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徽韵洋气劝学堂

[复制链接]

49

主题

49

帖子

14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0 18: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荀子的《劝学》是一篇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励志美文。在黄山区乌石镇长芦村岭下杨家,一幢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既体现徽风徽韵又洋气十足的另类建筑劝学堂,在众多徽派民居中甚是引人注目。

  劝学堂南侧原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杨氏宗祠,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后进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建,前两进是清乾隆时期续建的。整个祠堂呈典型的古徽风格,翘角斗拱马头墙,厅柱均为花岗岩材质,须二人合抱,石雕砖雕木雕多且精美,可叹因年久失修危及村人安全,竟于新世纪初年拆除,令人扼腕痛惜。

  据明万历《杨氏宗谱》记载,岭下杨氏为隋大将杨素之后,世居河南灵宝,宋室南迁时举族为避中原战乱,辗转迁徙到皖南乌石长芦村繁衍生息,渐成当地第一大姓。杨氏亦耕亦贾,颇重读书仕进。从残存的杨氏宗祠公田助学碑记可以知道,杨氏族人于道光年间集资在宗祠北侧建劝学堂数间,延聘族中饱学之士执教,族人无论贫富均可入学,劝学堂一应开支皆由族中公田收入解决,不足部分再由族中豪富热忱者襄助。晚清著名佛学家杨文会(字仁山)和其父曾任朝廷刑部主事的杨摛藻(号朴庵)都曾就读于劝学堂。

  杨摛藻于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及第,会试为第21名,湘乡曾国藩为会试第38名,二人自此结识并成终身好友。摛藻授刑部主事,迎父志翘公就养京师。有文名,钦差大臣胜保尝受业门下。未久,因老父不适北地生活,性至孝的杨摛藻遂辞官返回皖南老家,并执教旌德凫山书院。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战火燃及皖南,摛藻乃奋起倡办青(阳)石(埭)太(平)旌(德)泾(县)五县民团,自任总指挥,协助清军迎击太平军,屡立战功,论功则坚辞不受,曰,焉有一邑之事,众人为其实,一人尸其名?咸丰十年(1860),应邀入曾国藩幕府,为其助划军事,并主持安庆敬敷书院。同治二年(1863)秋,杨摛藻病故。曾国藩闻讯痛哭临悼,亲书挽联云:轩冕久轻少怀大志,皋比勇彻老愈虚心。

  其子杨文会,性颖悟,少任侠,不喜举子业。曾任曾国藩湘军谷米局局长。同治三年(1864),文会回乌石岭下杨家安葬亡父后返安庆,遇一老尼送他一本《金刚经》,怀归展读,觉甚微妙,由是遍求佛经,从此走上学佛之路。同治至宣统四十余年间,文会先后创办金陵刻经处和祗洹精舍佛学堂,创设佛学研究会并被推为会长,梁启超章太炎黎元洪等先后从其学佛,与谭嗣同为至交,谭之名文《仁学》即写成于金陵刻经处。杨文会居士一生校刻经版二万余片,印刷流通经典著述百余万卷,并著有《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天地球图说》等多种著作行世,被誉为“为佛教人才而兴学,且具有世界眼光者,以杨氏为第一人”和“近代中国佛学复兴之父”。

  族中义学劝学堂能够培养出杨氏父子这样的翘楚人物,无疑有资格在地方志和教育志上留下精彩的一笔。杨氏父子曾接受启蒙教育的劝学堂已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这座徽韵洋气的劝学堂是光绪年间由杨文会等捐资重建的。

  杨文会于光绪朝先后随同曾纪泽和刘芝田出使英法诸国,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文会回国后发起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光学和测量学会。他学以致用,在主持家乡族中义学劝学堂重建大计时,亲自擘画设计,而致徽风洋气珠联璧合,审美实用相得益彰。

  重建后的劝学堂依然坐北朝南,取采光聚才挹秀之胜,二层楼阁式,建筑面积约一百六十平方米,构造精巧,材质独绝。可以说是以砖为骨,以木为筋,以玻璃为肉,不同建材巧妙运用,浑然一体。一楼坚致实木为墙体,为照壁,为地板,冬暖阴凉。由曲折木梯盘旋上至二楼,除楼板和柱檩为木质外,四壁皆镶用大块玻璃,且有几处可开阖,类窗扇,采光观景极佳,通气通风亦畅。一楼是师生寝食之处,二楼方为授业解惑之所,如此美妙惬意的读学环境真是难得!楼顶木板覆盖,楼板上又盖鱼鳞细瓦,防晒隔热。杨文会真是情暖桑梓,匠心独运。

  斯人远逝,劝学楼犹存,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仍在默默向世人诉说着杨氏先辈重教劝学的远见卓识,正如劝学堂的楹联所云:读经史以穷万物,假舟楫而致千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9 15:58 , Processed in 0.74535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