头细布深受大众欢迎和喜爱。由浙江人开的“亨得利”钟表店,店堂橱窗展示各式钟表,英、德、日产的各式座钟、楼钟、闹钟、音乐钟和瑞士产的“大罗马”男女式手表。还有中马路口的梅干菜烧饼、鲜葱猪肉烧饼又脆又香,每个五分钱。

  屯溪老街上,还设有茶馆、茶楼10多家。理发店也37家,较大的有一乐也、白宫、丽华、ABC、白玫瑰等。

  照相业中,除民国初年开设的兆记照相馆、我我轩照相馆、王熠照相馆外,抗战初期还开设了一些新的照相馆。屯溪“王开”照相馆专营个人肖像和家庭“全家福”拍照,为当时屯溪照相行业第一家。

  美机险降河滩日机轰炸屯溪

  抗日战争中,以美国陈纳德将军为首指挥的一支空军飞虎队机群,经常在皖南沦陷区上空盘旋。记得有一次一架美国飞机在这一带执行任务时,不慎碰上一座山头失事了。为了寻找飞行员和飞机的下落,飞虎队专门调来一架小型双翼飞机,飞往皖浙赣上空进行寻找。飞机返回途中在屯溪阳湖河滩上降落,因不熟悉地形,险些落入河中。对已落入河边的机尾,有关方面即组织数十劳力下河将机尾向河滩上推进,这样全机才得以平整落地。

  抗战期间的屯溪,日本侵华飞机经常来袭,震耳的飞机声和剧烈的爆炸声与连续不断的机枪扫射声响彻蓝天。紧急防空警报声使市民十分恐慌,有的人吓得往桌底、床底下钻,多数人则躲进“观音山”防空洞,四处还可看到“防空壕”。尤其使人难忘日本敌机五次轰炸屯溪的惨景。特别是民国28年(1939年7月22日上午8时许),五架日本侵华飞机从安庆方向窜入屯溪上空,投弹25枚,屯溪下街头、汽车站、皖南招待所、私立毕梦飞医院、尼姑坟、枫树底、西镇街、黎阳街等多处中弹起火。这次轰炸共炸死市民47人,炸伤100余人。

  民国新闻传媒多种报纸并存

  八年抗战期间,地处皖南抗日后方基地的老屯溪,曾先后办过11种报纸,主要是党、政、军办报,流亡人士办报,上至中央日报,下至省、区地方报。如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政治部主办的《前线日报》、国民党省党部机关报《皖报(屯溪版)》、来头最大当属《中央日报(安徽版)》,它是由国民党中宣部设在屯溪的东南区战地宣传专员办事处主办的,发行面也最广,除皖南、苏南、浙西、赣东北外,还深入到沦陷区中。流亡屯溪人士办过三份报纸,《火炬报》、《长江报(皖刊)》及《中国民报》。《中国民报》是1945年由流亡到屯溪的原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主任委员李寿雍个人筹资创办的。属地方党政办报的,有皖南行署机关报《复兴日报》,在当时的报业中,它的财力人力和发行量仅次于《中央日报(安徽版)》。还有《皖南新报》于1937年在屯溪下街创刊,同年《徽州晚报》在江西会馆出版,多发地方新闻,尤以社会新闻为主。当时的《中国日报》由省党部皖南办事处主办,阳湖出版。地方党报中还有《新休宁报》和《中华日报》。 《新休宁报》为休宁县党部机关报,创刊于1945年6月,社址设在休宁县城,1946年11月迁往屯溪黎阳续办,1947年2月停办。 《中华日报》则由国民党屯溪直属党部筹办。

  抗日期间的屯溪多家报社办报方针,均以报道抗日消息为主调,适当报道当地社会、经济、文教动态新闻,也经常发布街头新闻、民间和农村趣事及花边新闻等。中央日报、皖报还不定期刊出木刻、漫画等专刊,图文并茂,但少有照片。有上午早报、还有的下午出版。大报对开、小报四开,繁体铅字印刷,报纸大多用的是毛边新闻纸。

  唱抗战歌曲看京剧名角

  山城屯溪的街头,大家时常能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和《大刀进行曲》等救亡歌曲。社会各界人士、大中院校、宣传文化部门等,纷纷走向街头、广场、工厂、农村开展教唱抗战歌曲活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三厅郭沫若领导的演剧二队来到屯溪,在当时的江西会馆广场组织抗日千人大合唱,歌声慷慨激昂,观众人山人海,轰动了屯溪山城。迁徙柏山的南京安徽中学等大专院校,组织话剧团、歌咏队,积极投入抗日宣传活动,自编、自导、自演,热情十分高涨。他们还经常上街头、广场、工厂、农村表演活报剧,独幕话剧,教唱抗日歌曲。

  百年京剧,流派纷呈。北有名伶“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南有海派京剧老生第一人周信芳(艺名麒麟童)及江南第一武生盖叫天。屯溪的京剧演出,在抗战期间也是十分活跃。简陋的“劝业场”(又名屯溪大舞台)里歌舞升平。据说,“劝业场”的历届老板和班头都非常重视“流派戏”、武工戏的效应,经常去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物色、聘请京剧流派梅、程、尚、荀和海派等名角,来屯溪挂牌主演拿手流派名剧。先后聘请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流派名家有盖叫天、程艳秋、程艳芳、邹也君、唐月樵等,其各自传统名剧流派的精湛表演艺术,颇使屯溪人大开眼界,过足了戏瘾。

  沸腾山城庆祝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夜晚是一个不眠之夜,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整个山城屯溪一片沸腾,爆竹被抢购一空,爆竹声响彻云霄直至次日天明。 9月3日起屯溪举行了大规模庆祝活动,除火炬游行、挂彩灯、演戏外,在屯溪胜利台广场专门放了一架屯溪古典特制焰火,焰火中的几个两手举枪下跪投降的日本兵模型,称其为东洋鬼子撒尿,屁滚尿流。当时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庆祝活动连续了三天。

  八年抗战中的老屯溪,江、浙人之多,市场之繁荣,素有“小上海”之称名符其实。国家有史,地方有志,载名记事,心印在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回顾记述抗战时期老屯溪“小上海”的往事,可以告诫人们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3 11:35 , Processed in 0.06814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